假設一下,你讀過了很多邏輯學的書,自己【對邏輯學】已經形成了基本的知識體系。這時候去碎片化閱讀,這些碎片就比較容易嵌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之中。
假設一下,你沒有讀過一本邏輯學的書,然后呢,每天,都在看一些關于邏輯學的一些自媒體文章,你很難通過這些碎片去構建出自己的邏輯思維體系。
談碎片化閱讀時,應該有一個認知的【上下文】。如果自己對某一領域有了基本的認知之后,這個基本的認知其實就構成了一個上下文,有了這個認知的上下文,那么碎片化閱讀,往往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但如果沒有這個基本認知的上下文,想純粹的通過碎片化閱讀,去建立起知識體系,基本是行不通的。
就拿自己來說,個人對邏輯學已經建立起來了基本的認知上下文。這時通過碎片化閱讀,一旦發現有趣的一些關于邏輯學的碎片,就能很快的把這個碎片導入到自己所建立的邏輯學知識體系之中。
換一個說法來說,自己大腦里得先有一個關于邏輯學的組塊、心理表征、長時記憶。自己對于邏輯學的心理表征越詳細,那么碎片化所閱讀的知識就越容易被自己理解,然后呢把理解后的知識,跟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這就相當于為碎片化的知識建立了一個聯系。碎片化閱讀卻能形成整體的效果。
正確的方法+只是碎片化閱讀,還是建立不起來知識體系。
正確的方法+整體的書籍閱讀,先建立起基礎的知識體系,建立起認知的上下文。然后再通過碎片化閱讀,去完善這個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