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有部電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這部作品曾獲得過奧斯卡提名。電影中講述了一位名叫馬修的老師和一群形形色色的“壞學生”斗智斗勇的故事。這些“壞學生”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天生是孤兒,有的性情孤僻,但是馬修用他的善良和包容,幫助這些孩子成長,從而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劇照
這部影片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教育,并不是孩子們不夠優秀,而是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有一顆足夠善良的心,以及寬廣的胸懷。“好老師”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稀缺的人物。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上就有這樣一位圣者,能夠用他的德行和真知啟發每一位學生,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一視同仁。這位偉大的老師便是孔子。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這樣評價,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在這些弟子中,他們有的出生富貴,有的身份低賤,有的聰慧通達,也有的愚笨平庸,但是他們都同樣受到了孔子的教化。
在《論語》一書中,孔子所說的每句話,都是經由這群學生們在和老師的學問探討的過程中,所記錄下來的。倘若沒有這群學生們的勤學好問,也許,我們今天就無法再一睹孔子思想的芳容。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想要學習孔子的儒家思想,也可以從孔子與他弟子們的相處過程,以及這些弟子們的性格特點、人生抉擇、生活態度等方面去感悟。
在《孔門十弟子》一書中,傅佩榮先生選取了孔子旗下十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深入剖析他們的秉性特點、人生態度、事業抉擇等等,從他們的角度來試圖詮釋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那么他們都是一群什么樣的學生呢?孔子是如何與他們相處的呢?從孔子弟子的身上,我們又可以獲得什么樣的真諦和做人的道理呢?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的步伐,前去一探究竟。
前面提到過孔子是一位仁師,他崇尚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因此,他旗下的學生性格迥異,身份差異懸殊,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子路。子路這個人果敢莽撞,好勇善斗。少年的時候,他特別喜歡跟人斗毆比武,整天帶著一把大刀,找人斗架。
直到他遇到了孔子,孔子便開導他,你天賦不錯,如果再讀些書加以修養的話,豈不是更好?子路心領神會,便跟隨孔子前去學習。
子路這個人雖然說話直接,做事魯莽。但有一個優點就是如果別人提出他的缺點,他不會生氣難過,反而很高興,因為這能夠幫助他了解自己,并加以改正。
這一點真是太難得了,我們一般人只喜歡聽好話,誰會愿意聽人家指出自己的不是呢?但子路卻能做到。
孟子曾說,“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
他將子路與二圣禹舜相提并論,可見在孟子心中子路的地位是很高的。也可以說,他對子路的這個優點非常認可。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子路的地方。
說完了我們再來說說另一位反面教材的人物,這個人就是宰我。
宰我相貌出眾,儀表堂堂,能說會道,一開始孔子很喜歡他,認為他一定會有出息,因此花了很大的力氣來教育他。
但是宰我天性懶惰,不求上進。有一回大白天的跑去睡覺,還被孔子罵了一頓,說他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從宰我身上才開始意識到,一個人光有口才是不行的,更要講究內在的修行,還要看他的道德和作為。
不過,宰我后來靠著他的口才,還是在齊國做了官。只是沒有多久,就因為動了壞心思,參與政治事件,被齊王處置了。可以說,宰我是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爛牌,可惜了他的一番天賦秉異。倘若一個人心思不正,再浮華的外表和思辨能力都是無濟于事的。
當然了,孔子的其他弟子也很精彩。比如曾參,他雖然比較愚鈍,但是十分努力刻苦,最后學問也不錯,教導了很多學生。又比如自貢聰慧通達,應該說是在眾弟子中最能夠領悟孔子心思的人。他非常崇敬孔子,孔子去世后,他還為此守孝三年,令人動容。
從這些弟子們的身上,我們要學習他們優良的品質,以及從他們的人生抉擇和命運走向中體會到世間的真理。
孔子在教育學生上很厲害的一點是能夠因材施教,他能根據學生們的性情差異,正確引導,加以啟迪。
在《論語》中,有很多關于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相互討論的片段。
有一次冉有和子路向孔子詢問做官的問題。子路問孔子,聽到該做的事情,就要馬上去做嗎?孔子告訴他不可以,最好能詢問父兄的意思,確保沒有后患以后再去做。可是冉有問了這個問題之后,孔子卻告訴他,要做,立馬去做。
為什么同一個問題,一個是做,而另一個卻不讓做呢?那是因為子路做事太果敢,所以要壓壓他的性子。冉有比較內向,沒有魄力,所以需鼓勵他行事要積極主動。
孔子能夠根據弟子們的不同特點,而采取不一樣的教導方法,可以說他是一位非常有耐心和責任感的老師。
當然了,孔子也是一位心胸寬廣,善于反省的老師。他從不吝嗇于把自己的智慧教給弟子們。當他看到弟子們身上散發人性光輝的一面時,他也會積極予以肯定和鼓勵。
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有一位學生出生很卑微,他就是冉雍。但是孔子從未因為身份的貴賤看待自己的學生,相反他給予了冉雍很高的評價。
《論語·雍也》中曾記載,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仲弓就是冉雍。意思是說,牛的孩子長的很好,有著紅色的毛,還有整齊的棱角。即便是不把他做祭祀用,山神也一樣會重用他的。孔子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明冉有這個學生德行很好,社會不允以他重任,實在是太可惜了。
另外他也曾高度評價過顏淵子貢等學生,說他們的學問好,德行高,希望他們不要停止修行,能夠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自私的人,他有著遠大的志向和抱負,他一生都在踐行儒家思想中的兩個字,就是行仁。
當然從孔子的身上,還有一點讓人非常感動的是,孔子有著深切的同理心。
宰我曾經問過孔子一個問題,為何古人要守孝三年。孔子告訴他,你的母親把你生下來,需要把你帶在身邊,盡心盡力的照顧你三年。即便是三歲的孩子,獨立能力尚且不足。那你認為三年很過分嗎?
我們且不論古人是否守孝三年的問題,我們只從這段話中來體會孔子這個人,他一個大男人,能夠從一位母親的角度,體會到生兒育女的不易,這是著實難得的。可見這位圣人有著強大的悲憫和同情之心。他能體會到一位女子的不易,那就更能體會到天下人的不易。
從孔子身上,我們能夠真正感受到這四個字,真誠和善良。
了解了孔子以及孔子和他弟子的相處方式,我們勢必要來探討一下孔子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它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啟發。
這里主要講三點。
第一點是我們剛才提到過的真誠。
真誠就是發自內心的去做,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孔子在這個問題上,就表現的很自然,他從未刻意去討好過誰,或者厭惡過誰。因為他具備同理心,所以他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想法和顧慮。
《論語·衛靈公》中有一則故事。有一位音樂老師來請教孔子,但是這位老師是一位盲人,孔子在接待他的時候,就小心翼翼的幫他指路,告訴他這里有多少臺階,應該怎么走。等這位老師坐下來以后,他還一一介紹,有哪些學生在場,叫什么名字,顯得非常尊重這位老師。
這位老師離開以后,子張便詢問孔子,這便是與盲人說話的方式嗎?孔子只告訴他,對的。因為我們是正常人,無法感受到盲人的痛苦。如果能設身處地的為他著想,他能感受到自己被人重視,他也會從心底感激你。
這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故事,但它反映出了儒家思想的博大和仁愛,能夠將心比心,情真意切的為他人考慮。
第二點是慎獨。
慎獨指的意思是,人獨處的時候要特別謹慎。它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以及體現出個人的自我反省和覺察的能力。
孔子的弟子曾參晚年的時候,身體不好,眼睛看不見了,他感覺自己沒有多少時間了,趕緊把他的學生們叫到身邊,跟他們說了這番話,并叮囑他們一定要牢記。
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論語·泰伯》
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知道古代的刑罰是非常殘酷的。一旦受刑,可能就是砍人手腳,面臨殘疾的風險。曾參就是想讓學生們知道,自己到這個年紀了,手腳完好,那是因為自己這一輩子遵紀守法,沒有犯過大錯啊。
一方面,我們的身體來自于父母,父母養育我們并不容易,不可隨意糟蹋。另一方面我們要提高自己的德行,千萬不要做違背原則的事。因此我們的人生就好像始終站在懸崖邊一樣,戰戰磕磕,稍有不慎,便會墮入黑暗,所以我們才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提高修養。
一個人的生命里,不僅僅源自外在的粉飾,也來自于內在的心境,由內而外,才能散發出真正的魅力。
第三點是行仁。
仁義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那么仁義到底是什么呢?其實孔子從來沒有給出過一個明確的答復。
他的學生們也經常問他這個問題,但孔子給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曾經有人問他,子路能夠算達到行仁的標準了嗎?孔子說我不知道。那么有人又想了,自貢那么通達,子貢能達到行仁的要求嗎?孔子又說我不知道。那么冉有呢?冉有在政治上卓有貢獻,他能算達到行仁的要求嗎?孔子還說我不知道。
其實啊,并不是孔子對他的學生們不了解,而是他對仁的要求比較高。
《論語·述而》中記載,
孔子曾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
他自己都不敢稱作圣人,他又怎么去評判別人呢?
因為在孔子的眼中,行仁并不是一種定義,而是一個過程。每一個人只要活著,他都是在修行,都是在行仁。他能達到什么樣的境界,只有死了之后才能評判,只要他活著,他便會改變,也會提升。孔子怎么敢隨意的去評判他人。
所以說行仁,并不是指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而是一個生命力轉化的過程。它是一個人的根本和最高的追求。當有一天走向終點的時候,我們回過頭再想我的生命是否滿完整,我的人生是否充足和快樂,那便足夠了。
因此我們這一生都是在為這個目標不斷的前行和努力。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行,努力成為一個更有智慧的人。這或許是儒家思想最啟發我們的地方。
四、總結
在《孔門十弟子》一書中,我們通過孔子的弟子來了解孔子,也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當然有人說儒家思想中有一些糟粕和固化的東西。的確,這是存在的,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之下,儒家思想確實是鞏固整個社會階層的產物。
當然,這不過是儒家思想的外殼。我們要學習的是它的理念。理念指的是它的價值觀,以及它的文化內核,這才是它的精髓所在。它即便放在現在,或者是將來,一樣會對我們每個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所以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學會真誠待人,完善德行,提高品格。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始終保持精神的富足。
參考資料
《孔門十弟子》 傅佩榮
《論語》
《史記·孔子世家》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