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了家長最怕孩子發燒,但發燒是大概率,盡管已經科普了,發燒反而是免疫力好的表現,但前提是不是急劇的超高熱,很難退下來的高熱并不是免疫力好的表現,反而是免疫力紊亂,多見于過敏體質嚴重的孩子。
其實經常小兒推拿的孩子,喂養比較注意的孩子,陽了之后,反而溫度不高,發燒周期短,癥狀輕。
關于發燒,無論怎么說,遇到了,家長還是不淡定,我總結以下幾點,分享給家長。以備不時之需(建議收藏,并轉發給更多家長)
一
不要拼命灌水
“發燒多喝水”說著說著就成了“真理”,但并不適用所有的人。
發燒的直接危害是消耗體內津液,但喝進去的水只有有效轉化代謝,才能發揮補充津液的降溫的作用,否則就會蓄積在腸胃,增加脾胃負擔。
所以建議家長視情況而定,只要保證孩子平時喝水量略多一點即可,喝水方式采用小口慢喝
也可以喝點大米湯補充津液,大米是涼性的,古人稱之為“天然白虎湯”,而且大米水分子更容易代謝吸收。
發燒就是不喝水的孩子,可以適當吃點水果補充津液,比如橙汁,黃桃罐頭,但對于脾胃虛寒,腹脹的孩子應少喝,大便不通的甚至可以喝點西瓜汁。二
學會簡單辨證心不慌
孩子發熱,尤其是高熱,家長比較焦慮。因為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害怕燒壞腦子,燒成肺炎。
一般病毒傳染導致的發熱溫度比較高,而且很難降下來,反彈很快(4個小時)病毒發燒的周期一般就是3天,主要靠孩子自身免疫力,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家長要做的是燒的太高了,吃退熱藥,保持不缺水,不折騰,陪伴等待。
細菌導致的發燒溫度不一定高,往往是晚上低熱起伏,反反復復,而且孩子精神萎靡,建議家長對癥用消炎藥,就是平時吃什么抗生素,就吃上。
但如果細菌感染,咳嗽厲害,建議去醫院,很容易成肺炎。
家長最好認為孩子發燒是積食,但從臨床來看,單純積食發燒少之又少,但積食往往是誘因。
外感風寒導致的發燒比較常見,但溫度一般不高,伴有鼻塞流涕,這種情況想辦法讓孩子出出汗就好了。三
手腳要溫熱
如果孩子發燒過程中,全身都發燙,但是手腳卻很冰涼,一定要用我們的雙手搓熱或者捂熱孩子的手腳。讓氣血能夠到達四肢末端,這樣身體大循環比較好,更容易恢復。
可以采用中醫按摩的方式,搓手臂,搓腳,搓后背,揉腹,促進氣血運行,讓四肢溫熱起來。
也可以采用溫熱水泡腳,里面放點艾葉,紫蘇,但生姜末敷腳心要慎用,如果孩子內熱瘀閉,很容易加重熱邪,但如果孩子畏冷,酸痛,流清涕,積食內熱不重,就可以使用。
四
不要喝復雜的糧粥
1、復雜的五谷雜糧粥
中醫講“五谷為養”,五谷雖好,但是有些五谷并不好消化,不適合在生病時吃,比如各種豆類。對于孩子而言,一碗粥越簡單越好消化。
孩子脾胃嬌嫩,發燒時,熬粥最好就是簡單的一碗白粥或者小米粥,特別當地人很少吃的谷物,不要添加進去。也不要讓孩子吃不好消化的豆子或者豆漿。
當下的孩子過敏率極高,而豆類,甚至小麥都容易導致過敏。
五
檢測肚子是否鼓脹
發燒肚子脹是大忌,但對于孩子來說,發燒必然伴隨腹脹,只是程度不同,脹的根源在于平時喂養不當,肉食,奶,水果攝入太多,中焦不通,脾虛腹脹,導致升降失調,孩子發燒溫度不容易降,周期長。
另外發燒時保持大便通暢特別重要,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通暢不積熱,肺就不容易積熱,可以避免發燒變嚴重,所以在發燒的當天,最好讓孩子排大便,特別是前兩天沒有拉大便的孩子。
對于腹脹大便不同的孩子,順時針摩腹是關鍵,是最重要的降溫手法。
六
不要逼吃,不要進補
孩子發燒時,沒有胃口,因為身體氣血太弱,胃氣受損,很多高營養的大魚大肉消化不了。
如果孩子沒有胃口,給孩子喝點米油養胃氣,簡單喝一些粥,搭配一些蔬菜,最好不要吃菌菇類食材。
退燒后,至少三天之內,飲食要清淡,生冷寒涼、油膩、難消化的食物都暫時不要吃,因為孩子脾胃非常嬌嫩,稍微吃不對,就容易卷土重來,所以中醫特別強調孩子生病要忌口。
七
不要捂汗退燒
汗法,是中醫八大治法之一,如果有風寒束表,可以用汗法來微微發汗,比如泡腳、推拿、解表祛寒食療方或者中藥湯劑等,把寒邪趕出去,但是不建議用捂汗的方法。
因為孩子的皮膚還在發育之中,散熱機制沒有我們強大,津液容易大量虧損,容易傷到孩子,甚至出現大問題。
另外過量出汗容易耗氣傷津液,發汗一定要適宜,微微發汗就可以。如果孩子發燒時,伴隨著出汗,就不宜發汗退燒。
孩子發燒無汗、怕冷,用熱毛巾熱敷孩子額頭,如果孩子感覺舒適安穩,就可以用這樣物理降溫的方法來幫助孩子緩解不舒服;如果孩子感覺這樣做不舒服,就不要做,孩子的自我感受,也很重要。
以下推薦給家長兩種退熱穴位按摩手法,第一個適用于外感內熱,但高熱不退,津液虧虛不適合。
第二個手法適合高熱不退,嗓子疼,咽痛。
注意:孩子發燒時,如果精神狀態差、萎靡、異常嗜睡、乏力、咳嗽劇烈、氣促、呼吸聲音粗重等最好及時就醫,如果發燒三天,病情沒有好轉,最好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