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邪氣侵犯人體的途徑主要有兩個:外感和內傷。外感,從自然界感受 了致病的邪氣,如風邪、寒邪,而引起病證。內傷,由于飲食、情志等原因導致病證。 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一看中醫對疾病的基本認識。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時時刻刻都與自然發生著密切的聯系。我們需要呼吸,需要食物,需要陽光;而所有的一切,都來自于自然。不過,自然給予我們的,不只是春花秋月,還有流感風濕。當人體感觸冒犯了自然界中一些“非常之氣”后,這些氣會進而影響到我們體內的陰陽平衡,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這種病邪由外而內侵襲人體的途徑,即是外感。
從外感受的邪氣,中醫學中主要區分為六種,即所謂的“六淫”。分別是:風邪、 寒邪、暑邪、濕邪、燥邪和火邪。實際上,這六種所謂的邪氣,原本是很常見的自然現 象。春天風多,夏天熱多,秋天燥多,冬天寒多,這是自然之常。但是,這些自然氣候
一旦出現異常,該寒不寒,該熱不熱;或者大寒、大熱超過一般的程度,就很容易引起人的疾病了。此外,如果人的正氣比較充盛,即使比較大的邪氣,人體也可以不生病。 而正氣虛弱的人,可能連正常的氣候變化都無法適應。比如關節炎的患者往往在陰天之前就可以見到關節疼痛的反應。
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這六種不同的邪氣,都有哪些特點。
1.風
風吹楊柳,則枝葉輕舞;狂風肆虐,則沙飛石走。風所過之處,事物多呈現搖擺不 定的狀態。在人體,風邪就表現為大量與動搖有關的病癥。舉例來看,如果風比較小, 就可以是手的抖動不止,頭的搖擺不定;大一點的風,就可以是出現全身的顫抖不休,如帕金森病;再大一些,就可以是在高熱時出現的所謂角弓反張,俗稱抽風;人體出現的最大的風,就是中風了。試想一場狂風過后,房屋傾倒,樹木折損,正與人體中風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死半生相仿。
六淫邪氣中,風行走的能力是最強的。疾風暴雨,風馳電掣,這些古人用來形容速 度很快的詞,都與風有關。這種現象發生在人體上,就表現為病證的變化非常快。比如常見的風疹,瘙癢的感覺瞬間即至,瘙癢的部位變化莫測,與風無異。風濕性關節炎, 疼痛的部位一直在膝、踝、肩、肘、腕等幾個大關節間游走不定,也同樣是因為風邪在作怪。
2.寒
一年四季中,到了冬季河流就會凝固結冰。人體的氣血,遇到寒邪,也會運行緩 慢,甚至停滯不前。因為寒,有令事物凝固滯留的性質。再來看一看“痛”字,是 由“甬”和“疒”兩部分組成。甬,指甬路,道路。道路如果生病,無法行走,就會引 起疼痛,所謂“不通則痛”。治療的方法也很簡單,讓“甬”可以“走”,就成 了 “通”字。所謂“通則不痛”。古人的智慧凝集在漢字中,時時給我們以思想上的啟發。
熱脹冷縮是很常見的自然規律。人體是自然的一部分,這樣的規律,也同樣適用于 人。晚上休息時不小心腿著涼抽筋,就是典型的寒主收引的表現。另有一種疾病叫作類 風濕關節炎,中醫稱為痹證。此病主要由關節局部長期感受風寒濕邪引起的。患者出現的主要表現,就是手指關節怕冷疼痛,腫脹變形。同時,手指能彎曲不能伸直。疼痛的 原因,是前面講到的寒性凝滯;手指不伸的原因,就是這里的寒主收引。由于關節筋脈 感受寒邪,筋脈收引所致。
3.火
火與熱同性,火有形,熱無形;在天則為熱,在地則為火。水火即陰陽,會彼此消 長。現在火旺成邪,會爍傷津液是很好理解的。火熱為什么還會耗氣呢?氣不就是由于 火在下面把鍋里的水加熱了才化成的嗎?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這里還是以實例來說 明。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體溫是37℃。在這樣的溫度下,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會井然有序地進行,人會表現出一派生機勃勃之象。如果現在的體溫升高到39℃,甚至是40℃,摸上去全身像火爐一樣,這時的人體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很少有人在高熱期間仍然渾身充滿力量,食欲大增。我們通常見到的,都是倦怠無力,少氣懶言等等。
傳說中的神仙,或在高山之巔,或在海洋之外,都是些人跡罕至的地方。說明神仙 喜歡清凈,不喜歡熱鬧繁華來打擾自己的修行。其實人體的神也是一樣的。我們在講到體驗陰陽五行時,反復強調,要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只有當我們的精神在冷靜的狀態下,我們才具有最敏銳的洞察力,最深刻的分析力,最強大的理解力和最精準的判斷力。無論出于何種原因,精神的清凈狀態被火擾亂,那么輕一些,可以翻來覆去,入睡困難;重一些,可以心煩易怒,躁擾不安;再重,可以完全喪失神志,不省人事,所 謂“熱閉心包”。
4.濕
濕與水同類,其性也有相似之處,都有趨下的特點。體現在病證上,有兩個方面: 一是濕邪發病,一般都從下肢開始,以下肢為重;二是濕邪停聚容易讓人產生沉重的感覺,在頭則頭重,在四肢則四肢沉重無力。曾有朋友問起癢的問題,因為與濕有關,我 們在這里先提一下。癢常與三個因素有關:風、熱和濕。風引起的癢,一般來說來去都比較迅速,部位也不固定,就是與上面提到的風性善行有關;而且,風性輕揚,喜走高處,因此風邪引起的癢,在人體上部出現較多。熱引起的癢,一般來說與天氣炎熱、心情煩亂等因素有關;內外火的交攻,可以引起癢的表現,位置相對固定。濕性下行,所以濕邪引起的癢常常從下肢開始,以下肢為重。
濕與水又有所不同。水有形,濕彌散;水清透,濕黏膩。人體常見的兩個問題,可 以幫助我們理解濕邪黏膩的性質。一在舌苔,一在大便。無論是寒是熱,無論陰虛陽 虛,只要患者身上存在濕邪,一般來說,我們都會在患者的舌苔上看到濕邪存在的跡 象,就是所謂的“膩苔”。形容一下,就是舌頭表面蒙著一層黏膩致密的苔。苔可薄可厚,可白可黃,但只要出現“黏膩致密”這四個字,就可以判定有濕邪稽留了。此外大便黏膩的感覺,相信不少朋友都有過切身的體驗,這里就不多講了。
5.燥
冬季室內溫度不夠,免不得用空調來提高室溫。但用空調有一個弊端,就是會帶走 空氣中的水分,讓室內的空氣變得很干燥。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人就會感到口千鼻 燥,很不舒服。這就是典型的由于外界環境中水分的不足而出現的'燥邪”。暑天過后 的金秋時節,通常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少的時期,天之燥影響到人,就容易出現咳嗽、大 便干燥等問題。
其實除了外界環境引起的燥,人體內有些情況,也可以導致燥從內生。而且有趣的 是,寒熱兩種相反的情都可以導致燥的發生。熱能生燥,比較好理解。鍋底的火太 大,可以把水燒干。水少當然可以出現燥的表現。那么寒是鍋底的火太小,無法將水加 熱;水多了又怎么還會燥呢?原來真正能夠起到濡養人體的物質,并不是我們每天喝下 去的水,而是津液。水不會直接轉變成津液,其間還需要一個“氣化”的過程,我們前 面已經多次講過。如果人體內陽氣不足,沒有足夠的火來“化”喝進去的水,那么水再多,體內也一樣缺少津液,也就一樣可以出現燥的表現。
6.暑
暑邪與其他邪氣不同,只會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出現,即從夏至開始到立秋為止的約四十五天內。暑邪本質上是熱與濕二邪相合而成。所以我們只要把熱邪與濕邪的性質相合,就可以大致得出暑邪的性質特點了。請大家結合自己的體驗,思考一下對 暑邪的認識吧。
至此外感六淫邪氣就全部講完了。不知大家是否留意,上面我們提到的六淫的各種 性質,雖然名曰從外感而得,但實際上很多問題未必都是從外感而來。比如中風,比如 心煩失眠。實際上,古人在歸納邪氣屬性的過程中,是以外感六淫的屬性為依據,將人體出現的很多種病理表現進行了歸納,其中既包括外感病,也包括內傷病。中醫按照邪 氣從外來還是內生,繼續區分了所謂“外感六淫”和“內生五邪”。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這里只講屬性,未分內外,謹此說明。
從外感受來的六淫邪氣時有發生,但今天我們遇到更多的是人體內部出現了問題。 中醫學認為,由于飲食的不當,情志的失調,以及過度疲勞和過度安逸,都會導致邪氣從內而生。
我們下面就分別來看飲食、情志、勞逸的不當,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哪些問題。
1.飲食
——質
《內經》講“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也就是說,中醫學非 常強調以五谷雜糧為基礎的平衡飲食結構。即以五谷雜糧為主體,以干果水果為輔助,以肉類為補益,以蔬菜來補充。
這里我們作一點提示:中醫強調的飲食結構,與今天社會崇尚的營養學飲食結構是 存在較大區別的。前者強調糧食的核心地位,后者更側重蔬菜水果的營養價值。筆者沒有資格妄加評論,只是說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所謂糧食,主要是植物的種子。在世間萬物中,種子所蘊含的生命力是最強大的。沉睡千年的睡蓮種子,只要給予適當的條件,仍然可以發芽生長。放在頭蓋骨中的種子,只要有適宜的溫度濕度,就可以完整地分開致密堅固的頭蓋骨。無論時間的久遠,還是空間的狹小,都無法阻擋種子旺盛的生命力。相比而言,蔬菜水果更傾向于是植物表現出來的一種繁華的景象。繁華過后是衰落,種子后面是生機。
如果我們在選擇飲食物的過程中,不注重結構的均衡,對某些食物過分偏好,身體 就容易出現問題。如對酒肉肥甘的過度偏好,常常會導致體內痰濕盛,出現心腦血管方 面的疾病。過分偏好生冷黏膩的食物,會促進體內陽氣的消耗,加重怕冷、腹瀉等陽虛 癥狀。
——量
僅僅保持食物的結構平衡還不夠,還需要注意飲食量的適度。所謂“飲食自倍,腸 胃乃傷”。暴飲暴食者,在一番盡情享受之后,往往也要承受胃腸損傷的惡果。另外,太平盛世很少出現嚴重的饑餓現象,但在減肥風氣盛行的今天,確實是人為的造成了很多饑餓的狀況。這里同樣無力勸慰什么,只說一句:對待自己的身體好一點,身體對我們也會好一點的。
——節律
除了質、量兩個方面之外,飲食的節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日三餐,按時進行,胃 腸都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從而更好地工作。今天最容易打亂飲食節律的是兩類人:一類太閑,零食不絕于口;一類太忙,所謂廢寢忘食。前者胃腸始終不得休息,后者胃腸功能長期被抑制。久而久之,胄炎、潰瘍的問題就會不請自來了。
2.情志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常的情志變化對人體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但是七情太過,對人體就會造成一定的傷害了。篇幅有限,我們這里僅以最常見的怒、思、恐三者為例,來說明情志過度對人體的影響。
——怒則氣上
怒發沖冠,是對“氣上”的最佳注解。人在大怒時,面紅耳赤,暴跳如雷,拍案而 起,語聲高亢,甚至連頭發都立起來了。一切表現,都是人體之氣向上升發的跡象。我 們的生活中其實是需要怒的,通過小怒,可以起到疏通氣機的作用。如我們在觀看激烈的奧運比賽時,常會隨著中國隊員的獲勝而欣喜,隨著失敗而感慨憤怒。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讓自己心中郁積起來的不良情緒得以適當的宣泄,從而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然而,大氣傷身,大怒傷肝。過度的發怒,木性升發的太過,對肝血就會造成很大的消耗。此時最需要的是冷靜,是用水的陰柔滋養,來緩和亢盛上逆的肝氣。
——思則氣結
當一個人有心事,會變得茶不思、飯不想。中醫認為,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神處 于很活躍的狀態。而神的活動,是以消耗五臟的精血物質為基礎的。我們常把自己用心書寫的文字,說成是自己心血凝聚而成,就是這個意思。現在精血主要用來支持滋養神的活動,全身的氣血運行就相應地遲緩下來,從而出現了所謂的'氣結”。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分析同樣很好理解,人在思考問題時,腦的耗氧量劇增,血液大部分都流向腦,其他臟器的供血相對減少。消化系統的供血量減少,胃腸蠕動減慢,就出現了上述的現象。
適度的思考有助于鍛煉我們的思維,提高我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但是思 慮太過,往往會加重全身氣結的狀況,進而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造成身體的虛弱。這 時最需要的是加強身體的運動,讓一身的氣血得以流通。
——恐則氣下
經常在電影里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個怯懦膽小的人,被手槍抵住頭部,很快發現褲 子濕了。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氣下”的表現。人在受到驚嚇時,心生的恐懼會令一身之氣向下走,常表現出欲解小便的現象。中醫認為,恐傷腎。腎氣不足,無法囿攝,就會出現小便,甚至二便失禁的表現。
3.勞逸
——過勞
我們常常聽到“五勞七傷”的說法。其中的五勞,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 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就是典型的由于過勞引起的疾病。實際上,過勞的問題,還 可以從一個更廣泛的角度來理解。長時間看書,眼睛就會過勞;長時間伏案工作,脖子 就會過勞;長時間敲鍵盤、點鼠標,手的筋脈就會過勞;長時間站立,腰腿就會過勞……實際生活中,這些“局部”的過勞,給我們的身體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比全身性的勞累更常見一些。
除了身體(包括整體和局部)的過勞,還有精神的過勞。現代社會,經濟飛速增長 的背后,是毎一個社會成員都在拼命地工作,絞盡腦汁地思考通往財富的道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每一個人都承受著空前的精神壓力,在這些壓力面前,精神常常是被過度消耗的。
——過逸
過勞不好,反過來,過分的安逸,對人體同樣不是件好事。身體的過分舒適,缺少 運動,會讓全身的氣血運行遲緩,脾胃功能減弱,出現一身的虛弱表現。或者脾虛無力運化水谷,氣血無從化生,骨瘦如柴;或者脾虛運化不利,水濕停聚,一身虛胖。如果是精神上沒有半點壓力,過度安逸,會讓人喪失斗志和進取心,智慧蒙塵,庸碌無為。經過以上飲食、情志、勞逸等方面的“邪氣”干擾,正氣不斷地被損耗,人體內常會出現以下幾種病理產物:氣滯、血瘀、痰濕、食積等。這些產物給人體的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威脅,成為今天眾多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在下面的診法和辨證的章節里,我們還將一起認識這些邪氣致病的特點,以及如何對這些邪氣進行辨識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