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中小學教育的十大差別!
TOP10,班級學生定額不一樣。
在國內上大學英語系的時候,突然發現班里只有20名學生。作為每個班的僅有二三名男生,筆者特受寵特驕傲。原來以為這是學外語的特殊需要造成的,到了國外才發現,西方國家從小學到高中每個班一般都是額定20人,一個班十五六個人則很常見。國內除了偏遠山區學校學生少之外,每個班都在30人以上,一個班40人、50人的比比皆是。
20人和40人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20人至少意味著一個學生每堂課都可能被提問,一個班40人有一半被提問你就不錯了。如果不小心一個學生總是不被提問,學生心里會怎么想,是不是很受打擊!
目前中國教育是普及了,可這樣的普及能對教育的本質有多少改變呢!班級學生數量幾乎奠定了中國中小學和西方中小學的本質差異。
TOP9,西方學校居然沒有班主任!
下圖,中國孩子敢在老師面前這樣站著嗎,這樣站著又如何!
在國外最好不要問孩子班主任是誰?因為這會讓孩子很難回答。從小學到高中,
沒有班主任你覺得奇怪嗎?好處可就太多了,這樣課任老師都會更熟悉自己的學生。設了班主任呢,班主任會更操心,也反而更累!結果是,班主任也不會把每一個學生了解到熟悉到每一根骨頭。班主任自然會努力做到一視同仁,但如果你是所謂的差生,要想改變班主任對你的看法,恐怕要比登天還難了。犯了一次所謂的嚴重錯誤,小命就幾乎徹底交代了。
設班主任恐怕是對學生自理和自立能力的懷疑和不信任。不設班主任自習課可能會吵一點,但這和讓老百姓喊兩嗓子一樣沒什么了不起的,天塌不下來的。說嚴重一點,孩子不是監獄的犯人,不一定需要整個專人管著。培養孩子自律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TOP8,課堂紀律要求不一樣
中國學校學生多,一個人有點小動作全班受影響。怎么辦?嚴要求吧!小學干脆就讓所有的學生手背到后面,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聽課;中學和高中老師也必須一遍遍用組織語言不停地要求學生齊刷刷坐好,上課的學生就緊張得像士兵了。這樣一來紀律保證了,孩子的天性也一點點被抹殺殆盡了。
TOP7,寓教于樂和循循善誘不一樣
寓教于樂也是中國學生的追求,不過40人的大課堂,怎樣寓教于樂,只能靠老師的獨角戲了吧!
小班型就不一樣了。桌子圍起來是一個或者兩個圈,對面排兩派中間就可以表演。每個孩子都可以施展自己的天性等等。
至于文明禮貌教育,西方學校則是一項一項手把手具體指導。
順便說一句,現在中國的幼兒園因為沒有升學壓力,教學形式倒是向西方看齊了。而西方從幼兒園到高中,從教學形式幾乎是一貫和延續的。
中國老師對學生的文明禮貌教育很跑粗,很嚴肅地教導學生要有禮貌。至于一舉一動應該怎么做就不說了,也說不出多少具體內容。
集體上課,嚴肅守紀,教室可不就和監獄接軌了?這樣的監獄,西方國家也不多。
TOP6,課外作業量不一樣
西方國家的學校也要給學生留作業,但作業量比較小。加上學生一般下午1點鐘就放學回家了,下午有足夠的時間做作業,作業壓力幾乎沒有。
中國的學校全天上課,傍晚放學還要留作業。孩子們晚上要應付補課和作業,奮戰到半夜也常常做不完。就算用腦過度沒過量,眼睛卻拉起警報了。初高中課堂眼鏡一片閃閃亮!這樣的風景還是不要的好吧?
TOP5,老師、學生角色定位不一樣
中國的孩子被要求要尊敬師長,上課不得頂撞老師,見了老師要主動問好甚至行低頭禮。說老師講錯了是最大的忌諱,如果讓老師下不來臺的話,會被嚴肅批評。
西方學校師生是朋友關系,老師和學生見面像朋友,沒那么復雜。西方學校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因此,西方所謂的科學家之類,常常是一些說話不知大小、不長腦子的“傻瓜”。所以,中國本土不出諾貝爾獎得主也就不奇怪了,因為這里早就沒有那種土壤了。
中國學生出國留學或生長在國外,才可能因為成了這樣的傻瓜而有所造就。留學的楊振寧和出生在美國的朱棣文就是很好的證明!
上圖 那些邊走邊學的孩子們
TOP4,家長會形式不一樣
參加西方國家的家長會,家長要和課任老師一個一個面對面過篩子式地進行私密交流,詳細掌握自己的孩子每個學科存在的問題,以后如何改進等等。去了一次家長會,孩子的情況盡在掌握。更為重要的是初升高之類的家長會,所有課任老師會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特長,集體對家長提出孩子下一步學習的參考意見,具體體現了因材施教。
中國的家長會是開大會。首先班主任訓話總體把握高屋建瓴,然后課任老師繼續概括蜻蜓點水。不留神說一個差生的名字,家長還得自報家門。家長丟點面子,回家一窩火不留神就給了孩子好臉色!
TOP3,是非觀教育不一樣
中國的書本和老師講課都會直接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一個問題,答案一二三四五清清楚楚,背下來考試填上就可以得滿分。不幸的是,時間和時代一變化,很多答案也變化了,學生會感覺當年上學被騙了。
西方的孩子在老師提示下思考什么是對的。美國甚至連南北戰爭這樣的問題都要學生給出自己的觀點,事關國家核心利益的大事還需要討論嗎?搞笑吧!考試呢,答出核心問題就可以得滿分而不必面面俱到。
久而久之,西方學生學會了思考,遇事愛動腦筋。99%的中國留學生剛到國外很不適應,因為他們習慣于照本宣科,如何思考還需從頭再來。
上圖,他們在鍛煉生存能力,旅途中按老師要求賣童子軍圖片
TOP2,學習形式不一樣
西方國家的孩子每學年至少要被安排一次旅游,相當于邊走邊學習地理和歷史。所以,西方的旅游景點經常能
猜猜右圖的孩子在干什么!
奧地利等一些發達國家每年要安排兩次,費用全部由國家支付。意大利等一些國家雖然需要家庭支付,但費用也不大,五六天的旅游一百二三十歐元就夠了,是一個家長月工資的十分之一。貧困家庭的學生的旅游費用,包括書本費和體育課的服裝費每年可實報實銷1000歐元,這個概念也就是1000元人民幣。國家為下一代投點資應該不差錢!
不同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盡管歷史往往不比中國長,但文物古跡保護得好,遍地都是古城和古建筑。而中國連老房子都得去偏遠山區找了。學生出去看到什么都是新的,恐怕增加不了多少文物和環保方面保護意識,遺憾。
TOP1,八成西方學校沒有操場
西方學校一般沒有操場這個東西,取而代之的是有一定規模的一層運動中心或簡易的體育館。大一點的場館里面,小型足球場、羽毛球場等等應有盡有,一次三個班可同時上課;小的場館里面則只能容納一個班上體育課。
沒有戶外體育場好處很多:一是節省土地,學校也因規模小而設得多,方便就近上學。二是確保體育課風雨不誤。三是學生課間活動空間小,有利于學生交流。有體育場可以整齊劃一地搞大型課間操和集體活動等等,為奧運之類的大型活動提供排練場,再就是可以順便訓練出優秀士兵。只是,這兩樣好像和學校教育關系不大。
不過,中國學生因為升學的壓力,體育課經常被取消。所以是否改場建館也就不是什么突出問題了。
這里僅列舉了十個中國和西方差異較大的十個方面,具體問題還有更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誠然,西方的中小學教育也不是盡善盡美的,也存在教學質量和體罰學生等方面的頑疾和通病。中國中小學生在付出了巨大代價的同時,還是學到了一定的知識。這一點西方國家也給予了肯定。排除假畢業證因素,一些不承認中國大學學歷的國家,也承認中國的高中學歷。
遺憾的是,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就總體來說,存在著嚴重的導向誤區。目前中國的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差和不會思考等問題的存在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現有的體制如高溫高壓的溫室大棚,只對培養豆芽菜有效。
說到底,中國的中小學從私塾到今天沒有本質的變化,還是封建時代學校的翻版。除了用戒尺打手板沒有了,各種變相的師道尊嚴等惡俗依舊存在,還在殘害孩子幼小的心靈!一個中國中等以上城市幾乎每天都有學生離家出走就是最好的證明。中國的中小學如果僅從班級學生數量來評定,還不如封建私塾時代。
在很多因素不能改變的情況下,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們請給祖國的下一代多一些理解和支持,盡可能多一些減壓和減負吧!至于核心問題,也到了非解決不行的時候了。否則還需大聲驚呼: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