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海爾的“兩個習慣” 網絡 ,2005年11月15日,作者:楊沛霆,編輯:,將文章發送到手機上閱讀 |
![]() 解讀海爾的“兩個習慣” 海爾的20年,不論是成就,還是思想,都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人們普遍認為:海爾是成熟的企業,張瑞敏是位成熟的企業家,是位企業思想家。 張瑞敏的獨到之處在于預見,在于每逢關鍵時刻都能提出指導思想,做出決策。而更可貴之處在于每次決策過程中,他都有個做“兩次決策”的習慣,即在做決策時,都要考慮到這個決策的后果和影響,進而做出決策后的二次決策。這種“決策習慣”凸顯了他作為企業家的成熟。 張瑞敏在經營企業上還有另外一個很好的“習慣”。時任樂凱總經理杜昌燾曾對我談道:“張瑞敏在經營上確有他獨到之處,那就是他有個愛好——總結經驗。他能把經驗上升到理念高度,而后又通過他的講話,通過文化與宣傳的渠道,貫徹到海爾全體干部和員工中去。這是我們很多企業主管還沒做到的。海爾通過企業文化來管理企業的經驗是十分可貴的。” 不錯!尤其在與張瑞敏長談,以及深入到車間、員工中去了解情況后,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海爾的“為人做事”之道。當我走出海爾園區時,有一種強烈的感受,正如孔子說過的一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 新一次管理革命的原動力 張瑞敏最近在海爾全球經理人年會上作了關于“人單合一”模式的報告,本刊榮幸得以獨家發表(詳見本期報道)。我感覺這是海爾在經營思想上的又一次新突破,是在海爾原有市場鏈理念基礎上提出的新發展模式。我覺得,這不只是對海爾經驗的總結,也是繼承整個企業管理思想的寶貴遺產。如果說“市場鏈”是理念、準則,那么,“人單合一”模式則是可操作的管理現實。 管理是與文明一起誕生的。每次文明的進展都與管理密不可分。中國、埃及等四大文明古國,也是四大管理古國。到近現代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的出現,更無不是伴隨著福特模式、豐田模式的管理革命。也正是這一連串的管理思想革命,推動了一次次產業革命。 至少在近10年,推動中國企業管理實踐的旗手,則應首推海爾。 海爾提出的“有生于無”的文化管理,“賽馬不相馬”的人才管理,“先謀勢后謀利”的戰略管理,“OEC”(全面的每人每事的日清日高)的精細化管理,“SBU”(人人是直接對市場負責的老板)的市場鏈管理,“品牌是帆”的市場管理,“用戶需求第一”的服務管理,“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國際化管理等等,所有這些主張在當時都是領先于大家普遍認識的遠見,繼而又通過事實證明了這些遠見的正確。 如今,海爾和我們都在思考:這一系列理念的核心精髓是什么?或說,未來進一步持續推動海爾提升的驅動力何在?張瑞敏在深思后提出了“人單合一”發展模式。 “人”是指市場鏈中對市場直接負責、能自主創新的SBU。“單”就是以自己競爭力為后盾的有效市場目標。“人單合一”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單”,每人都對“定單”負責,即對市場負責,都要成為各自市場的第一,只有做到這點,海爾才能成為世界名牌。因為只有SBU,才能保證化解“庫存”與“應收賬款”這兩大企業管理頑癥,保證企業持久的成功。 而這一切,都有賴于“人單合一”發展戰略模式的認真貫徹與執行。這也正是海爾當今的挑戰。但我相信:這一新管理思想將使海爾在新的20年里成為世界名牌,成為進一步帶動中國企業管理境界提升的弄潮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