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是易受類風濕病累及的大關節之一,如果得不到規范的治療,會導致嚴重的病廢,本文談一談類風濕性膝關節炎的治療原則。
首先,必須在正規醫院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而不是其它疾病,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臨床中接診的大多數病人自稱“懷疑類風濕”,其實只是骨性關節炎。
如果已經確診,那么類風濕包含以下治療手段。
一:藥物治療:那么和其它關節的類風濕一樣,患者必須接受正規的抗類風濕藥物治療,近年來國際上比較認同的藥物治療原則是:1早期治療,2聯合用藥,3個體化治療方案。藥物種類包括:1非甾體類抗炎藥,2病變緩解性抗風濕藥,3免疫抑制劑,4糖皮質激素,5植物類抗風濕藥等等。--關于藥物治療,應該在正規醫院的風濕免疫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二:物理治療與功能鍛煉:物理治療可以幫助減緩關節炎癥狀及促進功能恢復。功能鍛煉是類風濕患者關節功能得以恢復及維持的重要方法。一般情況下,關節腫痛的急性期,應適當限制關節活動,在腫痛減輕的緩解期,應該進行積極的功能鍛煉,防止肌肉萎縮與關節畸形。--關于此點,應該在正規醫院的康復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三:外科治療:
如果接受了較長時間正規的藥物治療,膝關節的癥狀仍然很嚴重,則需要行關節鏡下的滑膜切除術。類風濕的病理過程是從滑膜到軟骨、骨,早期進行滑膜全切術可比較有效地防止關節軟骨、骨被類風濕病變侵蝕,造成關節不可逆性的病廢。關節鏡手術治療的時機應該是在一段時間正規的藥物治療后,并且在關節明顯破壞之前進行。
如果膝關節間隙明顯狹窄、畸形、活動受限,表明膝關節的破壞已經很嚴重,就只能進行關節表面置換術了。相對于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膝關節炎的表面置換手術難度要大一些,因為多數患者都有或輕或重的屈曲攣縮或內外翻畸形、骨質疏松及骨質破壞,韌帶功能不全,組織愈合能力及抗感染能力差。從這一方面來講,為了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不要一味延遲手術時機,過晚的手術,因為病變過于嚴重,會影響手術的成功率和人工關節使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