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流傳這樣一段話: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事艱辛,業艱辛,事業多艱辛;
愛難得,恨難得,愛恨都難得;學艱難,習艱難,學習亦艱難……
生活中,煩惱貌似隨處可見。但其實,都經不起仔細推敲。
心大事就小,心小事就大。心態,往往能解決人生80%的煩惱。
蘇軾與和尚佛印有一段經典的對話。
佛印說:“貧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來金身。”
蘇軾聽后大笑,對佛印說:“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糞一堆。”
佛印不自覺吃了啞巴虧,但并不見怒色。蘇軾回家就向蘇小妹炫耀這件事。
誰知蘇小妹卻一語道破天機:“佛印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你心中有糞,所見皆化為牛屎。你明明是落了下乘啊!”
老話說得好:萬物皆由心生。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我們往往被俗事緊緊糾纏,苦苦牽絆,久久不得解脫。但其實,真正束縛住自己的是自己的心。
心中有快樂,所見皆快樂;心中有煩惱,所見皆煩惱。
人生中,很多人,很多事,其實并不值得我們去糾結。保持一種好心態,一笑而過即為仙。
我們常說清水無憂,皆因隨性;落葉無憾,皆因心空。
人生就是一場心的修行,心不靜,則意亂,意亂則神迷。放下心中執念,自會迎來“夜來賞月,秋來臨風”的良辰佳景。
林清玄年輕時因失戀而痛苦不堪,寢食難安,整個人狀態很差。
禪師告訴他:“人啊,需要修煉。”林清玄問:“如何修煉?”
禪師回道:“同樣是吃飯睡覺,凡人吃飯時左顧右盼,咂嘴咂舌;睡覺時思慮萬千,顛倒日夜。修行之人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別無他念。”
“那要怎么才能做到‘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呢?”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禪師說,“心靜了,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就沒有什么可以迷惑我們的了。”
我們不能只為花開、天晴而歡天喜地;也不要因花落、陰霾就郁郁寡歡。
所謂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一顆淡然處事,不悲不喜的心。唯有心平靜了,才能做到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
有人問得道高僧,有沒有力量移動一座大山。高僧答曰:“山不過來,我過去便是。”
有道是:物隨心轉,境由心造。這世上沒有劈不開的柴,只有不快的斧;也沒有過不去的事,只有解不開的心結。
天涯太遠,一生太長。用一顆修行的心,過好紅塵中的每一天。
要記得,即使生活送了你一顆大大的檸檬,你也要加點糖把它變成一杯可口的檸檬水。
有人說:“人活的是心態,你的心態調整好了,再大的困難也嚇不倒;如果心態不好,再小的困難也會成為跨不過去的一條鴻溝。”
你用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命運,命運就會以相同的方式回饋給你。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兄弟倆長大了,各自懷揣父親分發的1000元出去闖蕩。
春節回家,弟弟喜滋滋的拿出一張存折:他掙到了1萬元。而哥哥的賬戶不足30元。
原來,弟弟東奔西跑,與人販賣兔毛,找準市場;而哥哥在幫別人打工,學習養殖技術。
又一年春節,哥哥的存折不足5000元,而弟弟的數字是哥哥的7倍。
父親說:“不管你們掙多掙少,在我看來都有很大的進步,我也放心了。”
三年后,哥哥憑借這幾年在外學習的經驗,回鄉搞養殖,在當地頗有影響。而弟弟在市場奔波多年,時賺時賠,多次受挫。
一次與父親共進晚餐時,他們談起這些年的經歷。父親說:“看來,種田靠天,做買賣,要靠運氣啊!”
哥哥搖搖頭:
“其實,更重要的是心態。我一直依靠積累,而弟弟總想著暴發。積累久了,可能導致暴發;但暴發久了,也可能導致崩潰。”
誠然,人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口氣吃成因個胖子,也不可能一天變成個瘦子。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只有量的巨變才能引起質的飛躍。
在此期間,只需要用一顆淡然的心做好自己該做的。剩下的,就交給時間。
著名導演卡梅隆年近三十時,仍舊一事無成,每天還在為溫飽奔波。
當他開始嘗試調整自己的心態,并全神投入到導演的角色中去,他獲得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終結者》也成了他的代表作。
人生就是這樣,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悲傷,還是快樂,都要用心活下去。
正如英國詩人拜倫所說:“悲觀的人雖生猶死,樂觀的人永生不老。”
人這輩子,身不由己的事兒太多,只有擁有好的心態,生活張弛有度,日子才會越過越舒心。
西方有句諺語:“不煩惱,不生氣,不用血壓計。”
中國也有古語云:“廣廈千間,夜眠不過七尺,良田萬頃,每日不過三餐。”
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同,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落魄,也有人風光。而心態,對一個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保持最樂觀的心態,人生才會有無盡的可能與希望。
一勺鹽,倒入一杯水里,很咸。一勺鹽,倒進一湖水里,很淡。煩惱如鹽,是咸是淡,主要取決于心量的大小。心寬,才能收獲真誠,人生之路才會暢通無阻。
生活越是計較,就越痛苦;在意的多了,樂趣就少了;凡事看淡點,快樂就能多一點。
心態好的人,一切都好。只有懂得不去計較的人,才能享受到生活的自在從容。
人活在世上,過的是心情,活的是心態。學會修剪生命里的枝丫,懂得寬容和放下,日子順了,人生自然也就圓滿了。
余生,愿你有個好心態,歷經世事滄桑,歸來依舊鮮衣怒馬少年郎。
內容來源丨一星期一本書(ID: yer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