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本書看得挺投入,完全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很快就讀完了,但合上書讓你講一講書里的內容,你卻不知道從何說起,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來。再比如看完一本書,當時記住了里面的主要內容和細節,可是時間一長忘得一干二凈,回頭想復習一下,不得不拿起書來重頭再來,既費時間又費精力。最后的結果就是熊瞎子掰苞米,學得快忘得也快。
我認為造成記不住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深度思考,說白了就是沒走心。那么到底什么是深度思考呢?簡單來說就是建立聯系,加工處理。
看了這么多遍,還是記不住
所謂建立聯系,是你在閱讀的時候對書中的各章節內容建立聯系,作者先寫什么,后寫什么,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這樣寫,搞清這些東西,你就會從整體上把握書中內容,而不是從局部對知識死記硬背。聯系的另一層含義是指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每個人的理解能力與知識結構都是不同的,讀書實際上將書中的思想觀點通過自己的理解加以消化,最后鏈接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上,如此循環反復,知識存量才會不斷增加。打個比方,知識就像一粒粒珍珠,必須找到一根合適的線,把這些珍珠都串起來,這樣才能穿戴漂亮使用方便。
所謂加工處理,是用大腦對信息進行重新整理與輸出。書上的文字是經過作者構思排列的,那是作者思想的輸出,想要把書讀懂,變成自己的東西,必須要把書中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這就要求我們在理解基礎上還要進行分析歸納,語言組織,最終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這也非常符合費曼學習法的中心思想,用最簡潔的語言教會一個外行,那么你就學會了。
建立聯系,加工處理
能夠自覺做到深度思考不容易,因為深度思考會消耗大腦能量這不利于原始人類生存,這是人類進化結果。但思維導圖的出現使深度思考不再那么艱難。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解決了建立聯系和加工處理兩個問題。因為思維導圖只有一個主題,所有的分支標題都是服務一個中心主題的。你會在閱讀的同時將書中各部分的內容標注在各分支主題上,并按照一定層級排列出來。當把一本書讀完之時,書中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你也一目了然,是從屬關系,還是并列關系,論點是什么,論據有幾條,思維導圖的層級能夠讓邏輯關系變得簡潔明了。我們在做思維導圖時不能將書中的文字原封不動的搬運到筆記上,需要梳理結構,提煉關鍵詞,并對觀點歸納總結,這就倒逼著大腦要對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濃縮提煉,深度思考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另外思維導圖的關鍵詞還提供了很多思維活口,讀者可以根據這些思維活口進行延伸閱讀,以消除自己的思維盲區。
這是我學習道路工程材料時畫的思維導圖
這里我推薦兩種用思維導圖做筆記的方法,一種是提示筆記,一種是心得筆記。提示筆記適用于閱讀教材、學術論文、知識類書籍,這類書籍的特點是書中內容按照章節進行分類,結構體系嚴謹,脈絡相對清晰。思維導圖的階層可以按照書中的章、節、關鍵知識點、相關知識點進行劃分。提示筆記的作用一方面是給書中的各個知識點建立聯系,明確重點和難點,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幅知識地圖,方便日后的查閱和修改。心得筆記適用于小說、傳記、暢銷文學等書籍,閱讀書籍正文前先看看前言或自序,明確自己的閱讀目的,給自己預設幾個問題,將問題作為思維導圖的分支,在閱讀中不斷總結豐富思維導圖的內容,比如對于小說可以按照5w2h進行主題分解,即Who、Where、When、What、Why、How、How much,閱讀時隨手記下該主題下的信息和自己的心得,這樣讀下來,你對小說中的人物、場景、故事情節印象想忘都忘不到。
讀完一篇文章,畫幅導圖,所有內容一目了然
另外用思維導圖作讀書筆記更有利于提高記憶效率,眾所周知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右腦在處理信息時分工不同,左腦是側重于理性思維,善于推理,邏輯性強,屬于科學腦。右腦側重于感性思維,善于創新,跳躍性強,屬于藝術腦,而思維導圖在記憶中則調動了左右腦同時工作,通過關鍵詞、線條、位置、顏色、圖形等各種方式加深記憶,用思維導圖作筆記要比普通的提綱式筆記、條文式筆記更有利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