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會由性自由、性解放開始向穩定的夫妻生活認同和回歸的社會現象。又稱性道德否定之否定。
性解放、性自由指西方現代社會傳統性道德觀念發生變化所形成的一股社會思潮。它萌發于文藝復興時期對封建禁欲主義的斗爭,沖破性傳統道德的束縛,直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才逐漸理論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①性是健康的,也是美的,任何讓身體覺得愉快而又不會傷害他人的行為都應該被接納。②性關系上男女是平等的,兩性均應有自由表達其需要并分擔責任的平等關系。③傳統上為了調節性關系而建立的婚姻家庭制度,應該具有彈性,只要符合個人愛好,不必強迫每個人都跨進同一個框框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快速發展,進入所謂“福利社會”,高消費、高享受十分盛行。
這種促使人縱欲的享樂主義,再加上代表個人至上的唯我主義和個人自由一律不得干涉的觀點便成為性解放、性自由急劇發展的直接原因。同時,西方女權運動的興起及各種避孕藥具的發展和大量生產,以及色情文化充斥社會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性解放、性自由帶來的兩性關系不受社會約束,其后果是災難性的:破壞了婚姻家庭制度,敗壞了社會風尚和倫理道德,一夫一妻制面臨解體的危機,越來越多的已婚男女只把他們的配偶當成滿足感官需要的工具,造成性淫亂多發,離婚率高,非婚生子女多,犯罪率高,性病發生率高,青少年身心遭到傷害,老年人晚景凄涼,人們心靈空虛、道德衰退,社會混亂等一系列嚴重社會弊病。
物極必反,到80年代中期,曾經流行性解放、性自由的國家和地區,人們面對嚴重的社會問題,痛定思痛,如果大量社會成員僅僅為了個人的感官滿足而生活,聯系社會的紐帶就會斷裂,社會賴以存在的凝聚力就會完全消失。嚴峻的現實使人們重新認識愛情與性欲的關系。許多人開始對性解放持厭惡態度,反對所謂的性愛與情愛分離,主張維護傳統的婚姻,保持持久的夫妻關系,追求穩定、溫馨的家庭生活。從80年代中期起西方“性保守主義”抬頭,提出“反對性解放”、“反對性自由”,特別是由于艾滋病的困擾,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不少學者和社會團體重新提出貞操觀念,把貞操觀提高到公共衛生的高度來認識,鼓勵女孩保持貞潔,一些報刊雜志也開始不再把男女主角送上床。這種“性保守主義”成為一種正在興起的趨勢,標志著對性解放、性自由的徹底否定,肯定并恢復傳統性道德的價值,正醞釀著新的健康文明的性道德觀念。對傳統性道德的否定之否定,即性道德回歸,已成為西方性道德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上述的對性道德回歸歷史的回顧,聯系我國當前性道德受到的沖擊,歷史有其逼真的相似。我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與西方一樣,性道德是以男性為中心存在的,片面強求女性貞操,不準談性,不許有性教育,在婚姻上更無男女平等可言。新中國成立后,頒布了婚姻法,確立了男女平等的婚姻。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追求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無疑是一種進步。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受西方腐朽的性自由生活方式影響,加之長期以來“一手硬,一手軟”,很少進行系統的性科學和性道德的教育,因而出現了縱欲主義和性自由的傾向:早戀、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戀、第三者插足等現象日趨嚴重,使建國后早已絕跡的性病死灰復燃,艾滋病流行難于控制等。對此必須強調用政府行為來促使媒體堅持正確導向,以制止性自由傾向,扭轉當前的不良局面,建立健康文明的新的道德觀念和行為。
從性道德回歸的思考中,應該深切記取這個沉重的教訓,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物極必反”蘊含著豐富的哲學內涵,只有未雨綢繆,加強綜合治理才有可能遏制禍國殃民的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