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東方文明有著深邃獨到研究和體悟的一代心理學大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G.Jung.1875~1961)曾寫道:“幾年以前,當時的不列顛人類學會的會長問我,為什么像中國這樣一個如此聰慧的民族卻沒有能發展出科學。我說,這肯定是一個錯覺。因為中國的確有一種‘科學’,其標準著作就是《易經》,只不過這種科學的原理誠如許許多的中國其他東西一樣,與我們的科學原理完全不同。”榮格在英文版《易經》再版序中說:“時間人類的唯一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亙古常新,相延6000年之久仍然具有價值,而且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
1、易經為何物?
易經是研究各種事物生發變化的科學。易經以其數理邏輯推導,將人物、環境、事件、與時空變化有機結合,依據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綜合分析,廣義取相,推導出相對應的判定結果。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易為變化之概括,經為路徑、寶典及方法。
2、易經的產生和發展變化:
中華文明五千年,浩浩湯湯,源遠流長。“河洛”、“易經”之說,為千經萬道、三教九流之源頭,可謂天人之學、博大精深、縱橫開合、包羅萬象。太極無極,宇宙洪荒;化生兩儀,陰陽備焉;兩儀生四象,自然成矣;四象生八卦,萬物化生;八卦重疊,六十四卦生焉,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盡歸于此。至此,完成一次從宇宙向自然再向社會的轉化。
歷史傳說中,有伏羲畫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神話傳說中又有連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傳易等。因其年代久遠,至今關于易如何產生及發展說法不一。
綜合整理,易經是遠古眾多圣賢根據大自然的發展變化規律經過很長的年代創作并不斷修改而成的。其中,經上古圣人集作成《連山古易》;后世又有《歸象易》;又經過自然、社會的發展變化,重修易經,作成《歸藏易》傳于伏羲。歸藏易偏重于個人修行及人類發展的問題。到周文王時,自然及社會環境又變化,圣人修易傳于文王,而名周易傳至現世。到孔子時,其所增修易偏重于義理哲學。連山、歸象、歸藏無傳。
3、易經三大原則:
(1)簡易:萬事萬物都是非常簡單的,大道至簡,當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就向簡單的一方面考慮,不能想太多,越想越復雜。
(2)變易:萬事萬物都是隨時變化的,沒有不變的人,事,物,今天晴空萬里,說不定明天就傾盆大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成功不要得意忘形,失敗也不要垂頭喪氣。易經是哲學,包含了天文、地理、人和事。變化的各要素都應考慮。
(3)不易:萬事萬物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像四時交替,花開花落,地球永遠繞太陽轉,月球永遠繞地球轉,宇宙規律相對是恒定的。
4、易經五大技術:
(1)全息對應論:萬事萬物都是相互對應的,沒有單獨存在的道理,一件事情的發生,往往預示著另一件事情也會發生,就像食物鏈與食物網一樣,人,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一個人改變了,必會影響與其相關聯的所有事物,一件事情改變了,必將影響與其相關的所有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全息網絡中。
(2)五行生克制化論:萬事萬物都可以歸類到五類元素:既:金木水火土,一物生一物,一物克一物,沒有最強者,也沒有最弱者。事物在相生相克中才能得到發展,我們人也分為五種人,相生規律是:水木火土金水,相克規律是:金木土水火金,從此可以看出只有相對最強與最弱,沒有絕對最強與最弱。
(3)陰陽論:萬事萬物都分陰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純陽純陰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大慈善家也有見不得人的一方面,十惡不赦的罪人也是有良心的,陽久必陰,陰久必陽,陰陽是互相轉化的,一個人的成就到達最高峰時必將走向衰弱,一個人失敗到極點時,也是成功開始的時候。
(4)時空論:萬事萬物的變化都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或空間變了,事物也會隨著變化,做事情不可冒進,也不可畏縮不前,不僅要逢時,還要逢位。
(5)因果論:果由因定,因定生果。善惡有報,時空顯效。
5、易經對中華民族的貢獻(1)易經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是或《黃帝內經》,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
(2)易經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是中國先人的集體創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易經里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孔子就說過人們“日用而不知”。
(3)易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中國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易經研究被稱為“易學”,早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上下五千年,易經代代相傳。
(4)易經的科學內涵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和尊崇。研究流派紛呈,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春秋時期,筮法上出現過變卦說,取象說,取義說,吉兇由人、天道無常說。戰國時期出現過陰陽變易說。漢代有象數之學(卦氣說,五行說,納甲說),魏晉唐時期稱玄學。宋明時期,又出現五大學派: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又有人籠統地分為兩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陽剛。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強調修身以有用于社會。道家則重坤卦,重陰柔。講“大道若水,弱能勝強。”強調精神自由,以無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
6、易學的精神
易經運用一套邏輯符號、術語、卦名,如陰陽、九五互變、乘、承、比、應等,來闡述事物的發展規律,易學更“同”易理 。
易學的精神從更深意義上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這樣就達到了人的生命目的。
唐、宋以后的易學研究,應該說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這個新的“三易”觀念,也是說明秦、漢以后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理、象、數”的三個要點。如果用現代的觀念來說,“理”便是類似于哲學思想的范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數”是由現象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引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與后果。反之,也可由數理的歸納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
如果歸納卦爻內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內容,并可了知在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無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兇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晝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潔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