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發涼很常見,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癥狀。氣溫偏低時,如果下肢特別是腳部感到發涼,屬于正?,F象,這是因為人的下肢離心臟最遠,局部血流相對緩慢的緣故。如果氣溫不太低,腿腳保暖很好的情況下仍感下肢發涼、麻木,甚至夏季也感到寒冷、發涼,這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必要時應到醫院做詳細檢查。
常見下肢發涼的原因有以幾個方面:
1.閉塞性動脈硬化
這種病比較常見,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一種表現形式,常侵犯全身的大中動脈,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阻塞血管而引起下肢動脈缺血或梗塞。多見于患有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高血壓及高血脂、糖尿病等病人。早期癥狀有患肢發涼、麻木感及間歇性跛行(走幾步之后就會感到下肢乏力或疼痛而跛行,停下來休息一下,乏力或疼痛就會減輕),隨著病程進展會出現患肢皮膚蒼白、皮膚溫度減低、肌肉萎縮,晚期可出現下肢壞死(從腳趾向上蔓延)。
2.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是周圍動脈血管的慢性閉塞性病變,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動脈,以下肢最多見,初期多表現為受寒后腳部發涼、麻木、疼痛,走路時小腿酸脹、乏力。病情加重時也會出現間歇性跛行,患肢發涼、怕冷、麻木、疼痛加劇,夜間癥狀加重,病情嚴重者可并發肢端潰瘍。
3.多發性大動脈炎
多見于女性。部分患者是由動脈炎累及下肢動脈,造成下肢缺血缺氧。表現為下肢發涼,并伴有下肢酸軟、麻木、疼痛,同時有間歇性跛行。從患肢股動脈開始到下肢動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壓測不出或明顯降低。
4.肢端動脈痙攣癥(雷諾氏?。?/strong>
多發生于女性,發病年齡多在20——30歲,一般在寒冷的季節發病,尤其是與冷水接觸后發作,夏季癥狀減輕。是一種血管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肢體末端小動脈痙攣性疾病。表現為四肢末端對稱性、陣發性發涼、發白、發紫,繼而潮紅、疼痛,通常因寒冷刺激或情緒激動而誘發或使癥狀加重。
5.甲狀腺機能減退癥
女性多見。是由甲狀腺素分泌不足引起。表現四肢發涼、凹陷性水腫,皮膚蒼白而粗糙、伴有心動過緩、全身乏力、食欲減退等一系列代謝功能低下的癥狀。通過基礎代謝率測定和實驗室檢查即可確診。
6.有些一些神經官能癥(如神經衰弱)患者,由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也可出現持續性下肢寒冷感,但在體格檢查時又常常無異常發現。
7.其他原因有:
①末梢循環障礙
②與缺鈣、鐵等礦物質和某些維生素有關(經血過多的女性,體弱多病者常見)
③缺乏運動
④保暖不足
⑤體內熱量缺乏(過度饑餓、營養不良)
⑦寒性體質
8.有些癔病患者可由言語暗示而感到四肢發涼,暗示療法對此可收到明顯的療效。
9.中醫認為,脾虛時脾陽不能通達四肢、腎陽虛不能溫暖四肢,都可以引起下肢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