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見面寒暄時,常說:“你貴姓啊?”對方往往會說:“免貴姓×”。舊時,國人還會說:“賤姓×”。這是一種禮貌的問答方式,“貴”表尊稱,“賤”表謙稱。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姓氏還真是有貴與賤、高與下之分的。
大詩人屈原,羋姓、屈氏。圖為清殿藏本。 姓氏的貴賤之分在上古時代就已存在。在前面幾講中,我們知道三代(夏商周)之時,“姓”與“氏”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明婚姻,“氏”別貴賤。這里的“氏”就是貴族所特有的,平民頂多有個“姓”。“氏”也就成了貴族的一種標志,比如大家熟悉的屈原,“屈”只是他的“氏”,他的“姓”是羋(音米)。隨著社會的發展,秦漢以后“姓”與“氏”合一,統稱為“姓氏”,“氏”別貴賤的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但是,姓氏的貴賤、高下之分,不但沒有消亡,反而愈演愈烈。 門閥制度下的姓氏即是如此。所謂門閥,也就是門第閥閱,是指那些世代顯貴、影響大的姓族家門,因顯赫無比并世代傳承,被稱為“高門”、“著姓”。它源起于西漢末年,盛行于南北朝時期,此時“舉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選”。這“四姓”指的就是以王、謝、袁、蕭為代表的“僑姓”,以朱、張、顧、陸為代表的“吳姓”,以王、崔、盧、李、鄭為代表的“郡姓”以及以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為代表的“虜姓”。這“四姓”出身的子弟就算是一個酒囊飯袋,白癡低能兒,仍可以高居要職。而與之相對的“寒門”、“庶姓”子弟即便是滿腹才華,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出任低級官吏,還不能升遷,沉淪一生。
唐代傳奇《枕中記》中,窮困潦倒的盧生頭枕道士呂翁的瓷枕,在夢中享盡了榮華富貴。在這場“黃粱夢”中,盧生迎娶的便是“著姓”清河崔氏女子。圖為邯鄲市黃梁夢呂仙祠中的盧生雕像。 當然,上面提到的“王、謝、袁、蕭”等姓是指特定的郡望姓氏。鄭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說:“三代之后,姓氏合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也就是說,“氏”別貴賤的功能只是被“地望”(郡望)所取代。北魏時期,孝文帝拓跋宏(后改漢姓稱為元宏)就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詳定姓族制度,確立門閥序列,其中,范陽(今河北涿州)盧氏、太原(今山西太原)王氏、滎陽(今河南滎陽)鄭氏、清河(今河北清河)崔氏以及隴西(今甘肅臨洮)李氏最為尊貴,被稱為“五姓”。到了唐朝,這五姓加上博陵(今河北安平)崔氏、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合稱“五姓七家”。這五姓世代顯赫,比如,兩支崔氏在唐代出任宰相的多達27人,五品以上的官員有400余人,時人稱之為“宰相之姓”。在民間也流傳有“崔家丑女不愁嫁,皇家公主嫁卻愁”的說法。事實上,“五姓”之間互通婚姻,并以與其他姓氏聯姻為恥,包括皇室。唐憲宗為愛女歧陽公主選駙馬時,曾打算從這些高門中挑選,可當他話剛出口,這些著姓的大臣們都以“疾辭”,擺明不屑與皇室聯姻。宰相鄭覃寧愿把孫女嫁給九品芝麻官崔皋,也不愿許配給當朝太子,對此唐文宗也毫無辦法,只能感嘆:“我家二百年天子,還比不上崔、盧嗎?”可見此時“五姓”的顯赫與高貴。
李姓成為“國姓”,鯉魚也成為國家的保護動物。 唐文宗因“五姓”拒婚而感嘆不已,但他家兩百年的天子沒白當,李姓也是尊崇無比的,因為這是“國姓”。“國姓”,顧名思義,就是王朝皇室的姓氏了,夏朝的姒姓、商朝的子姓、周朝的姬姓、漢朝的劉姓、宋朝的趙姓等都是。既然是國姓,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了。在唐朝,李姓不僅被唐太宗欽定為天下第一等姓,并因“李”與“鯉”同音,天下人還被禁止吃鯉魚了。 另外,為收攬人心,歷代帝王還把“國姓”賜給異姓大臣,這可是一項殊榮。比如,漢朝賜有功之臣劉姓,并規定凡是劉姓人家免除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級官吏待遇。唐朝更是賜姓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漢族的徐、邴、安、杜、胡、弘、郭等姓,少數民族的鮮于、阿布、舍利等姓都被賜為李姓, 這種“賜姓”對于中國姓氏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由此帶來人口學上的“馬太效應”,國姓逐漸變成大姓。唐代,由于賜姓李姓得到大發展,大詩人李白曾自豪道:“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到了宋代,李姓已有560多萬人,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7.2%,為宋朝的第二大姓。除了李姓外,趙姓作為國姓在宋代就排名第三,僅次于王姓、李姓。 這里王姓雖然不是國姓,卻排在第一位。這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著姓”了。身處“高門”“著姓”之列的太原王氏、瑯琊王氏成為帶動王姓人口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張姓的發展與此相同。
新舊百家姓對照(新百家姓為2006年數據) 據記載,宋代人口排名前四位的是:王、李、趙、劉四姓。2006年的數據顯示,前四位是李、王、張、劉。趙姓雖排第九位但是仍在前列,而王、李、劉僅僅排序發生些變動。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千余年前人口姓氏的格局就已經形成,而因國姓、貴姓得到發展的姓氏成為大姓。 此后,隨著庶族地主的興起以及科舉制度的盛行,士族階層逐漸消失。而伴隨著封建社會的終結,國姓、貴姓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現今,在涉及到人名先后排序時,開始采用“按姓氏筆劃為序”或 “按拼音為序”的方法,中國姓氏排序也無大的變化。 在最新公布的2007版《百家姓》中,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其中王姓有9288.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25%;李姓有9207.4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19%;張姓有8750.2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6.83%。這些姓氏之所以能擁有這么龐大的人口數量,是因為它們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 “國姓”或者“著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