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商人,結交了四個朋友。
他對第一個朋友言聽計從,給他穿最好的,吃最好的,住最好的,用最好的。
對第二個朋友,商人也非常照顧,千方百計地想得到他的歡心。
對第三個朋友,商人的態度要平淡了一些。但因為這個朋友料理事務的能力非常強,商人對他基本上比較滿意。
唯有對第四朋友,商人幾乎從來沒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有一天,商人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做生意,想要帶其中一位朋友前去,以解除旅途寂寞之苦。
問第一朋友,第一個朋友說,我們只能共歡樂,不能共患難,我沒有陪你出遠門的義務。
商人非常傷心。問第二個朋友,第二個朋友說,我知道你對我很好,一直在想方設法讓我滿意,但是我也知道天下所有的人都對我很好,我并不一定要和你結為永遠的朋友。現在要出遠門,我也沒有必要陪你前去。
傷心的商人問第三那個朋友,第三個朋友說,我可以送你走一段路,但頂多只能送你到城門的外邊,因為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處理。
傷心的商人終于想到了第四個朋友。
出乎意外的是,第四個朋友什么話也沒有說,就陪他一起上路了。
這是一個經典的殘故事。
故事中的商人指什么?他要去的那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到底是哪里?
故事中,那位商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他要去的那個很遠很遠的地方,不是別處,就是死亡的國度。
因此,這則故事的主旨在于說明:當我們有朝一日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到底能從這個世界上帶走什么東西?
如果你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禪的精髓要義了。
第一個朋友是住食之友。
雖然你和他從小玩到大,給他穿最好,最好的、吃最好的、用最好的,但他和你不能共患難,是我們的肉體。
第二個朋友是名利之友。
是我們的財富、金錢、地位。
我們辛苦地追求它,唯恐稍不努力,它就會離我們遠去。但是,結果是什么呢?我想起《紅樓夢·好了歌》有一段時這么說的,追求名利的人,到頭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準求金錢的人,到頭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既然如此,我們卻蟬精竭慮,搜索枯腸,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為他們耗費了一輩子的光陰,到底值不值呢?
唐伯虎《一世歌》說“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間光陰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世人錢多賺不盡,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
這里的道理,確實值得我們反思。
第三個朋友是親屬之友,是我們的妻子、同事、伙伴。
在我們的生命中,與這些朋友相聚相處,固然是一種值得珍惜的緣分。但是,如果我們把精力全部花在人事應酬方面,就不值得。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大限”到的時候,像夫妻一樣親密的人都要各奔前程。何況其他的人,所以我們這一輩子也不要所有的時間花費在人事應酬上面。
那么,第四個朋友是什么呢?它一直默默地呵護我們,不相離,不相棄。這就是我們的心靈之友。
是我們的本心本性。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只有我們的心靈陪伴著我們。
和我們生與死與共的,就是這顆干干凈凈、清清純純的本心。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固然有善待第一個朋友,善待我們的身體,要善待第二個朋友。善待我們的金錢、名利、財富;要善待第三個朋友,善待我們的親人,但是同時我們更要善待我們的第四個朋友,善待我們的心靈!
然而不幸的是,我們很多人一輩子都在追逐第一、第二、第三個朋友,而偏偏忽視了第四個朋友。
而這第四個朋友,恰恰就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朋友,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本心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