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子的社會地位為何相對較高?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男尊女卑觀念一直占主導地位,婦女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地位極其低下。相對而言,唐代婦女是幸運的。她們處于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又是“開放型”社會,其開放特點不僅表現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關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間禮俗和婚姻制度上。她們受到的封建束縛和壓迫相對較少,一改過去哭不露齒,站不依門,行不露面的傳統,社會地位相對較高。她們擁有廣泛的權利:參政權;受教育權;財產繼承權;家庭成員的決定權;家庭事務的管理權;自我意愿的決定權;婚姻的決定權(包括初婚決定權、離婚決定權、再婚決定權)。
法律是在階級社會中產生并用來調整人和人之間關系的一種強制力量,我國幾千年來有關婚姻、家庭的法律經歷了一個很長的發展過程。在秦朝,秦律已經有了對婚姻、家庭問題的簡單規定。到了唐朝,封建社會進入了全盛時期,法律也趨于完善,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頒布的《永徽律疏》(簡稱唐律),它得古今之平,在中華法系中堪稱最為完美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對于婚姻制度的規定,在結合禮教的過程中,兼顧社會生活和民風民俗,將情禮法恰當結合,締造了封建時代最為開明先進的婚姻法律制度。從對“七出”、“義絕”等前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繼承,到“和離”制度的提出,對唐代的婚姻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對婚姻條件的詳細規定,對離異、寡居婦女再婚的鼓勵,對協議離婚的肯定,眾多的優點集中于一部唐律之中,使得唐律作為一部諸法合體、以刑為主的法典閃現出民法性的光輝。
唐政權在風俗習慣上有較多的鮮卑時尚。唐朝是一個民族融合的時代。一方面,李唐皇族本身就有北方少數民族的血統,他們長期與北方少數民族雜居生活,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并且發跡于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所以在文化習俗上直接繼承了北朝的傳統。另一方面,唐朝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空前頻繁,對“蠻夷之邦”的文物風習來者不拒,兼收并蓄,更助長了“胡化”的風氣。當時的周邊少數民族與國家,無論是鮮卑族,還是突厥、契丹、黨項等等,婚姻關系比較原始,女性地位較高而所受到的約束相對較少,比較自由放縱。而唐朝多民族統一國家所采取的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也使得周邊少數民族的習俗不斷涌進中原,有力沖擊了中原漢族文化的封建禮教觀念,給唐朝社會帶來影響。這使得唐代婦女得以在社會舞臺上發揮其作用。總體而言,唐代婦女貞潔觀念的淡薄和審美觀念的特殊,各種文化的大融合導致唐代婦女思想的開放性。
唐代婚姻的開放風氣,首先表現在青年男女擇偶相對自由和對美滿婚姻的大膽追求上。《唐律·戶婚》規定:子女未征得家長同意,已經建立了婚姻關系的,法律予以認可,只有未成年而不從尊長者算違律。這條規定,從法律上為他們的自由擇配開了綠燈。《唐律疏議》規定:“為婚之法,必有行媒”,民間也有“無媒不得選”的說法,但實際上有不少青年男女不尊此種束縛,自己選配婚姻,擁有婚姻的決定權,也有家長允許自主婚姻。如玄宗時期,宰相李林甫“常日使六女戲于窗下,每有貴族子弟入謁,林甫即使女于窗中自選可意者事之”,讓他的女兒們自選佳婿。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禮教是為維護封建統治而服務的,當權者往往比下層百姓更注重禮法,更加維護禮教的權威,社會上的流行風尚也大多是由上而下普及的,身為當朝宰相的李林甫如此,下層百姓自不待言。
唐代文學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時期。婦女重文習詩的風氣也十分盛行,
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女文學家和優秀的作品。女皇武則天就頗有文學造詣,《全唐文》收其文61篇,《全唐詩》收其詩46首。中宗之上官昭容也是位才女,極善文辭,據說“每代帝及后、長寧安樂二公主,數首并作,辭甚綺麗,時人咸詠之。”唐代名妓薛濤,以才華橫溢著稱。元稹曾作詩稱其“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像這樣有文學造詣、濡染翰墨的女子不在少數,至于散見于各類筆記小說中的知書善詩章的女性更是不勝枚舉。遍布各個階層的才女和她們的作品一道構成唐代文學及各類著述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婦女較高的社會地位不僅僅表現在婚姻與家庭領域,在社會活動中她們同樣享有較高的行動自由,我們以社會活動中最重要的政治領域為例,自漢武帝以來,中國人一直以來就反對女性參與政治,認為女性對政治的影響是為亂政。但是在唐代,對于女性投身政治活動這種行為,社會是相當寬容的。早在初唐時期,太宗的諸位公主以及他們的駙馬就是政壇中一股十分活躍的力量;而在之后作為女性的武則天又長期掌握了政權,我們看到雖然她日后的公然稱帝和對李氏家族的打擊使她備受輿論的詬病,但是對于她早期二圣臨朝,或是作為太后把持朝政甚至廢立皇帝等行為社會大眾并沒有太大的反對。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也頗有政治頭腦和才干,她歷武后、中、睿三朝,多次參與或組織宮廷政變,睿宗時更是權傾朝野,朝臣進退皆由其裁決,史稱:“時宰相七人,五出主門下。”中宗韋后及其女安樂公主也曾效仿武后和太平公主。再之后唐代的諸位公主,后妃以至對于朝政都保持著較大的影響。雖然在之前的中國與出現過杰出的女性政治家但她們大多是以皇帝母親(太后)的身份參與政治,依靠中國人對孝的推崇,對母親的尊重而為自己的政治影響力找到合理的名分,像唐朝這樣皇帝的女兒,妻子甚至是皇族中女性成員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參政議政,不僅空前,也是絕后的。
從家庭關系上來看,唐與前朝最大的不同在于女子擁有了財產繼承權。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中有記載:“唐時所謂戶絕,不必無近親”,“雖有近親,為之處分財產,所余財產,仍傳親女,而遠親不能爭產”。在封建社會中,繼承權關系到在家族中的血緣與地位,在父權至上的社會體制下,繼承集中體現了宗法關系,從來都是以子為準。唐代女子取得了繼承權,這在封建社會都是獨一無二的,說明女子不但經濟地位有一定的提高,政治地位也有相應的增長。
唐代婦女可以公開的參加許多社會活動。她們可以時時拋頭露面,到郊外市里游玩、聽戲、看球,也可以在春季和男子一起到風光勝地踏青出外游樂、聚觀,且也不限于城市,還可以遠至郊外。《開元天寶遺事·探春》載:“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夜,各乘馬跨馬,供帳于園圃,或郊野中,為探春之宴。”唐代婦女也活躍于商業領域之中,《太平廣記》卷382河南府吏條引《廣異記》:“洛陽郭大娘者,居毓才里,以當壚為業。”還有極富特色的一點就是唐代盛行女子體育運動,流行女子踢毽子、女子足球甚至還有女子馬球,與那些婦女養在深閨無人識,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時代形成強烈的反差。唐人還作了《內人踢球賦》來贊譽女子足球之興盛。另外,唐代婦女在服飾上也進行了一系列大膽嘗試,像廢棄了遮蔽臉面的冪罱面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天寶年間,不少婦女還模仿男子的裝束,著起幞頭袍衫,最初在宮里中流行,后漸傳至民間,成為普通婦女的日常裝束。這些方面足以說明唐代婦女地位之高。
文/樂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