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忽視學習的根本問題,是目前家庭教育的重大失誤
孩子學有所成,是每個父母最大的心愿!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學習贏家。
可現實是中小學生厭學問題嚴重。每10個孩子中就有4個孩子厭學,厭學癥已經成了中小學生中傳播速度最快的傳染病。
對孩子的學習,不能說父母不重視,不能說父母不關心,可 “為什么對孩子學習家長沒少重視,沒少費勁,卻沒有效果呢?”
其中關鍵的原因在于:孩子的學習,父母沒急在點子上!孩子的學習,父母也沒幫在點子上!也就是說家長沒有抓住孩子學習的根本問題——調動孩子內在的學習意愿。
那么,如何激發孩子內心的學習意愿呢?這需要家長能把孩子帶入學習的第三種狀態。
二、進入學習的第三種狀態,孩子就會樂學
孩子學習有三種不同的狀態,孩子在不同的狀態下,會有不同的學習結果。如果學習讓孩子痛苦,他肯定會逃避學習;如果學習讓孩子乏味,他肯定會應付學習;如果學習讓孩子快樂,有“贏”的感覺,他就會愛上學習!這個快樂的學習狀態,就是第三種學習狀態。那么,該如何帶領孩子進入學習的第三種狀態呢?有四個方法:
1、打開興趣之門,讓孩子愛上學習
愛因斯坦曾被人們譽為天才,可他卻說:“這個世界,沒有天才,只有興趣!”
興趣為什么如此重要,因為孩子的興趣在哪里,他的優勢和天賦就在哪里。發揮他的優勢,他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取得成功。如果阻止了孩子的興趣,他就失去了發展的可能。因此,發現并呵護孩子的興趣是父母的天職。
其實,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學習時的重要問題就是“沒有興趣”,家長們也都知道“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可是,遺憾的是,家長卻沒有把興趣這個最好的老師請進門,家長這種做法像一個人守著百萬財富,卻仍然到處乞討一樣。
當然,還有不少家長常常困惑的問題是,孩子對學習已沒了興趣,到底該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呢?重點就是,抓住興趣的本質:好玩!知識如果能夠變的好玩可玩有趣,就一定能激起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讓孩子主動學習的首要動力!興趣能讓孩子愛上學習!
2、打開好奇之門,讓孩子學會學習
首先,好奇心表明了孩子的求知欲,即孩子想學習的欲望,它是孩子主動學習的開關,當孩子對一件事情有好奇的時候,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了一個空格,他一定會主動思考,并想方設法找到答案來填空。
好奇心除了能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愿望外,還能培養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
好奇最典型的表現是 “問”,很多孩子“不愿問,不敢問,不會問”,造成了不少學習問題,比如:孩子平時學習不錯,可是一到考試就不會;一道題會做了,但稍微變化一下形式就又不會了;作文書看了一大堆,可到自己寫起來,就跟擠牙膏一樣,別說有什么文彩了,能把字數湊夠就不錯了!
這些學習問題的癥結在于,孩子對所學知識沒有好奇,學的時候老師給什么聽什么,聽什么記什么,沒有積極地思考。這種方式的學習其實是一種“死學”,表面看來是“學會”了,可由于沒有掌握“會學”的能力,到運用的時候就抓瞎!年級越高,對獨立思考、主動思考能力要求也會越高,尤其對那些低年級學得似乎還不錯,到了高年級成績卻越來越差的孩子,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對知識的好奇心,沒有主動探索和思考。
3、打開夢想之門,讓孩子獲得持久動力
現在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問題:孩子學習沒動力,沒干勁,學習沒長性,學起來疲疲沓沓。其實,這些問題都表明孩子學習沒找到理由,沒有目標!
孩子學習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是想讓孩子有持久的干勁,家長不僅要幫助孩子找到一個學習理由,而且還要幫助他獲得一個能讓他持久努力的理由。這個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夢想!讓夢想成為孩子學習的理由,孩子才能常有干勁!
“夢想”本來就是一個讓人心潮澎湃、充滿激情的詞,可是,在目前很多家長的詞典里,夢想卻成了“不實惠”的同義詞。也有些家長說,有夢想是好事,不過現在還是先讓孩子好好學習吧!其實,只有一個人心里有夢想,他的路才會會越走越長。有句話說:“夢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舞臺變大的過程,也就是人在夢想的激勵下不斷地克服困難的過程。
夢想能給孩子的學習注入持久動力!
4、打開自信之門,給孩子“贏”的感覺
每個人天生都在為了追求“贏”而活,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贏”是人最重要的心理需要。如果家長要把孩子帶入學習的第三種狀態,就一定要抓住這個關鍵——給孩子“贏”的感覺!讓孩子贏!
“贏”的渴望是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核心動力!
不過,“贏”重要的不在于別人的夸獎,而是自己內心要有“贏”的感覺。
很多家長也知道,要夸孩子、要鼓勵孩子、要賞識孩子,可是不少家長也反映,這辦法對自己的孩子沒用!為什么沒用?就是因為孩子得到的是家長給他的“你贏了”,而不是他自己心中的“我贏了!”
家長一定要知道:只有先接受孩子的一切,才有教育和改變的可能!
三、良好習慣是第三種學習狀態的有力保障
前面四個方法是開啟孩子內在學習動力的機關。不過,若想學習成功,還必須有外在良好習慣的保證,如果把內在學習動力比喻成河水,那么,良好習慣就好像河岸,它能保證學習的內在動力持久有效。
首先,學習習慣的培養首先不能脫離生活習慣的培養。
如果只管學習,不管生活,那么,孩子學習的好習慣也很難形成。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另一個重要方法是:培養孩子自己負責的能力。
為什么說自負其責的能力是培養好習慣的方法呢?比如一個孩子要是因為自己磨蹭,耽誤了很多事,導致自己麻煩不斷,他就會覺得,下次真不能這么干了。自負其責能調動一個人自己內在的力量,它當然比外在力量更管用。
如何讓孩子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兩個建議:首先,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第二個建議是,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一個好習慣的形成需要重復21次,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克服惰性的過程,也是一個相當痛苦的過程。若想孩子真的養成受益一生的好習慣,還要調動“興趣、好奇、夢想、自信”等孩子內心的力量,只有這樣,孩子才有毅力克服困難,有動力養成習慣。
四、讓第三種狀態成為和諧美好家庭的空氣
人的生命存活,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物質就是空氣,雖然空氣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卻能深深感受到空氣的存在,當你在污濁的空氣中,就會呼吸不暢,甚至窒息,當你在新鮮空氣中就會心曠神怡。家庭中清新美好的空氣,就是孩子成長的第三種狀態。
溫馨和諧的家庭能夠幫助孩子營造第三種狀態的氛圍,孩子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自然就會進入學習的第三種狀態,愿每個家庭都是溫馨和諧的,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學習贏家.
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意愿,學校,家長,孩子自身三者都要努力。
1、學習欲望的重要性
學習欲望,或者稱之為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力等,是學習過程得以產生、維持和完成的重要條件。對于同樣的學習,為什么有的同學能樂此不疲、全神貫注,有的則感到令人討厭、苦不堪言、心不在焉呢?就是由于有強弱不同的學習欲望參與造成的。自我引發學習欲望,在提高學習效率、效果上比延長學習時間、增加學習內容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行為科學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所從事的工作有興趣,那么,他的工作積極性就高.就可以發揮其全部才能的80%;如果一個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興趣,那么,他的工作積極性就低,只能發揮其全部才能的20%左右。對于學習當然同樣如此。
2、討厭學習的原因何在
學生時代是學習的大好時機,也應是要求學習的欲望最強烈的時期。可是,現實中為什么有很多“討厭學習”、“不愿學習”的學生呢?據調查與分析,大體上是由于下列原因:
(1)基礎差,自卑感強。有的學生一度很用功,但學習上不好(多數歸因于基礎差和缺乏方法),就認為自己天資差,腦子笨,再努力也白搭,于是對學習無信心,無興趣。
(2)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只是憑感覺、按習慣用功,效果自然不理想,于是認為學習是很費勁的事。
(3)教師講課缺乏吸引力,不生動,滿堂灌.枯燥乏味,作業布置不適當等,從而認為學習是件枯躁無味的事。
(4)教材編寫幾年不變,內容脫離實際,形象趣味性亦不強,學生感到學習的近期效益不明顯,從而認為“讀書無用”。
(5)整個社會的“經商熱”、“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加上家長的短視,使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甚至厭學。而部分學生的綴學又會更加直接地干擾其他學生的學習欲望;
(6)對學習的逆反心理。有的同學由于經常在學習上受到低評價,受不到老師的重視,加上心理素質較差,對學習逐漸產生緊張、焦慮、不安、麻木、恐懼以至反感,產生了逆反心理,經常賭氣中斷學習,一提學習就倒胃口。至于身心方面如果存在更為嚴重的疾患,就更不用說對學習欲望的消極影響了。
3、學習本是件快樂、幸福的事
學習真的是那么可怕、討厭嗎?恰恰相反,學習本是件能給你帶來無窮快樂和無比幸福的事。只要你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會發現原來學習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你付出一點點,它能給你許多許多。你的學習欲望、學習效果就會由此形成良性循環。
不管哪個時代,都曾有多少人為了得到學習機會克服重重困難、甘冒風險、奮斗不止,甚至不惜獻出生命。他們把學習巳看成生命的一部分,沒有學習,人生的價值將不再那么有意義。學習是人實現自身價值的必需。今天,在“賺錢熱”的浪潮中,仍有多少人不惜失去許多賺錢的機會,脫產參加各類學習班,補習文化課,或進修深造,因為他們圖的不是眼前利益,也沒有誰強迫他們這樣做。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段名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之所以必需,并不是為了直接勞動,而是為了使一個人在接受文化財富之后,感到自己是一個真正的人,使他體驗到一個聰明的、天才的勞動者的尊嚴感,使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并不是為了掙得一塊糊口的面包,從而感到幸福。”
因此,每個同學都要立定這樣一個信念;眼前的學習機會失而不返,務須珍惜;學習完全是自己的事,“我要學”才能使你體會到無窮的快樂,“要我學”則只會徒增煩惱。
4、引發學習欲望的要訣
(1)激發求知欲。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知之者不好知者”。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學生有了興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只要你對學習產生興趣,就能提高學習活動的效率。
(2)增強你的自我有效感。自我有效感是動機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發你的學習動機,就是要增強你的自我有效感,要讓自己覺得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班杜拉說過:積極的能力要領是成就動機的基礎。在動機形成過程中重要的是你對自己能力的信念,能力信念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因此,A、要在學習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并讓自己在各種不同的學習中有可能獲得這種機會,從而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B、樹立成功的榜樣。這里的榜樣示范不是學習優良學生示范,而是讓你通過觀察與自己能力相近者獲得成功的學習行為來激發你的自信心,增強自我信念。C、在自身進步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確立自我參照標準,從自身變化中認識自己的能力。
(3)進行必要的歸因訓練。要學會正確的歸因方式,也就是,把每一次取得良好的成績歸結為自己的努力,而不要歸結為運氣,當然如果你的學習能力強,也可以做能力歸因;當每一次取得不好成績時,盡量要認真分析自己的原因所在,而不要找客觀原因。如果長期尋找外部原因,會養成自欺欺人的習慣,對自己的學習不太有利,如果是歸因于你的努力不夠,你就會暗下決心,爭取下次一定能考好,即使再次沒考好,也不要歸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要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上下功夫。長期這樣學會正確的歸因方式,你的學習就會不斷取得進步。同時,形成這樣正確的歸因方式,對未來成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4)創設有利于學習的氛圍、環境。這種氛圍和環境包括:學習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是激發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成才的外部條件。使你置身于良好的環境中,促使你形成好的思想品德,這將對你的學習有利。
學校的環境是要靠你去創設,你要和愛學習的同學在一起,不要管人家的成績怎么樣,只要喜歡學習,就就會受他的影響。家庭環境一般來說,父母都會盡量給的。如果不好,只要提出來,父母都會讓步的。至于你自己因為不太努力而遭致父母嘮叨,你也應該理解。如果努力了,只是因為父母過于管得嚴,你只需向他們說明就可以。
五、如何攻克不擅長的科目
1、能否順利升學取決于不擅長的科目。
這話說起來似乎有點荒謬,但事實如此。其主要理由是:
(1)升學成績是否合格通常是看各科目的總分是否達到要求,假如各科滿分都為100分,那么,越是離這標準遠的科目(也即不擅長的科目),增分的可能性越大。如、擅長的語文已得90分,不擅長的數學只得了50分,自然在“數學”上再增加10分比在“語文”上再增加5分來得容易。我們有不如同學未能順利通過升學考試,往往只差幾分,許多就是出在不擅長的科目拉后腿太多的緣故。
(2)在學科的愛好上具有一種“連鎖反應”,就是說,那些不愛好、不擅長的科且往往使得總的學習成績顯得不高,從而他人與自我評價較低,于是導致學習欲望下降,由此又使得學習過程更糟、學習成績更差,形成學習上的惡性循環。不擅長的科目可能使擅長的科目也變得不再擅長。反之,假如我們有使不擅長的科目變得擅長起來的技巧,就不只是單純改變了不擅長,而且能使本來擅長的科目變得更擅長,并使全部學科的總成績大大提高,由此就形成了學習上的良性循環。
2、攻克不愛好、不擅長學科的技巧
(1)如果對某門學科不感興趣、不喜歡,就要想到它可能對以后學習和工作的影響。
愛因斯坦上學時對數學課學習馬虎,使他后來研究廣義相對論時,不得不花7年時間去補習非歐幾何等方面的數學知識。
(2)逐漸接近
興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研究表明,只有當某種知識領城中的實際知識積累達到了一定水平時,才能產生對這一領域的興趣。因此,對于不感興趣的科目開始時要多花點時間和精力,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對它了解的增多,興趣就會逐漸培養起來。
(3)利用興趣遷移
當缺乏對某門學科的學習欲望時,便可以利用其已有的某種活動興趣的遷移,如把積極做游戲、打球的興趣遷移到該學科上來,把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遷移到數學學科上來,等等。
(4)聽課前進行預習
在預習中,通過通讀教材內容,找出疑難點,明確這些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意義、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與其它知識的相互關系,才能引起自己對學習這些知識的關注,激發學習動力。
(5)找到該學科最適宜的學習方法。
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最適宜的學習方法。掌握了它,學起來才不會感到吃力,從而引發學習欲望,增強學習效果。
(6)使自己有成功的體驗
在規定學習任務,明確指標、內容、時間時要留有余地,使計劃的任務能提前完成,從而體會到對該學科的成功體驗,領略到成功的愉快。原來不太愛好、不太擅長的學科會變成愛好的、擅長的學科。
(7)克服自卑感和其它心理障礙
不愛好、不擅長的心理原因,主要是自卑。而這種自卑往往是很盲目的,你心中的理想的“別人”(認為比自己強)實際上是自生的,所謂擅長與否,也往往是別人包括你自己的不切實際的評價。要相信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肯去學習,就沒有什么科目學不好的。
六、如何激發學習熱情
學習提不起勁來,點燈認為這主要涉及學習目的的和學習動機問題。通俗地講,就是沒有解決好為誰而學的問題。
如果把學習動機劃分一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叫高尚、正確、長遠的學習動機,具有這種動機的學生,學習上表現出三個特點:勁頭足、意志堅、標準高。另一類叫自私、不正確和短淺的學習動機,具有這種動機的學生,往往表現出各種學習問題,如學習不用功,抄作業、考前突擊、考試抄襲等。
所以,要想提起學習的勁頭,就要不斷地端正學習的動機,真正形成高尚、正確和長遠的學習動機。這種轉變和形成過程,就是一般指的立志過程。
大家不妨去翻翻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為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物傳記,將會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他們學習的勁頭,頑強奮斗的精神,往往與中學時代立下的崇高志向有關。
大家都知道,錢三強是中國的核物理學家,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爆炸成功,與錢三強的貢獻是分不開的。他在上中學時,讀了孫中山著的《建國方略》之后,決定學習科學,為振興中華出力。他原來學的是法語,為了能上用英語講課的北京大學預科,僅用一個學期就攻下了英語關。1936年他以優異成績從清華大學畢業,考取了留法公費生,去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攻讀核物理學,在核裂變方面有重大的發現。1948年錢三強回國時,他的老師小居里夫婦(居里夫人的女兒和女婿)在他的鑒定書上寫道:“我們可以毫不夸大地說,近十年來,在我們指導的這一代科學人員中,錢三強是最優秀者!”
從上面舉的例子中不難看出,科學家們勤奮學習和刻苦鉆研的勁頭,來自振興中華、富國強民的正確動機。有了這種動機,學習和工作的勁頭就會經久不衰。
再講一講1982年12月被華東師范大學授予理學博士學位的王建磐博士的事例。他在中學時,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中學六年的課程。他在回憶中學生活時說:“在學習中,我看到各種教科書中充滿了外國人的名字,如牛頓、伽利略、苗卡爾、歐幾里德、法拉第等等。這些人當然是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的勞動成果是全世界的共同財富。可是,為什么中國人的名字難得見到?難道中國人笨嗎?只是由于長期的封建統治窒息了人們的思想,近代又飽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使得在西方科學突飛猛進的時代,我們落后了。我多么希望能在各種教科書中見到中國人的名字。偶然在某一本科學書上,發現用中國人名命名的定理、定律、公式,我都感到特別高興……有一次,在美國人員柯勃遜寫的《抽象代數學》中看到一個華羅庚定理,我興奮得睡不著覺,這是用真正的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定理!現在,在各種國際比賽中,每當中國運動員為祖國贏得了榮譽的時候,青年朋友們是欣喜若狂!當時我也是這樣一種心情。我想,我既然能用一年半時間學完六年課程.不能就此停步,應繼續學下去,爭取將來為祖國科學的發展作一些貢獻,為中華民族爭得一點榮譽。我暗下決心,從此,自學成了我的自覺行動。”
可見,當一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和人民的需要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就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自覺的階段,學習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學習提不起勁來的現象就不容易出現了。
學習提不起勁來的原因,還涉及到信心和意志的問題。
有的同學可能學習上受過挫折,但沒有對自己的挫折進行科學的分析,錯誤地認為自己不行,對自己在學習上取得成功這一點信心不足或喪失信心。于是形成這樣一種心理:既然自己學習不行,再使勁也沒用。有人說,“學習以成功為動力”,我看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每成功一次,就增加一次信心,逐步就會堅信自己在學習上付出的勞動一定會取得成效。正是這種信心,使不少學習基礎差的同學,通過科學的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
同樣,一個意志品質差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往往不能堅持下去,不能干方百計去克服困難,來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由于意志差,學習計劃老實現不了,對自己能否堅持完成學習任務,也總是采取懷疑態度,這樣,在學習的時候,就難以提起勁來。
總之,要想使自己的學習能保持十足的勁頭,一要端正學習動機;二要對自己充滿必勝的信心;三要頑強地磨練意志。這幾點做好了,學習勁頭不足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