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情,寸草心——感恩母親節
《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
《游子吟》這首詩,采用簡單白描的手法,詩人通過回憶母親臨行前縫衣的場景,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成了歌頌母愛的經典詩句。
“臨行密密縫的游子身上衣”,在唐朝,雖然絲綢已經很盛行,但由于價格昂貴,只有貴族能穿得起,“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而一般都平民百姓,都只穿麻布。
所謂的麻布,是以亞麻、苧麻、黃麻、劍麻、蕉麻等各種麻類植物纖維制成的一種布料。麻布纖維很韌,穿久了會發硬。所以要用木槌砸一砸。唐詩中經常出現“搗練”字樣,搗練就是搗洗煮過的熟絹和麻布。
《九日巴丘楊公臺上宴集》
凄凄霜日上高臺,水國秋涼客思哀。
萬疊銀山寒浪起, 一行斜字早鴻來。
誰家搗練孤城暮,何處題衣遠信回。
江漢路長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懷開。
——唐,張繼
關于穿著麻布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西施“沉魚落雁”的典故,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浣紗美女,她在河邊浣紗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
西施所浣洗的“紗”就是苧麻,本地人稱為“苧蘿”,為蕁麻科麻植物,多年生草本,其莖部柔韌而有光澤,取其莖皮(纖維)用來織布、結網。
《題西施石》
嶺上千峰秀,
江邊細草春。
今逢浣紗石,
不見浣紗人。
——唐,王軒
麻布纖維很粗硬,織出來的布也很僵硬,所以穿在身上肯定不舒服,但經過慈母的愛心縫制,總有有一種愛的暖意遍布全身。
跟母親、母愛有關的花,大家首先相當的恐怕就是康乃馨了。康乃馨,又名香石竹、大花石竹,花有粉紅、紫紅或白色,被稱為母親花。
關于母親花的緣來,在美國費拉德爾菲城有一位名叫安娜·查維斯小姐。她的母親在1906年5月9日去世,她十分悲痛,懷念不已。在第二年其母的逝世周年紀念日時,她用白色的康乃馨鮮花佩帶在襟上,借以紀念,同時她還向公眾呼吁定立一個頌揚母親的節日,到時讓女兒們都給健在的母親獻上紅色的康乃馨,以感激她對自己的養育之恩。這個倡議日益得到廣大群眾的同情和支持。由于大家不辭勞苦的活動,終于在1914年獲得美國國會通過決議,確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天為母親節。
母親節這天,給母親奉上一束康乃馨吧,親手送給生養自己的母親,禮物貴重與否不重要,養育之恩記心頭。
在中國,也有一種母親花,萱草。萱草只是它的學名,其實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黃花菜。萱草的另一稱號忘憂草,"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日忘憂草。"

關于萱草,最早文字記載于《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意思是當游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母親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
《游子詩》
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
慈母依堂前,不見萱草花。
——唐,孟郊
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已經不需要母親為我們熬夜縫制衣物了,但養育之恩永存,不管是康乃馨,還是萱草,都體現了母親對孩子的牽掛,孩子對母親的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