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籍”成語典故之人物篇>>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2500萬元打造新景點
升仙臺因“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成名。記者找到位于淮南八公山的“升仙臺”時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了,因為到升仙臺的路實在是太遠了,剛進景區大門口的時候其工作人員說:“就在對面的山上,從前面的路下去一會就到了?!庇浾哒娴母悴磺逅v的“一會”是多長時間,按照他指定的路線記者足足走了1個小時才到。
升仙臺,是后人把劉安神話以后對他原來煉丹地的稱呼,具體地址坐落在漢淮南王宮的后面。站在漢淮南王宮上看升仙臺,只能隱約見其一道石門坊,里面的工作人員說,“那就是了。”
漢淮南王宮是仿建當年劉安的行宮,從外面看去整個王宮呈“回”字形建筑結構,顯得很氣派,尤其是那門楣匾額上用繁體字寫的“漢淮南王宮”五個字分外奪眼。許是房間太大的緣故,走進去之后給人感覺好空,在大門旁邊還擺著一個卦攤,閑談中這位算命女士告訴記者,她已經一個多星期都沒有開業了,因為來此參觀的人實在是太少,“游人都沖著升仙臺的名氣而來,而上面除了幾個石欄桿外什么東西都沒有,景點留不住人?!彼寡裕骄刻靵泶说闹挥惺嗳恕?/p>
從大門往里走,王宮走廊兩邊都是一些關于劉安生平事跡的浮雕,走廊的盡頭又是一間大房,其中在靠右手的一面墻壁上畫的是一幅很大的水彩畫,畫的內容正是記者這次采訪的主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部《淮南子》留給后人100多個成語,目前已經開發成景點的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用“名氣與實物不符”來形容升仙臺可謂恰當不過了。整個升仙臺的造型是一個道家八卦的圖形,上面空無一物,人們除了能從導游口中聽到那個早已爛熟于心的傳說外,剩下的只有在那里發古幽思了。但因升仙臺的地勢所處較高,站在升仙臺上可以鳥瞰整個淮南市,對于這個意外收獲的景點,一位當地人稱其為“不幸中的萬幸”。
對升仙臺究其根源,故址本不在此,具體在何處也無人知曉,但在規劃時為了使景點更為緊湊,有關部門特地選了這個“美女鮮花地”來建造升仙臺。升仙臺從建造至今已6年有余,但從目前的人氣來看,卻不太盡如人意,記者從八公山旅游局了解到,當時為了建造漢淮南王宮和升仙臺總共耗資近千萬元。
“由于旅游區的開發速度太慢,八公山現在的旅游狀況已經進入了疲軟期?!苯邮懿稍L的一位八公山旅游局負責人對記者說:“八公山旅游區現在不是無牌可打,而是缺少資金的扶持?!?/p>
這位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不久就要對漢淮南王宮和升仙臺進行重新包裝,這次投資手筆將比前一次更大,累計投資將達到2500多萬元,包裝后的景點將完全實行商業化運作。“在升仙臺上將雕刻八公塑像,還要建一個洪烈書屋(《淮南子》又稱《淮南洪烈》),建幾個亭子展示24節氣……”
采訪結束后,記者再次來到了升仙臺,孤零零地一個八卦造型靜靜地矗立在山頭,和天訴說和風細雨,它真的在此沉默很長時間了,不知再次包裝后的升仙臺會不會迎來一個旅游高峰?
□文、圖/本報記者 陸慧敏
揭竿而起:當年涉故臺今成養羊圈
2000多年,在人類的歷史上是個不短的周期。公元前209年,在今天的宿州市西南20公里處的一片沼澤地中,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2000多年過去,在起義的發生地,留下了一處遺跡:涉故臺,還有一個成語:揭竿而起。
涉故臺就是當年陳勝吳廣起事時率眾盟誓而筑的土臺,位于今天的宿州市墉橋區西寺坡鎮境內,離市區大約20公里。從市區到涉故臺一路顯得很荒涼,偶爾有零散的人家從車窗前掠過,春去秋來,歷史的時鐘在此不經意間卻已走過2000多年了。
眼前的涉故臺呈覆斗形,高4米,長寬均為60多米。臺上原有石碑四塊,最早為明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所立,記載了當時在臺上建廟的情形。此前情況已不得而知。
在臺上還有一眼古井,當地人都稱其為龍眼井,傳說這眼井是陳勝吳廣的隊伍開掘的,曾經有水,現在,沒了。往井里看去,里面黑洞洞的一片,什么也看不清,丟一片瓦礫,發出一聲沉悶的回聲。在涉故臺前還有一株古樹,是從臺子南邊斜著長出來的,枝干張牙舞爪,顯現出其他樹木無可比擬的霸氣,關于樹的具體年齡已經無從考證了。
在采訪中筆者從當地老百姓口中了解到,解放初期,涉故臺上的廟舍曾一度被建成小學,珍貴的歷史文物遭到嚴重的破壞,土臺坍塌,廟舍損毀。一直到1961年涉故臺被公布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涉故臺的保護工作才被當地有關部門重視,遷了學校,平整了土臺,修筑了臺階,并在臺前建起黑色大理石紀念碑。碑為巨大的火炬形,碑前是陳勝吳廣手執兵器的塑像。
筆者曾經在十多年前去過涉故臺,那時石碑剛剛建成,因為交通不便,村級公路坑坑洼洼,車輛難行,基本無人前來瞻觀,偌大一片田野當中,孤零零一碑一臺,實在有些孤單而空曠,想像不出當年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萬眾響應的場面該是何等的轟轟烈烈。
這次又去涉故臺,發現道路仍然顛簸,土臺和紀念碑仍然無人相伴,田野仍然空曠。只是在涉故臺之東,百余米處添了幾間建筑,建筑形如城堡,上有長城似的墻垛和射孔。當地人介紹,這原來是紀念館,名“鴻鵠苑”,出典是《史記·陳涉世家》中陳勝所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而卻一直無文物陳放,只是一些從各地征集來的書畫作品而己。建成沒有幾年即成危房,于是原先里面僅有的東西也撤掉,如今里面空無一物。采訪中筆者還了解到,就在這空無一物的危房中,附近的農民有的干脆把羊圈在里面過夜。不曾想到這個歷史上如此出名的紀念地會有這般現狀。
倒是涉故臺前那棵屹立了千年的古樹依然活得生氣勃勃。它的皮因為過往諸人的撫摸,還有歲月的磨礪,已變得玉石般光滑。主干上斑痕累累,很像是披上一身的鱗甲,于是當地人便稱其為柘龍樹。秋冬歲月,它的葉片落凈,就像一段枯木,在寒風中扭曲著瘦骨嶙峋的身子,而每當冬盡春來,它就會爆出滿樹的綠芽,成為這個地方最鮮亮的色彩。
涉故臺作為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發祥地,是中國農民戰爭和農民革命的源頭,是歷史的載體和見證,它今日的冷落與其所有的歷史聲明相比是極不協調的,如今的現狀不是它應有的面貌,涉故臺期待著被政府重新定位,也期待著被人們重新認識。
□文、圖/本報特約記者 王仲翔
打草驚蛇
發生地:安徽當涂
出典:傳說南唐時候,安徽省涂縣縣令王魯貪贓枉法,瘋狂搜括錢財。上行下效,縣衙大小官吏無不胡作非為,營私舞弊。百姓怨聲載道。
一天,王魯批閱案卷,猛地發現縣衙主簿被人聯名控告貪污受賄。所列罪狀,條條證據確鑿。王魯越看越心怵:“幸虧此案落入我手,以后得多加小心,不能讓人抓住把柄。”看完,他就隨手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p>
后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引申為“打草驚蛇”這個成語。
醉翁之意不在酒
發生地:安徽滁州
出典: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感懷時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為他建亭飲酒賦詩,歐陽修自號“醉翁”,并以此名亭,寫下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成為傳世名句。
水落石出
發生地:安徽滁州
出典: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此為歐陽修所描寫的瑯琊山一年四季之風景變換,本意指水落下去石頭就露出來,現在多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升仙臺上的石門坊
涉故臺遺址看上去已很滄桑
十年前豎立的陳勝吳廣起義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