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如此強調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相信每位成年人都感受得到“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父母嚴厲,導致孩子不敢跳出條條框框;父母保守,導致孩子缺乏探索精神;父母冷漠,導致孩子難有深刻的友誼,甚至影響孩子的婚戀模式……心理咨詢師夏艷在給成年人做心理治療時,發現很多成年后遇到的問題,源頭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
那么,父母關系究竟為何如此重要?父母究竟怎樣做,才能給孩子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能力?小編這就帶您一起看看。
隨著75后、80后等新一代家長的成長,人們對家庭生活中精神品質要求變得更高。夫妻關系大于親子關系的觀念得到更多認同,但我們很多時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當處理和成人關系很難,處理和孩子的關系很容易時,“趨利避害”的心理又冒出來,不知不覺,支撐家庭的重心轉移到孩子身上。本期,我們采訪到中國情感婚姻家庭網首席導師、四川百特爾心理應用研究所所長劉霽日和成都心希望青少年心理關愛中心心理老師胡東海,聽聽專家的意見。
胡東海認為,父母和孩子就像是一個三角形,父母的關系越穩定越牢固,孩子的安全感越強烈。父母是成人,能量場更為強大,他們的決策影響到一個家庭的運轉。母親和父親,其中一方發怒,或者雙方情緒都不好,整個家庭都將籠罩在壞情緒之中,小朋友也受到的沖擊更大。而孩子能量較小,許多事情不由他說了算,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父母的關系。
“孩子幸福人生的‘起跑線’,一定不是什么特長班,不是背了多少英語單詞,獲得多少獎狀,而是在于父母關系的健康程度?!眲㈧V日說,孩子的身心健康、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發展與父母關系的和諧程度成正比。在劉霽日經手的許多心理咨詢案例中,孩子網癮、輕生、離家出走、早戀等很多問題,順藤摸瓜,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源頭。其中,有部分是隔代教育引起的,不過隔代教育本身,也是父母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家庭教育的主導作用。
訪談中,剛好有家長咨詢,孩子最近在學校人際關系處理不好,有同學老是針對他,孩子長得胖,有同學笑話了他一年,孩子本來人際交往就稍顯被動,遇到這些問題不知道怎么辦,因此成績都下降了。劉霽日聽完,問了他一句:“你跟他媽媽關系怎么樣?”家長說,就是前段時間出了些問題,就是溝通方面的矛盾。劉霽日認為,家庭中,父母關系是“上游”,親子關系在“下游”,父母在家庭中表現出成就感、滿足感,孩子就更容易言傳身教,獲得幸福。反之,父母遇到的困惑,也會影響到孩子自己的一些行為。
即使父母關系沒問題,現代家庭也容易出現“爸爸普遍缺位,媽媽普遍焦慮,孩子普遍崩潰”的現象。父母在親子關系也應該處于和諧、平衡的狀態,孩子得到的健康的愛,一定是父母雙方共同參與的結果。父親喜歡球類運動、跑步鍛煉、競技比賽,常常帶給孩子的勇敢精神、決斷力等“陽剛品質”;而母親也會帶給孩子變通、忍耐、慈悲、包容等美好品質。兩者相互補充,不可替代。
當親子關系凌駕于父母關系之上時,就是比較典型的“孩子中心”家庭。現在很多“421”家庭把孩子捧得很高,看起來孩子得到了很多關注,實際上并不利于孩子發展。
“父母關系的理性模式,是夫妻共建和諧相處,對孩子不要過多關注,在關鍵的點定期關注就可以。”胡東海說,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和父母的分離過程,孩子出生,是和媽媽身體分離,斷奶又是一次分離,幼兒園、上學,從家庭中分離一部分,到了大學,基本上整個和家庭分離。如果父母過程中過多“控制”孩子,他的獨立性就得不到很好地發展,父母給孩子空間,關鍵時刻能站得出來就好。
“孩子中心”的家庭,很大程度上是母親把自我實現的一部分卷入到孩子的世界,尤其是在夫妻關系中、在社會中沒有得到成就感的這一批媽媽,對孩子的成績、成就特別敏感,讓孩子壓力很大。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自我實現觀念,實際上,最好的方式,是父母自我實現,不管是在社會上,還是在家庭關系中,都能夠獲得相對的滿足感,這樣再來談道理,就很有說服力。
父母關系也是孩子情感力量建構的源泉。劉霽日談到,幸福學中有三個指標:滿意度、滿足度和愉悅感。滿意度是對自己人生的期待,是追求的目標;滿足度是內心充實的程度,小富即安還是需要有所成就;愉悅感則是面對事情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態度。當和諧的父母關系存在時,加上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就容易獲得積極的情感態度。
王應芩是北京的一位高知女性,在她的觀念里,當然明白夫妻關系的重要性,但實際生活中,她發現比起跟小孩的關系,和一個成年人維持非常融洽的關系很難,有時不自覺就只關注小孩,夫妻之間的話題,除了小孩、生活決策之外,情感溝通的部分不斷“縮水”。實際生活中,很多家庭把孩子捧在一個很高的位置,把孩子作為維系家庭的紐帶,其實也是對夫妻關系的回避。
家庭中,如何維持父母“舒適的關系”?胡東海認為,首要前提是兩個成年人要愿意溝通,保持通暢的溝通渠道;其次,兩人可以構筑一個愉快、享受的2人空間,通過一些紀念日慶祝、小細節表達對對方的關注。如果遇到很多棘手的問題,比如對方不愿意溝通,或者遇到一些阻力問題,還可以通過一些心理學專業力量介入解決,回避不是辦法。
“分歧和沖突本身不是問題,關鍵是處理問題的方式?!眲㈧V日從多年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和咨詢實踐中發現,個人可以通過調整自我,提高婚姻中的“適應性”。個人在原生家庭中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創傷”,一生都要不斷學習和成長。如果一個不斷成長,另一個沒有跟上,就會出現不協調的問題。而相互有效的溝通,就能使成長變成互相帶動,相互滋養的過程。單純只是給予,總有一天會枯竭,劉霽日說:“愛需要能力,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價值,成為一個心理有智慧、有希望,能夠給對方滋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