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科學研究證明,寶寶一出生,腦重量約為400克,達到成年人的25%,6個月迅速發展為50%,1歲達66%,3歲達80%。俗話說“三歲定終 ”,也就意味著:寶寶三歲的智力、體能、個性等已經定型80%以上。而同時0—3歲還是運動、語言、個性等能力發展最快的敏感期,此時讓孩子在父母的鼓勵和參與下,完成有針對性的潛能開發訓練,事半功倍。
大部分家長都選擇在孩子2歲半到3歲時送孩子上幼兒園,而幾乎所有的孩子在入園初期都會產生“分離焦慮”的不適應現象,部分孩子會持續2—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對孩子和家長的心理及生理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而3歲前讓孩子參加親子班潛能開發課程后,孩子會在非常自然輕松的狀態下和老師、小朋友一起游戲生活,從而為上幼兒園做好更為充分的準備,大大縮短孩子入園的不適應期。獨生子女在未上幼兒園前,在家庭教養下普遍缺乏與同齡孩子交往的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從而對其將來的集體生活造成困擾。因此,讓孩子在0—3歲這個個性品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期進入親子班,是對孩子社會性發展需要的一個促進手段。同時,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對孩子完整的人格個性形成將有重要的幫助。
一談到早教,我們的父母就想到如何開發智力,提高孩子的智商,如何讓孩子聰明等,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比我們成年人聰明。愛因斯坦曾經說:“孩子生來都是天才,在他們的求知歲月中,是錯誤的教育方法扼殺了他們的天才。”所以從智力的角度來說,父母大可不必操心,我們恰恰忽略的是孩子性格、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專家表示,教育往往不能立竿見影,它具有潛在作用。早期教育與小學教育模式也不同:早期教育是通過孩子參與各種針對性的游戲和活動,不斷刺激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官來豐富他們的體驗,增長他們的能力,比如:感官潛能、體能、社交、人格、語言等。早教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早期教育的一個指導思想應該是:在游戲中教與學。
早期教育首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父母是早教成功與否的關鍵。父母應意識到的是,他們不僅僅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是孩子行為規范的啟蒙老師。早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家長育兒觀念的轉變,而不是強行給幼兒大量知識、技能的灌輸。父母要把在早教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對孩子進行真正有效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長與幼兒互動互進式的,而不是家長與幼兒單向促進式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蘊藏的育人道理不但為許多中國人的實踐所證明,有趣的是外國人也為其找到了證據。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每名幼兒都被問了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也就是當他們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并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一、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占28%,成年后,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二、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出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三、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于隱瞞自己感情,不愿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四、10%的幼兒被列為“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于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五、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卡斯比教授指出,3歲幼童的言行能預示他們成年后的性格。父母和幼兒園老師務必認真對待小孩子的所作所為。不過,他也承認,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變的情況的確存在,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一古訓,是在教導父母重視早期教育,給孩子們安裝“軟件”應拿捏得及時。人的基本軟件的種子都應在幼兒時期播撒進孩子的大腦里。如果忽略了這個期限,錯過了這個培養孩子性格的黃金時機,這會對孩子的成長相當不利,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