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攻擊一個國家時,為什么不印敵國的紙幣,讓他們通貨膨脹,這種事在抗戰時就大規模發生。有些人認為抗戰只是表現在戰爭層面,但戰爭是需要經濟支持的,在抗戰期間,中日和汪偽政權,為了配合軍事推進,而進行了漫長的經濟戰和貨幣戰。
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本來打算速勝,但經過實戰發現速勝很難,于是便尋求在中國建立起傀儡政權。1940年3月底汪偽政權在南京成立,并于當年設立“中央儲備銀行”,開始發行貨幣,但汪偽政權并沒取得民心,偽占區的人民不認可汪偽貨幣。從而使日本無法從經濟上打垮國民黨政權得目的,為了從根上挖空中國經濟,日軍便開始偽造中國當時的貨幣――法幣。日本在其本土設立了造假幣的研發機構,然后在淪陷區設立了造假幣的印刷廠,并由日軍參謀本部直接指揮,從國統區大量購買戰略物資,一下子把國統區搞得法幣一天貶值二三回。居統計,在抗日戰事期間,日軍共印刷了45億法幣,相當于當時國民黨政府一年的貨幣發行量,真因為有了這些假法幣的使用,日本才有了在中國打持久戰,以戰養戰的本錢。
當然,為了對抗日本的貨幣戰爭,國民黨政府肯定也是要反擊的。①就是大量印制法幣,從根上稀釋日偽假法幣的經濟掠奪功能,其結果就是直接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罕見的惡性通貨膨脹,不過抗戰是全民的事,當時老百姓在苦也能咬緊牙關理解政府。②就是以其人之道,還之彼身,為了打擊日偽統治下的財政金融穩定,國民黨政府聯合美英造幣公司,從美國進口紙張和最先進印鈔設備,大量制造各種面值的日本鈔票,偽幣和軍用票,源源下斷的偷運到汪偽政權控制區,大量購買,黃金,棉紗,布匹,和醫藥品等緊俏物資,也是實實在在的把汪偽經濟搞得一踏糊涂。可以說當時敵對雙方的貨幣戰前期都是打得很漂亮的,當然最后美國參戰了,日本的貨幣戰到后期是被國民黨打得抬不起頭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