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體會過清靜的人,總是比較向往童年的無憂無慮,因為那個時候是清靜的。體會過清靜的人,就想時常保持那種狀態(tài),可生活紛紛擾擾,想要常清靜,談何容易,一不留神就被習(xí)性或環(huán)境感染同流合污。
清靜經(jīng)言: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我卻經(jīng)常說要清凈,這個凈是自凈其意的一個行為,沒有這個行為,想要靜下來是相當(dāng)難的。就像秋冬季的院子一樣,今天掃干凈了,明天依然有落葉,不能因為明天有落葉,今天就不掃了,很多人所謂的觀空就是這種行為,反正樹葉天天都會落下來,等落完了再掃,可真到落完時又要下雪了,又會放任到雪融化了再掃,等雪融化了雜草又開始叢生了,又會等到秋冬草枯了再掃,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的等就是所謂的道法自然,觀空一切了,到最后還是一身的習(xí)性,還是從前那個騷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所謂自凈其意就是從起心動念入手,時時觀照,把臟亂差的念頭一個一個的打消掉或替換掉,讓干凈平和溫暖慈善的念頭占據(jù)大腦,人也就變得干凈通透了,這個過程叫清凈,清理干凈念頭的一個行為過程,沒有三五年清凈功夫達不到靜的要求。就是把清掃心靈中的落葉練成習(xí)性,下來就掃,始終保持干干凈凈的自然就做到了靜,習(xí)慣成自然后,掃與落沒有分別,但靜是始終保持著的,這才是真空妙有的入手方法。神秀大師的謁子符合所有人的情況:“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所有人都認(rèn)為惠能大師更高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若沒有神秀的謁子,惠能還能不能作出這樣的謁子呢?
沒有漸修,哪來的頓悟呢?兩者缺一不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可能是惠能,若認(rèn)不清這個現(xiàn)實,一味的觀空,空到啥心也不操,有人落水也不拉一把,卻說都是空,反正都得死,早死晚死沒什么區(qū)別,那要慈悲干什么?佛菩薩還費那個勁干什么呢?
立足當(dāng)下,一心一意做好應(yīng)該做的事情,就是清靜,我們在用心做事時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所以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睡覺也一樣,睡一覺天就亮了,可對于失眠的人來說,真是長夜漫漫啊。保持一心不亂就是在自凈其意,習(xí)性就會成為自然,這是修行的根本意義,若沒有改變心性,修得再道貌岸然也還是個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