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姜
上海的四大金剛 “大餅、油條、老虎腳爪、粢飯糕”,是市民的早餐。
秀蘭阿姨曾經(jīng)是我家的鄰居,1949年后從山東到上海,與丈夫在老城廂的小馬路邊擺了個點心攤,專門做“四大金剛”。那可是辛苦活,天不亮就得起床發(fā)面,那時不用酵母,用“老面”發(fā),全憑經(jīng)驗,秀蘭是一把好手。和面的桌子是用幾塊木板拼接而成,秀蘭每天都要用堿水洗一遍,那板被刷得煞白煞白的。烘爐是用廢棄的柏油桶改的,內(nèi)膽搪上泥巴,安上鐵爐柵,焦煤在下面燃,大餅在上面烤。秀蘭的丈夫總是將衣袖捋得高高的,那條壯實的胳膊,不時伸入爐膛,用手掌將生大餅貼在爐壁上,秀蘭阿姨的大餅油酥放得特別多,不一會兒便香味撲鼻。
做油條相對復雜一些,先把面搟成一長條,用刀切開,將兩根壘在一塊,再用筷子在上面按一下。入油鍋時用雙手扯開,掐去兩端的面頭,一系列動作在秀蘭那雙纖細的手上熟練利索。瞬間一根肥碩的油條就會在熱油中翻滾,看著它由細變粗、由白變黃,膨膨松,心里暗暗稱奇,后來才知道是因為明礬加得恰到好處。剛出鍋的油條放在鋼絲做的篩子上,等候在一邊的顧客用筷子串起,或者用竹籃裝上,揚長而去。
“老虎腳爪”也是用發(fā)面做的,先把面捏成團狀,用刀背在上面深深地壓幾道杠,面團便呈老虎腳爪狀。也是放在爐子里烤,但辰光要多一點,一直烤到表面爆裂,底部有點焦味。秀蘭阿姨還會在表面刷上層糖水,故入口松香,還有點甜。老虎腳爪要趁熱吃,冷了咬不動。秀蘭阿姨喜歡小孩,看到我站在一邊,會親一下,隨手掰一半老虎腳爪往我嘴里一塞,因此我常常往她那里跑。
粢飯糕的原料是大米,地道的粢飯糕里要摻一部分糯米,加一些鹽巴,這樣口感會好許多。秀蘭阿姨的粢飯糕特別考究,還要加一點松子、苔菜之類的配料,經(jīng)油氽之后,外黃內(nèi)白,外脆內(nèi)糯,特別受歡迎。據(jù)母親說,早先江南一帶的家庭主婦們舍不得把剩飯倒掉,于是壓成塊狀放在油里氽一下,第二天當早飯。上海弄堂里有人會用“粢飯糕”稱呼某女,因為它的諧音剛巧是上海閑話的“癡、煩、搞”。一個人要是既癡、又煩、再搞的話,不就成“作女”了嗎?
上海的“四大金剛”還有一個版本,就是“大餅、油條、粢飯、豆?jié){”,在我看來哪個是正宗,哪個是“大興”并不重要。聽母親說秀蘭阿姨的攤頭從1949年擺到1959年,后參加了合作社,再后來改為飲食店,而大餅、油條、老虎腳爪、粢飯糕則以不變應萬變,至今仍留在上海人的舌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