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些西班牙人來說,是一種“職業”,然而,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卻是個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幻夢。這是因為,便利條件不多:運氣也并非能降臨在隨便什么人身上。大多數人把碰運氣視為輔助因素,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馬德里斗牛術學校所進行的卓有成效的教學上,期望從這里出身立世。
馬德里斗牛術學校的形成和發展,并非一帆風順。1976年6月,根據一些與斗牛界有關的人士的要求,馬德里斗牛術學校誕生了。從1983年2月起,這所學校歸馬德里市議會和市政廳領導。一些公立乃至私人單位都愿竭盡全力支持這所新生的斗牛術學校。
創造這所學校的宗旨,正如老校長莫里內羅所闡述的那樣,是向所有渴望斗牛的小伙子傳授復雜而又艱難的斗牛術,并淘汰那些沒有前途的學生。
學校基本的設施是一個堅固耐用的斗牛場。附屬設施有大小不等的院落、牛圈、醫療所和餐廳,一切都收拾得干干凈凈,并并有條。除此之外,在距斗牛場不遠的地方,有一幢教學樓。樓內除了具備一般學校所擁有的必需品外,還收集了一批珍貴的教學掛圖,其中有牛的分類圖、斗牛士刺扎牛的身體部位圖,等等。樓內還有作為裝飾用的一系列櫥窗,展出樣式繁多的斗牛士服裝、小旗及其他用品。樓內的船型體育館,供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學校的教學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兩部分。兩門課程均由一名主管教師負責。教師都是經驗豐富、出色的老斗牛士。首先,集中講授純理論概念,以使學生對在斗牛場出現的可能情況及斗牛器械有個完整的了解。當理論教學結束后,隨即進入第二階段,即人們所說的“廳內斗?!钡哪M訓練階段。所謂模擬訓練,就是每兩個學生作為一組,一名學生扮演斗牛士,另一名學生則扮演斗牛。學生們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掌握一整套撩撥、刺扎的基本技術。學生們在完成模擬訓練后,便使用根據實際需要制作的小手推車,練習揮旗、殺牛的手技。然后才開始練習斗真牛,不過一開始起用的都是小牛。
入學的學生不分男女和國籍,一些法國和英國學生在校學習就是例證。當然大多數學生還是西班牙人,特別是馬德里附近的人。學生申請入學須出示家長或托管人的有關書面證明,有時甚至得由一名法官或公證人批準。學生首先得支付一筆象征性的入學費一五百比塞塔(六十比塞塔折合人民幣一元)。家境貧寒的學生可以免繳。關于學生的入學年齡,沒有硬性規定,一般來說在歲至二十四歲左右。
這所學校所取得的成果業已在全國斗牛節顯露出來。在斗牛節中,參加西班牙各斗牛場的幾乎一半小斗牛士是來自這所學校的。迄今為止,學校已培養出了五百名畢業生。盡管他們還未獲得斗牛士稱號,但都具備了應戰一頭公牛所必備的技藝和頑強毅力。教師和學生的嚴肅態度和良好的表現贏得了私人雇主和市政廳的信賴。他們舉辦斗牛節都直接從學校雇聘斗牛手。這樣也避免了為人熟知的斗牛士、代理人和雇主之間的糾葛。
有關學校的遠景,盡管難以預言,但如果答應給的資助能夠兌現,這所學校還是有希望得到明顯改觀的。學校協調員恩利克·馬丁指出:“我們期望,學校所有斗牛士能做一名有益于己、有益于斗牛事業、有益于所有斗牛迷的名副其實的專業人員。”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還需要走過一段漫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