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公元304年-公元43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一混亂時期。該時期自公元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后稱前趙)時起,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燾攻滅北涼進入南北朝為止。
五胡呢是指五個外族,分別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代表建立北方諸國的主要民族,但是實際上建立者還有漢族(比如前涼、西涼等)、高句麗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
那么,十六國是哪十六國呢?十六國這個名稱又是從何而來?其實啊十六國這個名稱起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他從北方大大小小的政權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這十六國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和四川地區。十六國分別是五涼(前涼、南涼、北涼、西涼、后涼)、四燕(前燕、南燕、后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趙(漢趙、后趙)、一成(成漢)、一夏(胡夏)。另外除十六國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冉魏、丁零翟氏建立的翟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漢人譙縱在蜀地所建的譙蜀、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及北魏等政權,總計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
東晉和十六國形勢
那么在西晉后期,怎么就分裂為東晉和十六國呢?其實這個還要從東漢中葉說起,朝廷常以招引或強制的方式,將邊疆的北方各族內遷,以便監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勞動力。到了西晉時,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關中一帶,大量胡族與漢族混雜,史書記載“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百萬余口“戎狄居半”,對晉帝國呈現半包圍形勢。
晉武帝在世時,西晉國力強盛,各胡族還能向中央稱臣。晉武帝去世后,胡漢摩擦愈演愈烈,直至西晉八王之亂爆發,使西晉失去在地方的影響力,胡族開始陸續叛變。公元304年,成漢與漢趙的建立,正式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成漢(公元306年-公元347年)是五胡十六國首個建立的政權,由氐族首領李雄在四川成都建立。李雄死后,國內內亂頻起,國勢漸衰,公元,347年為東晉大將桓溫所滅。
成漢與東晉形勢
那么到現在就有一個疑問了,西晉是由誰滅亡的呢?答案是漢趙(也就是前趙,公元304年-公元329年)。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山西左國城建立漢趙,漢趙與成漢是十六國之中僅有的2個在西晉滅亡前建國的國家。公元313年,劉聰派族弟劉曜、石勒攻晉,晉懷帝司馬熾被殺。公元316年,劉聰派族弟劉曜攻晉,殺晉愍帝司馬鄴,由此西晉滅亡。
漢趙全盛時統治區域
公元319年,石勒叛漢趙,自稱趙王,建立后趙(公元319年-公元352年),漢趙(前趙)喪失東土。史家為好區分,將關中的劉氏趙國稱為前趙,其后石勒所建的趙國稱為后趙。此后,前趙與后趙常相攻伐。
公元329年,前趙與后趙戰于洛陽,因前趙不敵,為后趙所滅。
后趙全盛時統治區域
公元350年,冉閔(后趙皇帝石虎養孫,后趙統治集團中較重要的將領)趁后趙政局混亂之際殺后趙皇帝石鑒,自稱皇帝,國號魏,復姓冉氏,史稱冉魏。
冉魏與后趙殘余勢力形勢圖
石鑒死后,后趙宗室新興王石祗據襄國稱帝。公元351年,石祗為部將劉顯所殺。公元352年,冉閔攻破襄國,殺劉顯,自此,后趙殘余勢力就此消亡。
冉魏全盛時統治區域
同年(公元352年),前燕皇帝慕容儁率兵南下冀州,冉閔兵敗被俘,冉魏滅亡。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冉閔提出了著名的殺胡令,且這個政令在不同時間段分為了三道:
內外六夷,敢稱兵者斬之。
與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各自離開。
所有漢人,凡殺一個胡人,憑人頭加官進爵。
冉閔提出的殺胡令原因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這里就不加贅敘。
那么滅亡冉魏的前燕又是什么來頭呢?這就要從前燕建立者慕容皝說起了。
慕容皝,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西晉遼東公慕容廆第三子,建武初年拜冠軍將軍、左賢王、封望平侯。太寧末年,慕容皝拜平北將軍,封朝鮮公。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慕容廆去世,慕容皝嗣位遼東公,以平北將軍行平洲刺史。公元337年,自稱燕王,建前燕。公元370年,為前秦所滅。
前燕全盛時統治區域
現在有必要講一講前秦了,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曾短暫統一北方,但在淝水之戰后北方又一次陷入混戰中。
前趙劉曜在長安稱帝,以苻洪為氐王。后石勒滅前趙,苻洪降于石勒。公元350年,苻洪在枋頭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不久,為石虎舊將麻秋毒死,其子苻健代立。公元351年,苻健自稱大秦天王、大單于。公元352年,改稱皇帝,國號秦,史稱前秦。
公元357年,苻堅即位。以王猛輔政,王猛采取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貴族勢力發展來強化中央力量,并興修關中水利,前秦國力漸強。
公元370年,滅前燕。公元371年,滅仇池楊氏。公元376年,滅前涼,同年,乘鮮卑拓跋氏衰亂之際,進兵滅代。公元382年,命呂光駐西域,這是自東漢后再度占據西域。自此,前秦統一北方。
前秦苻堅時期統治區域
公元383年,前秦與東晉會戰于淝水,史稱淝水之戰。最終東晉以八萬大軍大勝前秦八十余萬大軍。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黃河一帶。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留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成語。
淝水之戰形勢
淝水之戰后東晉推進至黃河一帶形勢圖
淝水之戰后,原先歸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紛紛乘機獨立,黃河以北再次陷入分裂混戰的狀態。
公元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同年,慕容泓建立西燕,姚萇建立后秦。公元386年,呂光建立后涼。公元394年,前秦滅亡。
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分裂,于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同年,改稱魏王,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公元409年,拓跋珪死,長子拓跋嗣即位。公元423年,拓跋嗣死,其子拓跋燾即位,是為世祖太武帝,于是開始了統一北方的戰爭。
公元397年,滅后燕。
公元431年,夏主赫連定滅西秦,隨即欲北擊北涼,于半渡黃河時,被吐谷渾王遣軍捉拿。公元432年,被送至北魏京師,拓跋燾殺之,夏亡。同年,滅北燕。
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至此,北魏統一了北方,西晉末年以來十六國分裂局面宣告結束。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并立,進入南北朝時期。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