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是南北朝時候的高僧,是鳩摩羅什的弟子,他著的有《肇論》,離不開中國哲學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篇《般若無知論》講過這么一段話,說智慧到達最高處就沒有智慧可談了,當沒有智慧可談的時候,那是真正的智慧。我想那個就是道,道的智慧。《論語》中也有類似的描述,學生問孔子,孔子說,我啥都不知道。當什么都不知道的時候,樣樣都會啦。
如果一個人有某一個專長,某一個最高境界,它會擋住一切。因此,到達高處,要學習禪宗經(jīng)常所標榜的“如珠之走盤”,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也沒有固定的定。一無所知,因此無所不知。所以大家在開始修心、修性的這個過程,性命雙修的這個過程,其實知其所不知。就像莊子所說的一樣,這個時候就能夠真正的進入一種無知的狀態(tài),始終處于一種寧靜。沒有主觀,也沒有任何東西存放在大腦里,當需要的時候就會不斷地從大腦里源源不斷地會產(chǎn)生出來,這種狀態(tài)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
有學問的人,越學越覺得自己不懂。半罐水響叮當,滿罐水不響。無知達到一定的境界,那么沒辦法用文字表述出來。這種感覺是道家里一直追尋的一個狀態(tài),空空洞洞,什么都沒有,應該是非常有學問的真正境界。因此,真學到達一定的高度,應該是進入無知的狀態(tài)。那么大家就會想,“無知”是什么樣一個狀態(tài)呢?當“知”停下來,或者是“知”已經(jīng)進入無知的狀態(tài)的時候,接下來就是“自”識的狀態(tài),知識的識。
識的狀態(tài),就是一種無中有的有中又無的狀態(tài)。識本來就是一個言旁一個只,只要需要言,它就來了。當然,這是對字的初淺初淺的有知的說法,無知的說法,是不需要表達的。識這種狀態(tài)是知道“我”里的所有東西,同時又能夠辨識“覺”中的所有信息。識就是一種天地之間信息相通的一個狀態(tài),它與自己的“己”會融在一起,這種狀態(tài)才是真正的絕高的境界。這樣的人一定是在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時空中,不,就在空間里,沒有時間的狀態(tài)。
今天是得覺與您相伴的第1265天
格桑語錄:迷,則行醒事;
明,則擇事而行。
關注我們
傳播喜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