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關系,筆者觀摩了很多主題班會,其中絕大多數是展示、評比活動中的主題班會。用主辦方的話說,這些主題班會“代表了本校(或本地區)主題班會的最高水平”,筆者概稱它們為精品主題班會。在觀摩、欣賞這些主題班會時,觀摩者時常被環環相扣的活動設計、精致加工的師生語言、新意迭出的精彩片斷所吸引和打動;然而,在感慨、感謝和贊美的同時,筆者認為,展示活動中呈現的精品主題班會陷入了“表演化”誤區,如果將這些活動作為范本加以推廣,對于提升中小學德育實效性而言并不見得是好事。本文擬對主題班會表演化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主題班會表演化現狀
我國中小學課程安排了專門的班會時間。班會占用課時,但并不是常規意義上的“課”。根據《教育大辭典》的定義,班會是以班級為單位召開的全體成員會議,該會議用來討論并解決班集體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是學校進行德育的一種組織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鍛煉自治自理自主能力,形成鞏固的班集體。
班會有不同的形式,有時一次會議討論和處理很多問題,有時集中討論一個問題。主題班會就是圍繞一定主題而舉行的班會。主題班會所選的主題主要包括:學生共同關心、感興趣的問題,學生之間認識有分歧的問題,集體中產生的較重大的問題。主題班會以提高認識、發展個性、愉悅生活、促進良好班風形成等為目的。研究者認為,組織主題班會,具有加強班級建設、優化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發展等教育功能[1]。
為提高德育實效性,很多學校要求班主任組織召開主題班會,以減少占用班會時間講課、把班會課變成批評課的情況。不過,普通主題班會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班會主題由管理部門布置,不一定是學生真正關心的問題,對學生缺少吸引力;班會倉促上馬,老師和學生都缺少準備,活動形式單調,缺少趣味性、知識性和教育性;教師“一言堂”,班主任結合主題對本班提出要求,學生只有聽話、附和的份兒,沒有機會表達真實想法。
展示活動中的精品主題班會往往經過了長期的準備和打磨。相比普通主題班會,這些班會具有突出的優點:主題鮮明突出,針對性強,有吸引力;內容豐富,形式生動活潑,學生喜聞樂見;發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學生參與面廣;班主任退居幕后,學生成為班會的主角。
但在看到這些優點的同時,我們又有一些擔憂。盡管一些真正優秀的班會達到了真實的教育效果,然而,很多精品主題班會看起來很美,對于觀摩者來說是視覺、聽覺的盛宴,但對學生來說卻并不見得是好事,因為這些班會陷入了“表演化”誤區。
主題班會是一種教育活動,其首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發展;然而,表演化的主題班會卻把打動評委和觀摩者作為首要目標,育人目標被懸置。表演化的主題班會有以下共同特點:
精品主題班會成為一種特殊的公開課。相比各學科的公開課,主題班會不受學科、學段的限制,沒有確定的教學目標,所以,老師們在設計活動時擁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在四十分鐘的班會活動中,既有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個別提問、教師點評等常規環節,又有辯論、話劇表演、合唱等花樣展示。學生的各方面才藝都被充分利用,十八般武藝齊上陣,如在導入環節安排學生的樂器表演,在討論間隙安排學生表演舞蹈或者唱歌,欣賞性大大提高。班會過程充滿了環節變化,迅速地深化主題,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在展示活動中,主題班會的主持人大都由學生擔任。小主持人有板有眼地引導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引入全體學生的精彩表現;在舉手發言、分組辯論時,學生發言針鋒相對、滔滔不絕,有時還會出現一些認知沖突或者與主流觀念相反的觀點;老師會適時點評和小結,僅寥寥幾句話就能讓學生走出迷茫,將討論帶入一個新高度。
在此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了寬廣的視野、流利的口才和落落大方的演講藝術,教師表現出了嫻熟的教育藝術和隨機應變的教育機智。評委往往會表揚這一點,然而,如果學生所說的話都是事先寫好的、背熟的,如果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交鋒、沖突都是事先安排好的,這樣的主題班會是否還應該得到那么高的贊美呢?與小主持人的有板有眼、學生的唇槍舌劍相伴的,是主題班會有太多的預設,老師安排好所有的細節,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演員一樣把老師安排好的環節表現出來,最后給觀摩者留下一種通過班會解決了重大問題的印象。
精品主題班會的主題必定是一個備受關注、比較棘手的突出問題,并且這場班會活動必定能解決問題。以最流行的“感恩”主題班會為例,班會活動以某些年輕人或者本班學生不知感恩、讓父母傷心的事件為起點,通過一系列的情境體驗、觀點闡發,全體學生為之動容,泣不成聲,最后大家一起高唱《感恩的心》,或者自愿分享感恩父母、回報社會的行動計劃。就班會本身來說,活動效果可以用“立竿見影”來形容。然而,學生是不是真正因為這一次活動而受到教育呢?這一次活動所帶來的感動,又能夠持續多久呢?這一點,實在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表演化”誤區的危害是主題班會育人功能的迷失。在中小學組織主題班會的出發點是引導學生發展,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刻、正確地理解學習、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然而,表演化的主題班會卻“為表演而表演”,將全體學生變成演員,學生只是在背誦老師設計好的臺詞,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并沒有出場,又如何能夠實現思想觀念的進步?在參加正式展示活動之前,班主任要帶領學生對該班會進行數次彩排、打磨,可以說,學生的表演越是精彩,越是沒有瑕疵,主題班會的表演化問題就越嚴重。如果研究者、管理者為之鼓掌叫好,甚至大面積推廣這種主題班會,學校德育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二、主題班會表演化問題的成因分析
嚴重表演化的主題班會被搬到了區、市、省評選展示會場,獲得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獎項。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筆者認為,相關部門舉辦主題班會評選活動是教師精心編排主題班會的誘因,主題班會評選標準不明確、不合理是主題班會表演化的直接原因,而德育在學校中地位不高、一線教師對德育的學科化理解,是主題班會表演化的深層原因。
在學校里,很多班主任對于組織主題班會缺少熱情,德育處必須做出“不開主題班會就扣分”等規定才能讓班主任勉強為之,然而,這些規定只能強迫老師組織班會,但不能確保主題班會的質量。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主題班會的育人效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相繼組織主題班會評選活動,這些活動所授予的獎項,對于教師晉升職稱、評定績效工資、評優評先等有一定幫助,于是,教師愿意精心編排一些主題班會,學校領導也傾力支持教師精心打磨這些主題班會。
開展主題班會評選活動,在某種意義上有其必要性。當前中小學校普遍面臨德育實效性低迷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理論研究者紛紛發表見解,提出對策,而一線教師需要看到能夠將這些觀點和對策具體化、形象化的載體。展示活動中的主題班會經過了細致打磨,體現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注重情境設計和學生體驗等現代德育理念,對于宣傳現代德育理念、倡導學校德育轉型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這些主題班會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小覷。
怎樣的主題班會才是優秀的,哪些能夠獲獎,哪些不應該獲獎?評選活動中的關鍵問題是評選標準或者評分體系,標準合理,能夠評選出真正優秀的主題班會,能夠引導主題班會設計和組織的正確方向;標準不明確、不合理,所評選出來的“優秀主題班會”就需要加上引號,而且會把教師設計主題班會的精力引入歧途。
大量主題班會評選并沒有明確標準。評委由教授、教研員、知名班主任或校長擔任,他們基本上根據個人觀點和經驗來打分,評分標準與對學科公開課的差別不大:主題是否新穎、有針對性;教師的設計是否流暢,有沒有體現教育機智;學生們的表現是不是落落大方,有沒有出現表達上的瑕疵;活動流程是否賞心悅目,是否有新意;老師在活動結束后的“說課”是否體現了現代德育理念……班主任的資歷、學校的排名等因素也會影響評分。
這種并不規范的評選標準存在極大的問題:一是主觀性強,沒有確定標準;二是只看重表演過程,而不追問真相和活動效果,尤其是活動效果的持續性(活動過程中也會顯現一些效果,如學生流淚或者承諾,但沒人去追問這種效果能不能持續)。
于是出現了一種怪現象:評委明知學生們參與同一場主題班會已經高達四五次,明知學生們表達出來的感動、懺悔都是老師安排的劇情,仍然給這場班會打出高分,讓老師獲得相應獎項。
主題班會在作假,而評委在支持這種作假,于是,作假就越來越嚴重:老師們努力選擇最容易引人入境、打動學生和評委的主題,于是,感恩教育盛行,不把學生弄哭不罷休,“學生哭了”成為班會成功的標志;老師做起了編劇,把班會活動安排得像文藝晚會一樣豐富;老師客串做“槍手”,給學生寫好發言稿,讓學生把稿子上的臺詞很認真、很動情地說出來(有時現場會出現學生把下一段臺詞提前說出來的情況)。
當教授、教研員為表演化的主題班會叫好時,他們實際上也參與“造假”,一起成了這場鬧劇的演員。為什么大家會共同演戲呢?筆者擬提出兩個深層因素。
眾所周知,德育活動在學校里的地位不高,“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進行主題班會評選,讓這種平時沒有認真去做的活動在某一天里成為工作的主題,到場的老師、校長擺出一副平時就認認真真抓德育的姿態,整個過程都是在表演。學校、老師積極參加主題班會評選,不是為了向專家請教如何解決德育中的問題,而是為了獲獎;主辦方和評委明知學校的來意,但還要盛贊學校、班主任重視德育、重視主題班會。
有時主題班會展示是在某所學校舉行的,學校會讓全體學生停課來“表演”,各班在校園里展示他們的拿手好戲,似乎重視德育是本校的一貫做法。整個事件看來就是一場“表演秀”:學校在表演重視德育,老師在表演重視主題班會,學生在表演重視品格修養。整個事件又披上一層薄紗,就是沒有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來捅破窗戶紙,大聲說出“皇帝身上并沒有衣服”的真相。
當前,主題班會甚至成為公開課中難度最大的一種,因為很多評委期望教師在主題班會中完全退居幕后,讓學生成為班會的主人。為了讓評委滿意,教師不得不給學生提供一個極其細致的劇本。評委們希望在四十分鐘里看到學生的情感起伏、思想變化、品格發展,教師就努力設計情節,讓班會成為微型劇場。然而,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品格發展,無法用課堂上的表態和流淚來證明,必須要由課后的實際行動來檢驗,但主題班會評選只看課堂上的表現或表演。這里所體現的是對德育的學科化理解,即把德育看作一門特殊的學科,希望通過孤立的主題班會、德育課達到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目的。然而,眾多教育學家早就指出,僅僅依靠德育課上的直接教學,是無法培養真正的道德品質的。
三、如何走出主題班會表演化誤區
當前很多教師和研究者已經意識到主題班會表演化的問題,不僅從精選班會主題、優化活動設計角度進行研究,而且提出主題班會系列化設計等觀點,如李偉勝主張著眼于學生的整體長遠發展來規劃主題班會活動,將主題班會前期策劃準備、活動實施和后續總結延伸等整合成一個大項目[2]。
筆者認為,從制度安排來看,孤立地舉行一兩次主題班會,不可能培養穩定的道德品質;遵循德育規律,吸取已有經驗,全面實施“德育主題周”活動,不僅能給主題班會提供適宜平臺,而且能夠在根本上扭轉德育實效性低下格局,減少或者杜絕表演化的主題班會評選及其他類似德育活動。
在中小學校開展德育主題周活動,是扎實開展德育工作的一種方式。具體來說,學校、班級每周確定一個德育主題,通過多種平臺和活動讓學生接觸、體驗這一主題,在學習、生活、思想觀念上受其影響從而實現品德發展,是改進德育實效、彰顯德育特色的較好選擇。
歐美學校在開展品格教育時,經常會采用主題周形式;我國有一些學校試用這一形式,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依據國內外經驗,德育主題周活動能夠廣泛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做到德育工作全員知情、全員參與;能夠引導學生逐步深化認識,生成興趣,養成習慣,發展品格;能夠糾正學校德育的形式化問題,提升德育有效性。
相比利用班會課時間開展主題班會活動,德育主題周能夠更好地實現德育目標:
德育主題周活動以周為單位,讓學生持續接觸一個重要的德育主題,反思相關問題,實現品德成長;
德育主題周活動通過多種平臺和活動展開,努力給學生創造一種積極的德育場,促使學生在與環境的積極互動中實現品德成長;
德育主題周活動圍繞學生發展和班級建設中的重大主題展開,全方位引導學生品德發展的方向。德育主題周活動要求每周選擇一個主題,確保每周主題之間的系列性和連續性,能夠覆蓋學生成長和班級發展中的重要主題,避免德育工作的零散、無序。
目前,我國關于德育主題周活動的探索,還處于起步階段。綜合國內外實踐,考慮到我國中小學校教學任務重、班級規模較大等特點,筆者擬提出如下實施思路。
為盡可能全面建設“主題德育場”,我們建議開發、建設德育主題周的基本平臺,讓學生以多種方式“觸摸”主題,具體包括:
教室門口放置主題標示牌;
大黑板上開辟主題教育欄;
教室后面增設主題教育專用展板;
全班輪流寫作主題日記;
班主任寫作主題活動告知信和小結信,告訴家長上周班級情況(含主題教育情況)和本周班級計劃(含主題教育計劃),保持家校密切合作;
開展與主題相關的實踐活動,如高年級學生幫助低年級學生的活動、清潔花園的活動等;
利用班會時間召開主題班會,引導學生集中回顧一周內的成長和重要經歷,深化對本周主題的認識和體會;
填寫主題周活動計劃表和小結表;
班主任、德育處拍攝相關照片,以備以后使用。
德育主題周活動希望班主任、全體教師增強德育責任意識、策略意識,研究德育問題,提高德育有效性,可以在如下方面進行延伸和探索:
兩三個班主任共同負責一個主題周的資源包開發、案例探索,而后將基本成形、方便直接使用的主題周資源包和實施案例提供給全校班主任;其他班主任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也可以直接拿來使用;
每位班主任每學期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細致設計和探索,努力生成優秀案例和論文;
科任教師依據每周主題,在課堂上進行一定的闡發,提供或設計一些有價值的閱讀材料和實踐活動,更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德育功能;
開設主題周活動專用網頁,將活動的方案、圖片、事跡、閱讀資料發布到網上,吸引學生、教師、家長閱讀、回貼,開辟網絡德育平臺。
在筆者所設計的主題周活動平臺中,主題班會扮演著承前啟后、深化主題的重要角色。班會時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加以充分利用:師生圍繞本周主題進行討論、辯論;師生進行主題周活動的小結,學生反思、交流一周以來的進步;師生進行下一個主題周活動計劃的布置、討論和調整,思考下一個前進目標。因為有了本周活動的鋪墊,學生對于本周主題有真切的思考和感受,能夠在班會時間與老師、同學進行開誠布公的交流,相互啟發,共同進步。
從制度安排來看,筆者希望加強對學校德育效果的綜合考評,減少對主題班會的片斷考評。抽出專門的時間打造一節看起來很美的主題班會,并不能表明該校德育工作做得有多好。各級部門減少德育活動評比,給主題周活動提供更具實用性和操作性的資源包,反而能夠給班主任以更大的支持和更寬松的工作空間,從而有助于慢慢調動班主任的德育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德育實效提升尋到不竭源泉。
[1]張亞男.中小學主題班會研究綜述[J].教學與管理,2009,(25).
[2]李偉勝.主題班會系列活動設計的層級建構[J].中國德育,2012,(9).
※本文是華中科技大學自主創新研究基金項目“小學體驗式德育主題班會的系列化研究”(課題批準號:2013WQ029)的系列成果之一。
欄目:理論與實踐
作者:劉長海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