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 看到這篇文章后,我把問題拋給十四歲的兒子。他聽后反問:是教育者的終極目標?還是受教育者的終極目標?我吃驚地望著他。施教與受教,終極目標是:思想。我思故我在。一個人,能思考,有思想,必將成為健全的,有獨立人格的人。 人格魅力的養成是需要積累的,而積累的過程則不易,需要教師耐得住性子,且擁有源源不斷向前的動力。 @Yoyo 我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一個人服務社會的意識,追求和創造和諧世界的能力,以及融合個人幸福目標于世界和諧之中的意識和能力。 將個人、社會與世界相連,有這樣的視野,教育才可發揮其更大的功用。 @天行健 從個人角度說,教育的目的是在尊重他人追求幸福的前提下,獲得個人幸福的能力,包括追求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能力,追求財富的能力,追求善和愛等的能力。 這正是教育所一直強調的,要培養人的綜合能力。 @湯維 我認為教育是終生的。在學校里要培養學生愛學習,善思攷,勤鉆研的習慣。培養學生有愛心,有尊嚴,有獨立的人格。 學校培養了學生“學會”的能力。走出學校后,運用這種“學會”的能力,教育才可能是終生的。 @南瑞湖畔 教育是讓他人都愿成為,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也和最好的自己有個邂逅。如此,幸甚! 換言之,教育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尋找更好的自己。 @永恒 教育即生長,我認為更是促進孩子的成長,為了其個體目標的安身立命的本領,更為了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有養家糊口的職業。最后才是合格人才與建設者,再高才是接班人。 “生長”一詞非常恰當,逐漸地積累,逐漸地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正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李紅 我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成長、成人,而非成材! 觀點明確有力。小編以為,關鍵在于“材”與“才”的區分,教育的目標在設定上應以“才”為重心,若設定為“材”,就顯得局限了些。 本期微話題 教師的教育自信從哪兒來?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教課有四個“我不講”。他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今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自己過去講過的我不講。”這種自信力是令人崇敬的。那么,對于奮斗于一線的教師而言,教育自信需要從哪兒獲得呢? 來 自 @網絡 真正的閱讀,其目的應該是超越職業藩籬之上的,也正因為這種超越,閱讀給職業生活帶來的正面影響才可能是強大而深遠的。而也只有一個學風踏實,作風勤勉的教師,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找到真正的價值所在,建立起超越世俗標準的專業自信。擁有這樣的自信的老師,就會是博學的老師,智慧的老師,神采飛揚的老師,固然也會是學生們喜愛的老師,能夠影響學生一生的老師。 ——教育繁星 閱讀多了,就意味著見識廣了,知識豐富了,能給予學生的也更多了。如此,自然而然能夠擁有教育自信。 @李建偉 教師要加強學習,增強文化底蘊,使自身知識結構擁有充分的廣度和深度,才能用淵博的學識自信地面對學生。 ——《理解尊重教師培養教師自信》 閱讀是增強文化底蘊的最佳手段。 @于漪 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須要有文化的積淀。知識不等于文化,知識是一種本領,文化是一種素質。知識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礎。我們過去的一些大學的、中學的教室文化積淀很深,他們沒有什么教學參考書,拿起一個教本來,就可以左右逢源。他們的文化底子好,學生再怎么問,他們也不怕。我們現在上課就怕學生問,一問就不知道怎么辦,回答不上來。 我們確實要有點文化積淀。我們的語文內容豐富復雜,它的家屬成員很多,它的社會關系非常復雜,字詞句篇、讀寫聽說,并且跟很多學科都有關系。因此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作出哲學的思考。 ——《語文教師必須有教學自信力》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通過閱讀帶來自信力更是必須,否則就會面臨“害怕學生提問”的窘境。 來 自 @張東斌 教師需要恰當合適的展示平臺去分享教學成果與經驗,主動獲取及時有效的評價與指導。教師要善于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積極歸納整理自己的教學成果,進行自主探討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學研究能力;教師還可以主動參加各類教學技能大賽,鍛煉和提高自己的教學綜合水平,教研成果和教學技能能夠獲得推廣和充分認可會給教師帶來強烈的成功體驗。在教師體驗到教學與管理的成功時,自信心會不斷加強以提高自我效能。 ——《論中小學教師教學自信力的提升》 當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時,教師自身以及課程都將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郭家明、王萌 作為教師,不能把老師當作職業來做,而要當作事業來做,教育不是工廠里生產商品,而是種種個性的培養。因此,加強個人的專業學習,做好個人知識的沉淀。教師要走專業化發展的道路,專業化發展是自信的內在力量。不斷提升內涵、提高能力,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以達到增效減負的效果。要注意創造新自我,完善新自我,進而尋求自我的實現。比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探索歸納出獨到的教育模式、研究創造出獨具個性的理論成果等,努力成為教育家。這樣,就會大大增強事業的成就感。 ——《對教師自信力的思考》 教師的教育自信、專業素養以及成就感,三者的關系密不可分。專業素養提升了,自信及成就感就相應得到提升。自信及成就感的提升,也會進一步激發專業素養學習的動力。 來源 于 @胡貴勇、劉艷、李明剛 當一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失敗越來越少時,其成功的自我體驗就會越來越多,自信就會不斷增強,其教學的自信感就會得到建立。不僅要具備擔當精神,還應具備“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肯定意識,只有自己相信自己,自己變得強大,相信自己有知識、有能力、有作為教師的高尚情操,充分相信自己在教學工作中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才能推動教學活動高質量地向前發展。 ——《教師的教學自信及其形成》 擔當意識的重要性在于讓教師自身時刻牢記成為教師的初衷,始終具有一種精神上的動力。喪失了擔當意識,也就意味著止步不前,自信力更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