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family ID: Loveinthefamily
讀懂孩子,找到自己!
“某日,天清氣爽,陽光明媚,帶著孩子在外游玩,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孩子哭鬧不休,甚至趴在地上不起來,周圍路人紛紛指點,剛開始你還耐心哄孩子,給孩子講道理,但一切都無濟于事,孩子依然在哭鬧,這時,你是否氣憤到了快要爆炸?”這樣的場景相信做父母的都很熟悉,不管在商場、游樂場、公園,凡是有孩子的地方,我們都會碰到這種情況。
讓我們產生憤怒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難道真的是因為孩子的哭鬧嗎!!!
錯!錯!錯!
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失去了面子!周圍人的指點讓我們感到自己很沒面子,想不通別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聽話,所以情緒失控了!
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驚、恐、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那么這些情緒背后的真相是什么?真的是我們自以為是的那個原因嗎?真相未必如此!
假如樓道放一把椅子,你從旁邊經過,這時候你內心有兩個聲音:一是椅子不應該放在樓道,擋你的路;二是椅子可以放在樓道,大家累了可以在上面坐會。第一個聲音會讓你生氣,第二個聲音會讓你愉悅。
事實只有一個,因為你內心的想法不同,產生的情緒就會不同!
讓我們生氣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椅子放在樓道,而是我們內心的想法!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開染坊的,小兒子是賣雨傘的。天下雨了,老太太悶悶不樂,擔心大兒子的染坊怎么晾曬衣服;天放晴,她又擔心她小兒子的雨傘賣不出去,因此總是憂心忡忡郁郁寡歡。一個鄰居知道后開導她說:老太太,你真好福氣呀!下雨天,你小兒子的傘賣的好;天晴了,你大兒子的染坊正好晾曬布匹。老太太一下心里釋然了,從此遠離了煩惱,笑口常開!
心理學上有一種方法叫合理情緒療法,它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通常人們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人們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關。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的適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