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的硝煙剛剛褪去
學生們還沉浸在考后放松的狀態之下;
可能有些家長會說:
才剛要升高一的孩子
就開始涉及高考政策和學習規劃是不是早了點?
在我要問大家三個問題:
1.是否有想過高中學習生涯的規劃?
2.是否有規劃過高考會選哪三門學科?
3.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意識與認知完全不同
作為家長,你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否有轉變?
高考的諸多改革
都需要孩子對自身學習方式做一定的改變
才能更好地適應大環境下的學習生活。
——
高考自從改革以后,再也不是當年的3+1了
小三門如何選擇,已成為決定高考成績的重要因素!
高考3+3選科現狀:
基于2018年4月對高考選科的兩條修正案
(1)物理最低人數限制1.5萬人;
(2)選課要求由【物理或化學或生物】改為【必選物理】
高分段學生中選物理、化學的人數占比明顯較高
低分段學生中選政治、歷史的人數占比明顯較高
由于高二可以提前等級考,生物、地理幾乎人人必選
因此,小三門的選科建議為
(1)生物地理至少一門
(2)高分段傾向于物化
(3)低分段傾向于政史
改革后的3+3,是三年的戰斗;這意味著大家一定要趁早準備,選科的規劃,從高一就已然開啟;因為高考的競爭,從高一就開始燃起了......
為了更好的規劃高中的學習生活
了解政策與選科還遠遠不夠
盡快適應初高中的學習差異,也是學生家長需要關注的問題
首先務必要了解,最顯著的差異在哪里
我們以差異最大的英語學科為例
英語學科
在新一輪教改的背景下,英語學科現有教材全部推翻重做,用英語說中國故事成了教改下對學生的新要求;教改的直接影響從今年的春考英語中即可看出——難度的陡增導致了今年春考英語的均分跌破及格線以下;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初高中英語知識體量方面的差異:
由此可見,高考英語上海卷是全國高考英語最難試卷也不為過!
是什么導致學霸陷入窘境?
一:知識量變大
總體來說,初升高知識跨度非常大。初中三年學習的知識總量甚至不如高中一年的學習量。比如數學,高中數學理科生需要學習十本書,每一本書都有高考的重要考點。英語單詞量從初中要求的1600個,上升到3500詞+500短語。所以在新高一一開始很多學生會有“撞墻”的感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陡坡效應。
二:高一的學習內容在高考中直接被考到
因為高中的知識體量極大,因此高一和初一完全不同。初一學的知識更多是實現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過度,比如有理數、線段與角等內容,在中考中并不直接考查。高中就不同了,高一學的知識在高考中直接考查40%~50%(如數學大概考65分左右)。
三:授課方式不同
初中教師常常采用直觀形象教學方法,以反復講解,教師要用較多的時間給學生以具體輔導。進入高中后,教師上課更注重分析,反復講解的做法少了,學生活動多了,許多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而且高中學科多,教師多,每個教師教學方法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經常不一致,所以,只有適應每個教師的教學方法,才能促進自己的學習。
四:學習方法不同
初中生學習方法比較單一,習慣于“聽、背、默”,習慣于書面作業,習慣于依賴教師。高中的學習,要求學生學會獨立學習、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方法要求靈活、多樣,并要防止和克服單純死記硬背、重記憶輕理解、重做題輕讀書、重計算輕概念等不正確的學習方法。
初高中銜接,我們該怎么做?
要警惕——初高中銜接的陡坡效應
一般的成績分布,是高分和低分都少,處于中間水平的比例最高。但是在初升高銜接階段,高中前幾次考試,成績卻會出現類似社會結構的2/8規律分布,即:成績不好的人占八成,成績好的人只占兩成,因為很多人都會經歷人生第一次掛科啦。
產生“陡坡效應”的根本原因,就是高中知識和能力要求的急劇變化和學生心理、方法調整慢的矛盾造成的一個結果。外現出來就是“陡坡效應”。
要留意——心理變化莫忽視
初高中銜接時期是一個生理和心理巨變時期。一些學生的適應性很強,能迅速調整,坦然過渡;也有一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走過了一段黯然神傷的歷程。由于環境的轉變,很多學生心理上還會產生諸如失落感、孤獨感、失重感等現象。
失落感
特別是對于那些能考上重點中學的學生來說,原先的遙遙領先的成績優勢已不復存在,“落差”太大。不少同學則很難擺正心態。
(高考研究版)準高二高三學生知識點梳理提分神器!
產品特色
知識點梳理|讓自己對高中知識點思路更清晰;
知識點整理|避免浪費時間,高考考什么書中練什么;
易錯知識點整理|容易錯的題目,不錯第二次;
易錯題型整理分析|熟悉新題型,把握高考動態;
新題型創新題目|提前了解高考命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