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與景東地名記憶(全本)【圖】手機說茶網 m.ishuocha.com

一、銀生節度治所

唐代樊綽《蠻書》: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這是云南官方最早記錄制茶、飲茶的文字史料,也可以說是云南最早的茶文化記錄。宋代李石的《續博物志》亦有“茶出銀生諸山”的記載。

南詔國(738年-902年),八世紀崛起于云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復二年(902年)漢人權臣鄭買嗣滅亡南詔,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這個時期,建立了六個節度,它們分別是弄棟節度、永昌節度、銀生節度、劍川節度、拓東節度、麗水節度。

景東,《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古荒外地,名曰柘南,蠻名猛谷一名。君南川,分十二甸,昔樸和泥蠻所居。漢、唐未通中國。南詔蒙氏立銀生府于此為六節度之一。尋為金齒白蠻所陷,移府治于威楚。白蠻遂據其地,歷大理段氏莫能復。大理國后期屬蒙舍鎮、威楚府管轄。”至元中,置開南州,仍隸威楚路。明洪武中,改為景東府編戶八里。土知府陶姓,土知事姜姓。今因之。移往楚雄德江城后的銀生節度轄:銀生城(威楚)、開南城(文井)、威遠城(景谷)、奉逸城(普洱)、利潤城(勐臘)、柳追和城(鎮沅)、茫乃道(景洪)、通蹬川(墨江)、河普川(江城)、羌浪川(越南萊州)、送江川(臨滄境內)、邛鵝川(瀾滄)、林記川(緬甸孟艮)。《云南圖經志書》卷四“景東,古徼外荒服地,曰柘南,曰勐谷,曰景董,為昔濮(撲)和泥二蠻所居。”《讀史方輿紀要》和《元史·地理志》均記載:“開南州,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樸、和泥二蠻所居也”。

“樸”即蒲蠻,和泥即哈尼族。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從公元4世紀到8世紀的初唐期間,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遷移到元江以西達瀾滄江地區。根據《哈尼阿陪聰坡坡》的記述:“哈尼族為了避免民族關系惡化,不久,又東遷到‘谷哈密查’,獲得原住民族‘蒲尼’的允許,居住下來;當哈尼族人口繁衍,經濟大發展時,蒲尼出于懼怕而發動戰爭,哈尼險些滅族。”哈尼族進入云南,先與昆明種族雜居,有資料認為“昆明”是蒲蠻的一部分,那么這里的“蒲尼”也許是蒲蠻(撲子),而不是濮人。

圖為:雙肩石斧

白子國,是先于南詔而建立的國家。有史家稱白子國“以族名(僰人、僰子)為國名稱為白子國;以地名為國名則稱為白崖國,或云南國。”白子國是張樂進求家族在洱海至滇池一帶建立的古代國家。白子國又稱建寧國,南詔常向屯軍開南直諾、諾苴部落的建寧國王張寧進求侄子張寧建求助。《元志》:金齒之地,在大理西南。瀾滄江界其東,與緬地接其西。《元史·地理志》中“威遠州(古開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撲、和泥二蠻所居,其后金齒、白夷酋阿只步奪其地”,及萬歷《云南通志》“古西南極邊地,濮、洛雜蠻所居,唐時南詔蒙氏為銀生府之地,其后金齒白夷侵奪之,宋時大理段氏莫能復”,《明史·土司傳》“威遠,唐南詔銀生府之地,舊為濮、雜蠻所居,大理時為白夷所據”《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四志》記:威楚開南等路:領縣二、州四。鎮南州(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州在路北,昔樸、落蠻所居。“金齒白蠻”,金齒是地名,白蠻應指白族,大約是白子國搶奪了地盤。

《元史》:開南州下。州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撲、和泥二蠻居也。莊蹻王滇池,漢武開西南夷,諸葛孔明定益州,皆未嘗涉其境。至蒙氏興,立銀生府,后為金齒、白蠻所陷,移府治于威楚,開南遂為生蠻所據。自南詔至段氏,皆為徼外荒僻之地。元中統三年平之,以所部隸威楚萬戶。至元十二年,改為開南州。道光《云南志鈔?土司志》:銀生城在撲賧之南,去龍尾城十日程,東南有通鐙川,又直南通河普川,又正南通羌浪川,卻是邊海無人之境也。東至送江川,南至邛鵝川,又南至林記川,又東南至大銀孔,又南有婆羅門、波斯、阇婆、勃泥昆侖數種。外通交易之處,多諸珍寶,以黃金麝香為貴貨。撲子、長鬃等數十種蠻。又開南城在龍尾城南十一日程,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遠城、奉逸城、利潤城,內有鹽井一百來所。

德江城在府城(楚雄府)西北二里。《志》云:威楚在蒙詔時,為銀生黑觜之鄉,因置銀生節度。至段氏中葉,高泰執國柄,封其侄高量成于威楚,筑外城,號德江城。傳至其裔高長壽,附于元。今府西北二里有德江村,或云即故城處也。今城明初洪武十六年征蠻都督袁義所筑。義以南山高峻,逼近城郭,倘寇據以臨城,是資敵也。因繪城山圖以獻,報可。義遂改筑石城,緣山為險,歲久漸圮,隆慶四年改筑。萬歷二十八年,東南城圮于水,尋復修筑。四面有濠,城周八里有奇,有門六。

圖為:石錛

景東城《志》云:府舊無城池,治北有衛城。洪武二十三(1391年)年建,周二里有奇。又別為小城,在衛城之西,據景董山之頂,周三十余丈,開東北門以望遠,名玉筆城。萬歷三年及十八年,相繼增修,而府治則在衛城南門外之東。府山川環繞,群蠻錯列。開南、鎮沅和景谷被金齒白蠻所據后,到明朝還諸蠻環伺,而與開南相距約18公里的錦屏,如果真的設銀生節度,令人難以想象。

二、地名歷史記憶

地名是中國的歷史坐標,離開了這些坐標,歷史的空間就無法準確復原,國家民族和家族個人的記憶就會斷裂消失。

史料記載古蒲蠻生活、遷徙過的地方,有好多地名大致讀音相近或相同,景東也不例外。

圖為:石器,景東漫灣五里埡口,一個瀾滄江邊小村

1988年云南省有關部門組織大朝山水電站水庫淹沒文物普查時,在林街鄉丙況河口發現新石器人類活動遺址,之后發掘出距今約3000年的新石器晚期石器、陶器、銅器等共158件(學者稱為“忙懷文化”)。后經專家考證,是當時“蒲蠻”生產工具和兵器。瀾滄江流域的居民與海門口居民有著共同淵源。李昆聲教授認為“位于瀾滄江中游地區的云縣忙懷發現了大量用鵝卵石打制的石器,有鉞形、靴形、長條形等以雙肩石斧為其特征,有夾砂繩紋陶共存,可知其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這一類型的遺址在瀾滄江沿岸之景東、瀾滄等縣的景志、忙亞、忙卡、大水平、安定、丫口等十數處均有發現。這一類型遺址與百濮族系有較多關系”。

在東南亞的有肩石斧與云南的有肩石斧的主人是孟高棉人這一點上,中外學者都是有共識的。1974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云縣忙懷地區,發掘到大量用江中鵝卵石打制而成的有肩石斧,全部用礫石打下石片,然后在上端兩側打出弧形肩,形制有鉞形、靴形和長條形等。此類石斧制作粗糙,未經磨光。張增祺教授從考古角度論證了云縣忙懷等地發現了大量的以有肩石斧為特征的新石器,這類石器在怒江、瀾滄江流域的福貢、貢山、云縣、景東等地均有發現,形器和制法也基本相同。《山海經·大荒南經》說“有小人,名曰焦僥之國,幾姓,嘉谷是食。”在古代,中國史書多將焦僥看作南亞語系民族。云南瀾滄江流域多有南亞語系民族住居,如果說昆明為南亞語系民族,他們從事農業的歷史也就相當久遠了,這與劍川海門口的情況就吻合了。(《洱海區域的昆明民族與昆明國》桑耀華)

云南現僅存的佤、布朗、德昂這三個百濮系民族在云南生活的歷史最為久遠,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山區和半山區,在服飾上也基本保留了古代百濮族系纏頭、纏藤蔑腰箍、佩刀的習俗特征。今天的三臺山以紅崩龍為多,分布于引欠、邦外、南虎、勐丹、勐莫、馬脖子、冷水溝。《云南志·卷四·名類篇》記:撲子蠻,勇悍矯捷。以青婆羅緞為通身禱。善用白箕竹,深林間射飛鼠,發無不中。部落首領謂酋為上。無食器,以芭蕉葉藉之。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鐵橋西北邊、延瀾滄江亦有部落。而后來則主要集中在古仆水流域的哀牢山區,以及無量山周圍。

圖為:古時候狩獵無量山:浸過弩箭藥的箭

哈尼族對芒人也有類似拉祜西的稱呼,稱芒人為“曼布”,“曼布”的意思是指嘴邊有花紋。就“茫蠻”之“茫”字而言,《蠻書》說“茫是其(茫蠻部落)君號”,有學者認為“茫”與“勐”“曼”等諧音,在傣語中為“村落”的意思,是傣語的專有詞匯。而據民族調查資料,“滄源佤族至今稱‘官’為‘芒’”。“至今住居云南金平縣普角鄉的六十余戶少數民族,自稱為‘茫’,傣族稱他們為‘插滿’(在勐臘地區叫岔滿),‘插’為高山,‘滿’為‘芒’的諧音,意為‘住在山上的芒人’。他們的語言和布朗接近,他們和佤族一樣流傳著人是從天上降下來的,葫蘆里出來的“創世紀”的神話傳說。據上述描述,此芒人當是唐《蠻書》中的“茫蠻”無疑。這對說明茫蠻部落即濮人民族顯然是一個強有力而現實可靠的例證。《金平縣三區普角鄉芒人社會調查》

傳說在300年前,黑崩龍住在芒市一帶,那時人口也多。后來傣族從騰沖、保山遷來,因為當時沒有官于是從隴川接來了方姓傣族土司,那時崩龍族還有兵,主要保護官家,平時勞動,戰時出征。當時的黑崩龍居住在小邦外、勐丹、勐戛、曼養、芒究、芒牙、拱別、引松、引賴、捆山、戶帕、當量、拱卡、茶葉箐,直到芒市背后的芒龍山等地。后來因反抗傣族土司失敗,有的遷到怒江以東,有的逃往緬甸。

喇族或佤族,潞西和隴川也有關于喇族的傳說。傳說最多的是騰沖縣。騰沖九區清涼山的蒲窩、曼朵、曼堆等寨,九區下龍江壩的燕寺、曼諾、曼弄、尖科、戶哏、那底等寨,二區上龍江壩的賀拉、罵哏、邦定、曼窩、那諾、怕練、曼統、曼買、曼擺、曼賽何賀等寨,原來都是喇族,現已變為傣族。倪輅《南詔野史》載:“昆彌氏,國號‘拜’(環碧山房本作‘邦’),歷年莫考,張氏繼之,改為建寧國。”不論是“拜”或“邦”都是源于南亞語系古語村落的音譯,國內史書多用“邦”“巴”“班”“擺”等,云南省鳳慶縣歷史上是蒲人聚居區,清代《續修順寧府志》還有許多保留有“邦'字的村落,如邦買、邦拐、邦貴、邦蓋、邦谷、邦歪、邦舊、邦挖、邦別、邦杭等。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稱“邦”的地名很多,如邦瓦(挖)、邦各、邦信、邦歪、邦杭等,考其歷史都與德昂人有關。隴川縣,德昂族女王宮的遺址即稱為“邦(巴)達”,有些地名完全相同。我國出版的漢文“東南亞地圖”多譯作“班”,這也是來源于南亞語系民族。這個“拜(邦)國”的記載,又給我們提供了在白人張氏之前,曾是昆明人為主的國家的線索。

圖為:茶罐

據《新唐書南詔傳》補,茫蠻“皆衣青布挎,藤篾纏腰,紅繒布裹髻,出其余垂后為飾。……”又“越禮城”條說“又西至茫部落”(今盈江境)。這個“茫蠻部落”即是孟人族群的一部分。“茫為其君之號”,這里明確記載茫蠻部落是稱首領為“茫”,史書也常寫作“猛”、“莽”、“孟”、“蒙”等,如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滇池區域的“孟”氏,南詔首領稱為“蒙詔”的“蒙”,鳳慶土知府“猛”氏等。鳳慶猛氏,從明初開始傳12世至猛廷瑞時(明萬歷中)才“改土歸流”。如今在昌寧縣卡斯區仍保存著乾隆、嘉慶時期蒲人首領的墓碑,上面清楚地鐫刻著“權貴最上者曰莽,滇西多莽官焉。”明清時史書記載保山、施甸、昌寧等地的“莽土官”,大到“知府”,小到“伙頭”,有數十人之多。蒲人后裔之一的佤族有的至今仍有稱“首領”為“茫”(莽)的,今日保山瓦窯地區還有許多莽姓居民,他們都是茫(莽)人的后裔,等等。南詔強盛征服他們之后,他們為南詔服兵役,“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亦有此‘茫蠻’”而據民族調查資料,“滄源佤族至今稱‘官’為‘芒’”。有史料認為金齒茫蠻是指傣族,但更傾向于蒲蠻。(漢史料記載,“滿”“芒”“茫”“莽”“忙”和“苞”“樸”“撲”“普”“仆”“卜”均指“蒲蠻”,訛為“濮人”。)

遠如保山(永昌)、騰沖(騰越)、德宏(勐卯)、施甸(勐底),近如云縣、鳳慶,凡是曾經孟高棉瓦德語系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居住過的地方,常用“蠻”“忙(茫、曼、滿)”“勐(猛、孟等)”“邦(班)”等讀音做地名,這些地方,從資料可以看出,最早生活在那里的都是蒲蠻。滄源佤族居住區,地名多用“勐(音)”。滄源崖畫谷旅游風景區位于臨滄市滄源縣佤族村寨勐來鄉,因具有3500多年歷史的古崖畫而聞名海內外。從1965年開始,考古專家們先后在滄源縣中北部勐董河畔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勐角鄉等地發現了11個崖畫點。古崖畫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佤族遠古先民狩獵、放牧、村落、戰爭、舞蹈、雜技及宗教祭祀等活動。

圖為:一片茶,遙遠的記憶

用傣文記載的布朗族史書叫《本勐》。另外,從芒景布朗族遷徙路線,也許可以看出些端倪:“勐卯壕發(瑞麗)、畹町、邦瓦、安定、勐堆、孟定、班洪、滄源、永和、紹英紹帕、西盟、孟連、班尚、勐阿到達緬甸景棟,住了一段時間,掉頭往東北方向移動,途徑勐養、景棉、山到、勐寫、勐主、勐馬,進入勐海縣打落、西丁、八達。最后,一支到芒景,一支到布朗山。”據瀾滄縣政協委員波仙滿講:“景邁傣族剛來到景邁時,整個寨子都是佤族在的。”史載,蒙舍詔傣族沿路征討反抗被統治的閩族(拉祜族),追到古車里,于1180年建“勐泐國”。有人認為傣族即僰夷后裔,《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春秋時期,逃遷到中國西南地區的僰族人口眾多,他們相對集中居住在川南和滇東地區,散居在云南廣大區域內的也不少。有人說是鳩僚(或濮人)后裔,之前居住在長江、漢水流域,(《國語·鄭語》)“蚡冒啟濮。”后,向滇西南遷徙,早于氐羌進入云南,強盛與元中后期,史料明確記載其在景東始于俄陶。

有人常以為“勐”、“蠻”等是傣族地名,玉溪新平曾經也是傣族聚集地,筆者還沒看到過新平歷史上有蒲蠻居住的記載,也沒有看到到與之相關讀音的地名頻繁出現。蒲蠻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居住在相同地區的傣文來記載,因此,在傣文轉譯漢語過程中,有人就訛為是傣族地名,以傣語來釋義,將歷史真相湮沒了。

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后,景東境內凡是含有“蠻”字的地名,嫌“蠻”字不好聽,均改成了“文”字。景東古地名與以上其他州(市)、縣地名讀音相同的有“蠻岔”、“蠻獻”“蠻窩”“蠻井”“蠻蚌”“曼崩”“曼等”“邦崴”“蠻舊”“猛谷”“勐片”“南罵”等等。瀾滄縣景邁山布朗族遷徙路線可以看出,其中有三個地名與景東地名同音:“景棟”“安定”和“芒景”,即今天的“景東”“安定”和“文井(蠻井)”。

圖為:茶餅

三、善種茶的民族

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習俗相近的基諾族,均喜吃酸辣,嗜喝濃茶,亦善于種茶,幾乎每戶都栽種茶樹,素有“古老茶農”之稱,是公認的最早馴化茶的民族。

景東茶樹,記住了這里曾是蒲蠻的家園。景東屬于瀾滄江流域、普洱市的西北方,是野生古茶樹資源豐富的縣份之一。也是古老的普洱茶產區,據資料記載已有1300多年的茶葉種植、加工和流通的歷史,到了清朝,景東沱茶已遠銷青藏高原,享有盛名。

《茶經》開篇第一句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西南8個小國其中有濮國)支持……丹漆茶蜜,皆納貢之”的記載。納貢的茶葉便是這里的濮人運去的。

經過相關部門一年多的資源調查,景東彝族自治縣目前發現的野生茶面積達28.6萬畝,面積居普洱市首位,其中一棵位于花山鄉石婆婆山的野生茶樹高達26.5米。另外,在大街鄉發現的一棵高14.8米的栽培型茶樹,是目前云南發現最高的栽培型茶樹。據介紹,景東縣境內的野生茶樹分布在無量山與哀牢山,兩山分別擁有23萬余畝和5萬余畝野生茶樹。野生古茶樹呈現出帶狀和區域分布特點,樹齡超過1500年的野生茶樹分布面積達3.5萬畝。此外,普查還發現景東縣50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園面積約3.7萬畝。

圖為:花山文岔上文獻村大茶樹

景東花山文岔(蠻岔)大茶樹生長在花山鄉文岔上文獻村,第一株海拔1762米,坡度15度。樹高15米,樹幅9.8米,基部徑圍3.14米,干徑1.03米,最低分枝0.8米。春茶萌芽期為2月上旬,3月上旬開采,夏茶開采期為6個月上旬,秋茶采期為8月上旬,休眠期為11月。第二株基部徑圍1.85米,干徑0.588米,樹高10.1米,第三株基部徑圍1.6米,干徑0.5米,樹高9.95米。單株每年收干茶15公斤以上。據專家考證,這些茶樹樹齡不低于500年。據有學者調查考證,“至今住居云南金平縣普角鄉的六十余戶少數民族,自稱為‘茫’,傣族稱他們為‘插滿’(在勐臘地區叫岔滿),‘插’為高山,‘滿’為‘芒’的諧音,意為‘住在山上的芒人’”。花山“蠻岔”應是“蠻人住的高山”,如果是這樣,說明景東花山文岔村文獻組古茶樹是蒲蠻種下。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說:“布朗族和崩龍族統稱樸子族,善種木棉和茶樹,今德宏,西雙版納山區還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樹,大概就是崩龍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種植的。”根據現有材料分析,蒲蠻是云南種茶的祖先,云南大葉種茶樹確系布朗族和崩龍族的先民蒲蠻(訛為“濮人”)所種植。據調查,云南有不少古老茶林,歷代傳說確系蒲蠻所種植。如德宏蓮山大寨背后有野生茶30萬株,竹山寨有90萬株,是一百多年前崩龍族所種植的(云南日報1955年6月3日),隴川瓦幕發現二萬株野茶,系前人崩龍族所栽種的栽培型茶樹(團結報1958年7月23日),1965年6月云南省科協組織的保山地區經濟林木考察組在保山地區高黎貢山丫口保屯公路81公里(海拔2344公尺)處看到一片云南大葉種荒蕪茶園,據向導介紹對面崩龍族居住族地比此地海拔更高,也有許多象這樣的荒蕪茶園。

圖為:散茶

在西雙版納傣自治州勐海縣格朗和區南糯山愛尼族的茶園,傳說是前人蒲蠻族(即布朗族)所種,愛尼族從墨江縣搬到勐海南糯山,迄今已有五十六代,在愛尼族搬到南糯山前,已有了這些茶園。如以每代十八年到二十年計算,南糯山的茶園至少已有一千多年以上,在―干多年以前的唐朝時期,蒲蠻族已在南糯山種植了茶樹。瀾滄縣景邁、芒景、邦崴,這兒有著千余年從野生型向栽培型過渡的邦崴古茶樹。佤文化研究中心資深佤族文化專家王學兵經過考證,確認了司崗里史詩中提到有茶樹出現的地方,就是佤族遷移過的地方。

一個古老民族,以一把雙肩石斧、一個地名、一片茶葉,承載起了這片土地的滄海桑田,是銀生節度的物化記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濮人種茶考(探秘云南三千年茶葉種植史)
普洱茶千載的人文歷史
中國茶改變世界
古濮人與普洱茶
云南雙江——中國古茶文化之鄉
喝了幾千年的茶,你知道它為什么叫“普洱”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江北区| 黎平县| 璧山县| 南丹县| 青冈县| 安岳县| 阳曲县| 旬阳县| 唐山市| 揭东县| 且末县| 米易县| 三都| 肇东市| 龙里县| 拉孜县| 神农架林区| 尉犁县| 琼中| 丽水市| 黔西县| 昌吉市| 谢通门县| 邹城市| 喀什市| 任丘市| 大安市| 新昌县| 无锡市| 台州市| 平山县| 扬州市| 庆元县| 吐鲁番市| 裕民县| 张掖市| 略阳县| 长宁县| 道孚县|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