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話是《左傳》襄公九年穆姜講的。穆姜講此話時,孔子尚未出生。孔子在給弟子講“乾,元亨利貞”時引用了這段話,由弟子記錄下來。穆姜講的話很可能是當時社會上普遍流行的成說,不是她自己的理解。可見從思想理論的角度解釋《易經》,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
“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原來可能是一看就懂,后來隨著周初至春秋二百多年歷史的發展,到了春秋時代就需要解釋了。所以才有穆姜講的這段話,后來穆姜這樣的話人們也不懂了,于是又有了注疏。
含義 | 代表季節 | 性格特征 | |
元 | 善的開始 | 春 | 仁 |
亨 | 美的薈萃 | 夏 | 禮 |
利 | 萬物成熟 | 秋 | 義 |
貞 | 堅定意志 | 冬 | 智 |
關于“君子”的說明
“君子”最早是個階級的概念。就像諸侯之子稱公子,天子之子稱王子一樣,君子就是君之子。君之子是貴族、是統治階級;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小人,勞力者。
經過歷史的發展,君子除了有階級的含義以外,又有了區分道德品質的意義。君子是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是道德低劣的人。
自此以下關于乾卦六爻的解釋多采用弟子問孔子答的方式進行講解,全面、充分、反復地說明乾卦六爻對人生的啟示。非常清楚,并不十分難理解。
解讀:
擁有龍的德行的人,不會為了世俗而改變自己,也不會為了名聲而有所作為,遠離世間而不感覺苦悶,不被社會承認也不感覺苦惱。別人樂于接受就去推行其主張,別人有所疑慮,就自己退避。他的心志是堅定而無法動搖的,這就是潛伏的龍。
解讀:
具有龍的德行的人處在居中守正的位置。平常之言都要守信用,平時的行動都要謹慎,防范邪惡保存內心的真誠,與人為善而不張揚,德行廣博而感化世人。《易經》所說的‘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就是指君主的德行。
九二居下卦三爻之中,所以稱為“正中”。由于位置適當,龍德發揮了作用。其作用依然是從自己開始,要反身而誠,由近及遠,再修己以安人,化民成俗。“君德”,上述的表現已經是君主的德行,但是并未擁有君主之位。
解讀:
君子要增進德行,進修功業。忠誠守信,可以增進德行;注意言語,可以積累功業。所以,身居高位的人不應當驕傲,身處卑微之地的人也不需要憂愁。每時每刻都謹慎做事,即便有危險也沒有災難。
九三居下卦之上,走到終點,但是尚未進入上卦,因此面臨考驗。就下卦而言,它處于上位,就全卦而言,它仍在下位,所以除了進德修業之外,別無良策。這種考驗培養了過人的智能,否則如何可以洞燭先機,在事情發生前就看出了端倪,然后可以預作準備。
解讀:
上去或者下來沒有確定,并不是因為邪惡的念頭,前進或者后退沒有確定,卻不會離開自己的群體。君子增進德行,修立功業,要把握時機,所以沒有災難。
九四開始進入上卦,又以剛爻(陽爻)居于柔位(二、四為柔位),顯得不夠安穩,所以用“或”這個疑辭。由于配合時位而無常、無恒,反而是正確的表現,所以沒有災難。“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表示不論是在出處進退的任何狀況下,都必須努力進德修業。這才是“無咎”的真正原因。
解讀:
聲調相同就會互相呼應,氣息相同就會彼此吸引;水會流向潮濕的地方,火會燒向干燥的地方;龍出現前會集結云,虎出沒會夾雜風;圣人興起,萬事萬物將會關注。以天為本的事物會親進天,以地為本的事物會親近地,所有的東西會和自己的同類在一起。
九五之位既中(在上卦之中)且正 (陽爻居剛位),所以充分彰顯了乾卦龍德的精彩。本文所述為變化中之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這一切的關鍵在于“圣人作”。“萬物睹”的“物”包含人在內,表示自然界與人間世都獲得了安頓。“云從龍,風從虎”,孔穎達說:“龍是水畜,云是水氣,故龍吟則景云出,是云從龍也。虎是威猛之獸,風是震動之氣,此亦是同類相感,故虎嘯則谷風生,是風從虎也。”這一段所說的是感應,只有圣人在位,萬物才會依其感應而真正安定。“本乎天者”是指日月星辰等,“本乎地者”則是指草木、鳥獸、蟲魚等。
解讀:
富貴而沒有地位,高高在上卻沒有人民的支持,賢德的人位置卑微無力協助,所以只要有所動作就會感到后悔。
上九位居上卦之終,為全卦之最高位,但是已非九五之中位,所以雖然高貴,卻無民無位,亦得不到賢人輔助。此時不必有所作為,否則將有懊悔的后果。乾卦各爻形成一個對比:初九與上九是“潛龍勿用”與“亢龍有悔”,都不宜行動,九二與九五都強調“利見大人”,因為兩者皆居中位.九三與九四在《文言傳》中都提及“進德修業”,表示自強不息之意。此六爻形成一個整體,始卒若環,首尾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