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地處中國西北、黃河上游。簡稱甘,省會蘭州市。因省境大部在隴山以西,唐曾設(shè)隴右道,又簡稱隴。春秋屬秦與西戎。秦置隴西、北地二郡,西部屬月氏。漢為涼州。唐置隴右道,兼屬關(guān)內(nèi)、山南二道。宋初屬陜西路,后分置秦鳳路,兼屬永興軍路,部分屬西夏。元屬陜西行省,后分置甘肅行省,以甘州(治今張掖)與肅州(治今酒泉)二州首字得名。明屬陜西布政使司。清置甘肅省。
甘肅省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17個市轄區(qū)、4個縣級市、58個縣、7個自治縣。
【蘭州市】
西漢置金城縣,隋開皇三年(583年)置蘭州?!犊たh釋名》:“州南五里有皋蘭山,州之望山也,高峻渾厚,左右蜿蜒,如張兩掖;東西環(huán)拱州城,延袤二十五里,隋置州,取此為名。”隋義寧二年(618年)改縣為五泉縣,唐天寶后廢入吐蕃,北宋元豐中收復(fù),崇寧中置蘭泉縣,金省縣入蘭州,清置皋蘭縣,為蘭州府治。1941年析設(shè)蘭州市,1949年為地級市。
【城關(guān)區(qū)】1955年合一、二區(qū)為城關(guān)區(qū)。以地處舊城關(guān)得名。
【七里河區(qū)】1955年改第四區(qū)為七里河區(qū)。以境內(nèi)七里河得名。
【西固區(qū)】明弘治年間建西古城,清稱西固城。1955年改第五區(qū)為西固區(qū)。
【安寧區(qū)】1955年改第七區(qū)為安寧區(qū)。以明弘治年間所建安寧堡得名。
【紅古區(qū)】1960年析永登區(qū)置紅古區(qū)。以境內(nèi)紅古城得名。
【永登縣】前涼置永登縣,唐廢。元置莊浪縣,明改莊浪衛(wèi),清改置平番縣。1928年改永登縣。因處河西干旱區(qū),取“永遠(yuǎn)豐登”之意命名。
【皋蘭縣】明置蘭縣,清乾隆三年(1738年)置皋蘭縣。以皋蘭山得名。
【榆中縣】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4年)置榆中縣,北周廢。金置金州,明改金縣,1912年改金城縣,1919年復(fù)改榆中縣。據(jù)《太平寰宇記》:“因大、小榆谷為名。”
【嘉峪關(guān)市】
1965年析酒泉縣及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置嘉峪關(guān)市。以嘉峪關(guān)得名,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關(guān)于嘉峪山麓。1971年升地級市。
【金昌市】
漢置番和縣,明為永昌衛(wèi),清改置永昌縣。1981年析設(shè)金昌市。以金川峽、永昌縣各取一字而得名,境內(nèi)稀有金屬資源豐富。
【金川區(qū)】1962年設(shè)金川鎮(zhèn),1984年改區(qū)。以金川河流經(jīng)境內(nèi)得名。
【永昌縣】西漢置番和縣,唐中葉后廢入吐蕃。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永昌路?!蹲x史方輿紀(jì)要》:“以永昌王宮殿所在而名?!泵鳛橛啦l(wèi),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永昌縣。
【白銀市】
明洪武年間曾設(shè)采礦機(jī)構(gòu)“白銀廠”,以盛產(chǎn)白銀得名。1958年析靖遠(yuǎn)、皋蘭二縣置白銀市,1963年撤,1985年復(fù)設(shè)地級市。
【白銀區(qū)】1985年設(shè)白銀市,并設(shè)白銀區(qū)。以明洪武年間所設(shè)白銀場得名。
【平川區(qū)】1985年設(shè)平川區(qū)。以轄境中部為寬闊的旱平川得名。
【靖遠(yuǎn)縣】明置靖虜衛(wèi),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靖遠(yuǎn)縣。取義“邊地安定”。
【會寧縣】西魏廢帝二年(553年)置會州會寧縣?!对涂たh志》:“后周為西魏相,來巡,會師于此,土人張信罄資犒軍。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唐廣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宋明道元年(1032年)地屬西夏,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fù),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元至正七年并縣入州,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詔改為會寧州,取義“會州安寧”。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會寧縣。
【景泰縣】1913年析皋蘭縣置紅水縣,1933年改景泰縣。以景泰川得名。
【天水市】
春秋秦置邽縣,西漢改上邽縣,又置天水郡。《讀史方輿紀(jì)要》:“《秦州記》:‘郡前有湖,冬夏無增減,故有天水之名?!蔽鲿x為天水郡治,唐置天水縣,為秦州治。北宋為成紀(jì)縣,明入秦州。1913年改天水縣。1950年析設(shè)市,1985年撤天水地區(qū)升地級市。
【秦州區(qū)】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分隴右置秦州,以此地為秦國祖先封地得名。1985年由原縣級天水市析置秦城區(qū),2004年改秦州區(qū)。
【麥積區(qū)】1985年由原縣級天水市析置北道區(qū),2004年改麥積區(qū)。以麥積山石窟得名。因山崛起一峰,如農(nóng)家積麥之狀,故名麥積山。
【清水縣】西漢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清水縣?!犊たh釋名》:“以清水在縣境也。清水導(dǎo)源隴山,逕清池谷,又逕清水縣故城西南合東亭川,謂之清水?!睎|漢廢,晉復(fù)置。
【秦安縣】西漢置成紀(jì)縣,金正隆二年(1157年)置秦安縣。取義“秦州安定”。
【甘谷縣】秦武公置冀縣,隋大業(yè)初置冀城縣,唐武德初改伏羌縣,廣德后沒于吐蕃。金置甘谷縣,以宋甘谷城得名。元廢,1928年復(fù)置。
【武山縣】北宋元祐中置寧遠(yuǎn)寨,崇寧三年(1104年)升寧遠(yuǎn)縣。1914年因與湖南寧遠(yuǎn)縣同名改武山縣。以境內(nèi)武城山得名。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筑漳川城于此,后訛為“張川”。1953年析清水、秦安、莊浪及陜西隴縣置自治區(qū),1955年改自治縣。
【武威市】
故匈奴休屠王地,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武帝兵出河西,置武威郡以示武功軍威,治姑臧縣。唐中葉后廢入吐蕃。元為西涼州,明為涼州衛(wèi),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武威縣,為武威府治。1913年廢府為縣,1985年改設(shè)武威市。2001年撤武威地區(qū)升地級市。
【涼州區(qū)】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為13州,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地處西方,常寒涼也”。2001年改原縣級武威市為涼州區(qū)。
【民勤縣】明置鎮(zhèn)番衛(wèi),清改鎮(zhèn)番縣。1928年改民勤縣。因此地“人勇知義,俗樸風(fēng)醇,男耕女織,”因名縣為民勤,取人民勤勞之義。
【古浪縣】明置古浪守御千戶所,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縣。以古浪河得名。
【天祝藏族自治縣】清設(shè)莊浪茶馬理番同知。1950年析永登縣建天祝自治區(qū),1953年改藏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今縣。取天堂寺與祝貢寺首字得名。
【張掖市】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張掖郡?!蹲x史方輿紀(jì)要》:“取張國臂掖之意”。北魏地屬涼州,西魏改甘州,后周復(fù)改張掖郡,唐永泰后廢入吐蕃,清復(fù)置張掖縣,為甘州治。1958年設(shè)張掖市,1961年復(fù)改縣,1985年復(fù)設(shè)市,2002年撤張掖地區(qū)升地級市。
【甘州區(qū)】西魏廢帝三年(554年)置甘州。《讀史方輿紀(jì)要》:“取州東甘浚山為名?!薄吧骄d亙甚遠(yuǎn),……中有泉,味甘冽,州以是名。一名紺峻山。”2002年設(shè)地級張掖市,原縣級張掖市改為甘州區(qū)。
【民樂縣】西漢置氐池縣,北魏廢。1913年由張掖縣析置東樂縣,以在古樂州之東得名。1933年改民樂縣。取“民眾安樂”之義。
【臨澤縣】西漢置昭武縣,西晉避景帝司馬昭諱改臨澤縣。《讀史方輿紀(jì)要》:“以臨居延澤為名。”1913年改撫彝縣,1928年復(fù)改臨澤縣。
【高臺縣】西漢置表是縣,東漢改表氏縣,北周廢縣入張掖縣。明景泰七年(1456年)置高臺守御千戶所,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高臺縣。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曰高臺者,以其地稍高,控扼戎番之要沖也?!?/p>
【山丹縣】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刪丹縣。以焉支山(又名刪丹山)得名,后訛為山丹山。北魏改山丹縣,元升州,明改衛(wèi),清復(fù)置縣。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隋、唐、五代屬張掖郡及肅州、甘州。1954年析酒泉、高臺、張掖等縣置自治區(qū),1955年改自治縣。以在古肅州之南得名。
【平?jīng)鍪小?/p>
西漢為涇陽縣地,東漢廢,北周建德元年(572年)析置平?jīng)隹h。以苻秦滅前涼得名。唐末廢,五代唐復(fù)置,自金至清為平?jīng)龈巍?913年廢府改縣,1950年析設(shè)平?jīng)鍪小?958年平?jīng)隹h并入,1964年撤市復(fù)縣,1983年撤縣設(shè)市,2002年撤平?jīng)龅貐^(qū)升地級市。
【崆峒區(qū)】2002年設(shè)地級平?jīng)鍪?,原縣級平?jīng)鍪懈尼轻紖^(qū)。以崆峒山得名。
【涇川縣】西漢置安定縣,唐至德元年(756年)諱安祿山之“安”改保定縣。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涇川縣,以涇河得名。明省縣入涇州,1913年改涇縣,1914年因與安徽涇縣同名復(fù)改涇川縣。
【靈臺縣】西漢置鶉斛縣,東漢改鶉觚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為靈臺縣。以古靈臺得名。據(jù)《輿地廣記》,相傳周文王伐滅密須國,密民感念文王功德,遂于今中臺鎮(zhèn)筑置靈臺。
【崇信縣】唐貞元間隴右節(jié)度使李元諒置崇信軍,北宋建隆四年(963年)置祟信縣??h沿軍名。
【華亭縣】隋大業(yè)元年(605年)置華亭縣。《元和郡縣志》:“以在華亭川口,故名。”唐武周垂拱初改亭川縣,中宗神龍初復(fù)改華亭縣。
【莊浪縣】元初置莊浪路,后改莊浪州,明洪武八年(1375年)降為莊浪縣。因莊浪河得名。清并入隆德縣,1913年復(fù)設(shè)。
【靜寧縣】漢置河陽縣,隋廢,宋置隴干縣,元入靜寧州。《讀史方輿紀(jì)要》:“縣處隴山之口,形勢險要,故以靜寧為名?!?913年改靜寧縣。
【酒泉市】
西漢置祿??h,為酒泉郡治。西晉改福祿縣,隋改酒泉縣。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劉昫曰:‘城下有金泉,其味如酒,因以為名?!被蛑^西漢敗匈奴,武帝賜酒,將軍霍去病以功在全軍,遂傾酒金泉中與將士共飲,酒泉因此得名。唐中葉后入吐蕃,元置肅州路,明改肅州衛(wèi),清改肅州。1913年改酒泉縣,1958年設(shè)酒泉市,1964年改縣,1985年復(fù)設(shè)市,2002年撤酒泉地區(qū)升地級市。
【肅州區(qū)】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酒泉郡。隋仁壽二年(602年)改肅州。以《漢書》“肅振國威,以通西域”得名。義寧元年(618年)置酒泉縣。1958年設(shè)酒泉市,2002年改原縣級酒泉市為肅州區(qū)。
【玉門市】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玉門縣。以玉門關(guān)得名,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北魏置玉門郡,北周廢。唐改玉門軍,中葉后廢入吐蕃。清復(fù)置玉門縣。1955年析設(shè)玉門市,1958年玉門縣并入。
【敦煌市】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敦煌縣。取“盛大輝煌”之意;或謂為“吐火羅(Tokhara)”音譯,即漢初居于此之月氏人。唐中葉后屬吐蕃,北宋屬西夏。元置沙州路,以敦煌縣省入,明為沙洲衛(wèi),清復(fù)置縣。1987年改設(shè)敦煌市。
【金塔縣】1913年析高臺縣置金塔縣,因金塔寺得名。1956年鼎新縣并入。
【】瓜州縣唐武德五年(622年)置瓜州,《漢書》:“地產(chǎn)美瓜”。宋沒于西夏。清雍正二年(1727年)置安西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升為府,后改直隸州。1913年改安西縣,2006年改瓜州縣。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1937年于古肅州(今酒泉)之北設(shè)肅北設(shè)治局,1950年建肅北自治區(qū),1954年改肅北蒙古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自治縣。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1954年建自治區(qū),1955年改自治縣。以城西阿克塞溝而得名?!鞍⒖巳?,哈薩克語意為“白石灘”。
【慶陽市】
春秋為義渠戎國,后滅于秦,屬北地郡。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慶州,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升為慶陽府。1914年廢府改縣,2002年撤慶陽地區(qū)改設(shè)地級慶陽市。
【西峰區(qū)】1985年析慶陽縣置西峰市,以西峰鎮(zhèn)得名。2002年改設(shè)西峰區(qū)。
【慶城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弘化縣,唐神龍元年(705年)改安化縣。1914年因與湖南安化縣同名改慶陽縣,2002年撤慶陽地區(qū)設(shè)慶陽市,改慶陽縣為慶城縣,以駐地慶城鎮(zhèn)得名。
【環(huán) 縣】唐置方渠縣,后廢。五代晉置通遠(yuǎn)縣,后周為環(huán)州治。元入環(huán)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環(huán)縣。以環(huán)江流繞城西委曲環(huán)抱而得名。
【華池縣】西魏置華池縣,北周廢;隋復(fù)置,北宋廢。1934年由慶陽、環(huán)縣、合水等縣析置華池縣。以縣西華池水得名。
【合水縣】隋末置合水縣。以合水得名?!蹲x史方輿紀(jì)要》:“建水在縣治東,源出子午山,西南流,府東境之北岔河流合焉,謂之合水?!?/p>
【正寧縣】北魏置陽周縣,隋改羅川縣。唐改為真寧縣。據(jù)《太平寰宇記》,相傳唐天寶元年(742年)于寧州發(fā)現(xiàn)玉像二十七尊,以為靈異,改寧州為真寧縣。清雍正元年(1723年)避世宗胤禛諱改正寧縣。
【寧 縣】西魏置寧州?!犊たh釋名》:“以寧江名也?!?913年改寧縣。
【鎮(zhèn)原縣】元置鎮(zhèn)原州?!对?地理志》:“唐原州,又為平?jīng)隹ぁK巍⒔鹨蛑?。元改?zhèn)原州,以鎮(zhèn)戎州之東山、三川二縣來屬?!比℃?zhèn)戎州、原州首字為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鎮(zhèn)原縣。
【定西市】
金皇統(tǒng)三年(1143年)置定西縣,后升定西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改為安定州。明洪武初改安定縣。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縣,2003年撤定西地區(qū)設(shè)地級定西市。
【安定區(qū)】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而改定西州為安定州,取“安寧穩(wěn)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縣。1914年改名定西縣。2003年設(shè)地級定西市,原定西縣改置安定區(qū)。
【通渭縣】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置通渭縣。以瀕渭水支流、道通渭州得名。
【隴西縣】東漢末置中陶縣,隋初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改內(nèi)陶縣,后改隴西縣。以在隴山之西得名。唐末沒于吐蕃,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fù)置。
【渭源縣】西漢置首陽縣,西魏大統(tǒng)十七年(551年)改渭源縣。《郡縣釋名》:“以渭河源于此名也?!薄蹲x史方輿紀(jì)要》:“渭水出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1958年會川縣并入。
【臨洮縣】西漢置狄道縣,金置臨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復(fù)改狄道縣,1928年改臨洮縣,以城臨洮河而得名。《讀史方輿紀(jì)要》:“洮河,出洮州衛(wèi)西傾山,經(jīng)衛(wèi)南,東北流經(jīng)岷州衛(wèi)北,又折而北入臨洮府西南境。盤束山中千數(shù)百里,始經(jīng)府城南,又西北入蘭州境,合湟水注于黃河。”
【漳 縣】東漢置障縣,以地處塞上險要處,筑城以為障蔽也。北魏改彰縣,唐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改武楊縣,中宗神龍初復(fù)故,廣德后陷入吐蕃,北宋置鹽川鎮(zhèn),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漳縣。以漳水得名。清末并入隴西縣,1913年復(fù)置。
【岷 縣】西魏置溢樂縣,并置岷州,1913年改岷縣。以岷山得名,岷山為長江、黃河分水嶺?!搬骸蓖ā般保都崱罚骸般?,混合也?!?/p>
【隴南市】
2004年撤隴南地區(qū)與武都縣設(shè)地級隴南市。以在隴山之南得名。
【武都區(qū)】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武都郡。據(jù)《漢書?地理志》:“以有天池大澤,故謂之都?!北蔽阂浦问T縣。唐改武都郡為武州,后改階州,元省縣入階州,1913年改武都縣,2004年改武都區(qū)。
【成 縣】古西戎地,西魏廢帝三年(554年)置成州,五代梁避朱溫之父朱誠諱改汶州,后唐復(fù)為成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成縣。
【文 縣】西漢初辟西南置陰平道,東漢建安末置陰平郡,西晉末沒于氐族楊茂搜之仇池國,此郡不為正朔所頒,南史諸志悉無所錄。南朝宋末氐族楊廣香建陰平國,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國滅置文州。地在武州之西,相對為名。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文縣。
【宕昌縣】南北朝時羌人建宕昌國,北周天和元年(566年)設(shè)宕昌總管府。1913年置西固縣,1954年改宕昌縣。以宕昌山得名。
【康 縣】1928年析武都縣置永康縣,1929年改康縣。以北周之康州得名。
【西和縣】西魏置長道縣,南宋建炎中移岷州于此,及宋、金議和,改岷州為西和州。《郡縣釋名》:“以淮南亦有和州,故加‘西’以別之?!痹】h入州,明初改西和縣。
【禮 縣】西魏置漢陽縣,隋改長道縣,治于李店。元置禮店元帥府,明置禮店千戶所,成化九年(1473年)改禮縣。
【徽 縣】北魏置廣化縣,隋仁壽元年(601年)改河池縣。元入徽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改徽縣。以元代徽山驛得名。
【兩當(dāng)縣】北魏太延五年(439年)置縣。《太平寰宇記》:“因界內(nèi)兩當(dāng)水為名?!?/p>
【臨夏回族自治州】
漢置枹罕縣,明置河州,1913年改導(dǎo)河縣,1928年改臨夏縣。以縣臨大夏河而得名。1956年建自治州。
【臨夏市】1950年由臨夏縣析設(shè)臨夏市,1973年撤,1983年復(fù)設(shè)市。
【臨夏縣】西漢置枹罕縣,前秦苻堅置河州,元入河州路,明為河州。1913年改導(dǎo)河縣,1928年改臨夏縣。以縣臨大夏河而得名。
【康樂縣】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置康樂寨,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年)升為縣,元廢。1933年析臨洮縣置康樂設(shè)治局,1940年改康樂縣。
【永靖縣】1929年析臨夏縣置永靖縣。取“永遠(yuǎn)安定”之義。
【廣河縣】1919年置寧定縣,1955年改廣通回族自治縣,1956年改廣通縣,1957年因與云南廣通縣同名改廣河縣。以洮河支流廣通河得名。
【和政縣】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置寧河寨,崇寧四年(1105年)升縣。明改和政驛。1929年析臨洮、臨夏兩縣置和政縣。取意“人和政通”。
【東鄉(xiāng)族自治縣】1950年設(shè)東鄉(xiāng)自治區(qū),1953年改東鄉(xiāng)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自治縣。以此地為東鄉(xiāng)族發(fā)祥地而得名。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1981年析臨夏縣建自治縣,以境內(nèi)積石山得名。“積石山”,藏語意為“祖父大瑪神之山”。
【甘南藏族自治州】
漢屬金城郡,唐屬隴右道,元屬鞏昌路,明屬洮州衛(wèi),清屬循化廳。1953年建自治區(qū),1955年改自治州。以地處甘肅南部得名。
【合作市】195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駐地由拉卜楞遷至合作鎮(zhèn),1996年設(shè)合作市。“合作”為藏語“黑錯”音譯,意為“羚羊出沒之地”。
【臨潭縣】北周置汎潭縣,隋改臨潭縣。據(jù)《元和郡縣志》:“城東西北三面并枕洮水,有似臨潭,因以為名。”唐為洮州治,后廢。宋為洮州,明置洮州衛(wèi),清改洮州廳。1913年復(fù)改臨潭縣。
【卓尼縣】清為卓尼土司地。1939年置卓尼設(shè)治局,1950年改藏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卓尼縣?!白磕帷?,藏語意為“松樹”。
【舟曲縣】西漢置羌道縣,西晉廢。1955年析宕昌、岷縣、武都等縣置舟曲縣?!爸矍?,藏語意為“白龍江”。縣因水名。
【迭部縣】北周置迭州,唐稱疊州。1962年由舟曲、臨潭等縣析置迭部縣,以迭山得名。
【瑪曲縣】1955年析夏河縣置瑪曲縣。“瑪曲”,藏語意為“黃河”,以縣臨黃河而得名,位于黃河第一彎曲處。
【碌曲縣】1955年析臨潭縣置碌曲縣?!奥登?,藏語意為“洮河”,以地處洮河上游而得名。
【夏河縣】1926年析臨夏、臨潭及青海省循化縣置拉卜楞設(shè)治局,1928年設(shè)夏河縣,以地處大夏河之濱而得名。
▋來源:說歷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