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在關于早教的討論,早已不是要不要上早教的問題,而是早期教育到底如何做的問題。我們始終認為,早期教育的核心,從來都是家庭教育,是父母自我成長。這也是向上育兒一直致力于早期教育知識科普的原因。
以下幾種常見的糟糕家庭關系,對孩子影響甚大。不處理好,懂得再多教養技 巧也無用。
在這些家庭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到,關系出問題時父母很難快樂。當父母不快樂時,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往往傾向于自責,他們會認定“都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爸爸媽媽才會吵?!?/p>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其自我價值感會非常低,在潛意識中認同自己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不值得尊重的人、沒有價值的人。不僅如此,消極的父母,他的素質、人品、人格、舉止言談、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教育態度等,均會對孩子的成長與人格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當一方強勢,另一方弱勢
歷史上的武則天是個強悍的女性,自己稱了帝,幾個兒子卻一個比一個懦弱、平庸。
強勢母親常會使孩子在種種約束中變得自卑,缺乏安全感,讓男孩變得懦弱,女孩叛逆不羈。
強勢的父親是傳統的中國式父親,可能會教育出熱衷暴力、不講道理的兒子;女孩則可能變得膽小懦弱,長大后還可能會重復與父母相同模式的悲慘婚姻。
所以,營造一個互相尊重、民主的家庭氛圍至關重要。
▌當兒子和媽媽過度親密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母子過度親密可能導致男孩性別認同與性意識發展延遲,使男孩內心印刻著無論如何也擺不脫的“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尤其是強勢、獨占親子互動的母親,她們會投入更多的愛,期待的收獲就越大,母子聯結也越深,更易引起戀母情結。這樣的男孩長大后難以接受其他女孩。
相反的,母親愛父親,會讓孩子產生“仿父”意識,即模仿父親以獲取母親的愛,對減輕戀母情結有幫助。
▌當父母太冷漠
一些夫妻感情淡漠,但為了其他諸多原因又維系著夫妻之名。為避免爭吵,他們干脆壓抑情感、避免交流,甚至形同陌路。
這種家庭里的孩子很會揣摩大人的心思,長大后則擅長揣測上司的心理,但他 們難以建立親密關系,而且容易向人示弱,也沒有獨立的想法。
▌當家庭破裂
單親家庭的孩子,同時承受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力。他們的父母若遲遲走不出婚姻破裂的陰影,這些孩子可能一直會對自己的現狀感到失望、無助,情緒壓抑、憤怒、怨恨和敵對。
有些孩子自卑感強烈,自尊心易受傷害,回避與同伴的交往,變得孤僻退縮。他們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問題行為較多,并在同齡團體中處于從屬地位。
▌如果是養父母和養子女家庭
國外學者認為,童年和少年期被寄養是心理問題的一個危險因素。如果在出生后的頭幾個月期間,嬰兒沒有置身于穩定的家庭環境之中,那么便不可能適當地同熟悉的成年人建立起依戀關系。而依戀過程受挫必定會損害嬰兒對成年人的信賴和安全感,這樣的嬰兒在其后的生命歷程中往往會有人際交往和適應問題。
▌復雜的擴展型家庭
擴展型家庭,即除了父母和其子女外,還包括其他親屬(爺爺奶奶姑姑舅舅阿姨等)的大家庭,這在中國非常普遍。這類家庭對孩子的早期成長而言比較復雜。
它的影響取決于家庭中的人際關系或家庭氣氛。和諧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孩子人格的發展。相反經常吵架、不和諧的家庭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創傷。特別是父母的沖突會導致孩子消極的情感特征,引起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并使其在同伴中不受歡迎。
提示:
·完整的婚姻對于孩子來說是個保護傘。但不和諧的夫妻關系,即時勉強存活,同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殺手。最忌在保護傘下做著傷害孩子的事,比如爭吵、暴力或冷暴力。
· 離異或單親家庭,也可以讓孩子很快樂。和孩子簡單解釋爸爸媽媽離婚的原因,強調不是因為孩子不乖或爸爸媽媽不愛他了,才會分開。多和孩子說爸爸/媽媽依然很愛他。切記不要詆毀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總之,家庭關系和睦,愛才能自然流動。愛的滋養則會健全孩子的人格,幫助孩子形成自我價值感,并為孩子示范了一套親密關系、人際交往的健康模式。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以后情商更高,也更容易擁有幸??鞓返哪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