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在遵循傳統的同時,創意也是推動玉雕產業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玉雕的創意給作品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塊原石到成品的轉化,更是一種驚艷與震撼,對玉雕藝術而言,除了玉的質地外,最重要的就是工藝了。一塊玉石經過設計師的巧妙設計、精細雕琢,變成了一件件精妙絕倫的作品,讓人怎能不驚嘆于人類的智慧。
常言道:“三分看料子,七分看雕工”,通過雕刻,能夠讓一塊料子的價值發揮到最大。而翡翠雕刻,則是指把一塊翡翠原石,蛻變成一件藝術品的過程,同時也是決定翡翠成品市場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很少人知曉它的制作過程,以及講究的技巧。
這是一塊大馬坎的翡翠原石,有一層均勻的黃霧,霧層不算太薄,肉質細膩,底子偏灰,整體形狀為倒三角形。這樣的料子通常會被切成方方正正的牌子料。面對這樣一塊料子。玉雕師會怎么設計呢?
料子屬于大馬坎原石中較普通的一類,沒有艷麗的色彩,也不冰透,更不像多彩大馬坎那么有韻味。就是這樣一件普普通通的料子,價格不高,也很難找到粉絲。
經過玉雕師傅的手筆,能否讓它華麗蛻變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沿著整塊料子縱向中軸線的位置,劃出一條中線。整體看上去,左右對稱工整,粗修之后,作品的外部輪廓浮出水面。
設計粗雕
中式佛相玉雕講究身形比例的勻稱和協調。經過一番設計,一件漢傳站佛的玉雕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精雕
佛相玉雕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開臉,開臉的好與不好會直接影響其生動性!
佛像玉雕作為人物里最難把控的玉雕類型,其開臉更加難把控,正臉時要保證面部對稱,表情要考慮到實際的肌肉變化。觀音的鼻子要挺,要長,上眼皮要大,這樣才有俯視眾生之感,威嚴卻不失富態。
完工待拋光
拋光后成品出水
經過玉雕師傅的精心設計和雕刻,一件雍容威嚴的站佛呈現在人們面前。
佛像身形比例協調,面向端莊,佛光與黃翡天然的顏色相互契合,強光透過,似有佛光普照之感,美輪美奐。
油青色的佛相配以金黃色的佛光,繁簡得當,加之立體深浮雕和鏤空的技法,實為一件玉雕精品!
我們再來欣賞另外一件極富創意的玉雕。
這是一件莫西沙的片料,糯化種,肉細種老,也是一件極普通的料子。這樣的原石放在大家眼前,估計很多翠友都看不上。
好在料子比較完整,沒有啥裂,也比較干凈,按平常的思維,大家買去了一定是加工普通的牌子掛件,例如龍牌、山水件,亦或是如意之類的流量型玉雕作品。
今天玉雕師傅就反其道而行之,設計了一件超乎大家想象的鏤空立體雕刻的金枝玉葉。
這是最后的成品,如此精致巧妙的作品,有沒有被驚艷到?
這樣的工,價值遠遠超過料子本身,但在出水那一瞬間,已經變成了一件純粹的藝術品。
一件極為普通的原石毛料,卻運用了最為老練、繁復、艱難的雕刻手法,所有最難的玉雕技巧都囊括無遺,薄胎、立體、鏤空等等,不是修行得道的老師傅絕對完成不了。更是需要細心呵護,難雕亦難養。
一件毫無生氣的原石毛料,從玉雕中找尋到了生命的影子。玉雕藝術將此化為具體的藝術創造形式,在靜穆中求飛動,從常態中超然溢出,縱肆狂舞,追求一脈生命的清流。
一件蒼白清寡的原石毛料,在雕刻后將色彩映入了骨髓。盡頭的美從曲徑通幽中尋來,穿過白皙的肌理,在含蓄隱忍之中形成一種獨特的美感。
這樣的玉雕藝術,通過婉轉的傳達,產生出思想與形體更美的一種高度,在作品的內部激起一種張力。
美的玉雕作品不盡其數,但能創作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并不多見,下面的這些作品,有讓你心生震撼的嗎?我們慢慢欣賞!
這件作品用料是大多數人并不看好的烏雞種,其烏黑的色澤,雖不如墨翠濃郁,但是卻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賦予合適的題材,也能夠創作出足夠吸引人的作品。
此件作品中,在不起眼的烏雞種上,有濃郁的翠色點綴。經過玉雕師的巧妙構思、設計、創作,成品讓人眼前一亮。既巧妙運用了綠色,又將烏雞種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都得到了質的飛躍,更是巧妙“用料”的精彩案例之一。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果沒有那一簇光亮的綠牙,你是否真把它看成是一塊生姜呢?
一塊白玉雕刻而成的舒膚佳,無論看多少遍,都不敢相信這真是一件玉雕作品。
在玉雕創作中普遍遵循以小見大的原則,在狹小的設計空間里,海納百川,容天下之大。
傳神的作品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構思精巧、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才能根據自己長期的藝術實踐,將自己內在的意境和玉料本身的意境相結合,雕刻出藝術珍品。
玉雕的創意給作品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塊原石到玉雕成品的轉化,更是一種驚艷與震撼。
在玉雕創作中,寧靜中追求靈動的韻律,變化不已,運轉不息。
玉雕人在啟動自己蟄伏的心靈,活躍自己的創作工具,進而形超神越。
欣賞優秀的玉雕作品,猶如身臨其境,慢慢的融入這個虛實結合的妙境中,你會發現其中有一種獨特的美。
一個創意,站在前人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步伐,這樣的步伐,讓我們有一種共鳴,這種共鳴卻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感覺易于平常所見,卻又不得不默默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