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花卉技法
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繼承發(fā)揚前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更重要的是深入到生活中去觀察、體驗、寫生、搜集素材。 一、物理、物情、物態(tài) 寫生不是看見什么就畫什么,在下筆前要充分認識對象,要對植物的物理、物情、特態(tài)進行充分的研究,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抓住本質,方不至被復雜的外表現(xiàn)象所迷惑。 1.物理:這里指的是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和組織結構。畫什么花都要先認識它的生長規(guī)律,了解它的組織結構。 花卉的生長規(guī)律: 花卉有一年生籽種的草本和多年生宿根的草本;有灌木叢生的木本和喬木、亞喬木的木本;有纏繞莖的藤本和攀緣莖的藤本。花冠也有各種不同的形態(tài),種類繁多,各有各的長法。 如一年生草本花有向日葵,多年生的宿根花卉有蘭蕙,叢生小灌木有杜鵑(又名映山紅),木本花卉(喬木大都是樹,開花結果的樹多屬亞喬木)有玉蘭和辛夷。 牡丹是木本,初春發(fā)芽抽枝,谷雨節(jié)內開花,故名谷雨花,又名木芍藥,野生多單瓣,人工培植單瓣復瓣均有,品種繁多。 竹子的生長規(guī)律是從筍內抽出新苗,有枝沒有葉叫新篁,竹未出筍時就有節(jié),出筍后竹干竹枝向上往高里發(fā)展,不再往粗長了。新篁長高后放葉,先從一組竹葉的后邊舒展,向前的中間葉后展開,名為新竹。 2.物情:就是植物的生活習性。有的植物不怕嚴寒能御霜、凌風、傲雪,如松、竹、梅、菊、芙蓉等,在傳統(tǒng)上將它們比做堅貞不屈的英雄。松、梅的枝干不怕雪壓霜欺,如畫松,它能在隆冬與勁風搏斗,所以枝干蒼老,形如虬龍,要表現(xiàn)出它的性格。梅花歡喜漫天雪,它能在寒冷的風雪中迎春,它的枝干不似桃杏,古人說,畫梅要寫女字,其意是枝干遇風雪而多轉折的意思,枝條和花朵的排列也與杏花不同,在春天開放,稱為報春花。芙蓉在霜前盛開,有抗拒風霜的脾氣,所以古人題芙蓉為“拒霜”。菊花則比芙蓉更遲開,已降嚴霜它還能吐出鮮艷的花朵,所以古人題菊花為“御霜”。 3.物態(tài):就是植物的形態(tài)和特征。 花的品種繁多,姿態(tài)萬千。有的高大魁梧,如紅棉樹花,由于它枝高花大,顏色紅艷,人們贊它為英雄花,畫時要把它高入云端的英雄氣魄畫出來。有的花朵大,枝葉茂盛,如牡丹、芍藥,要畫得富麗堂皇。有的清香俊秀,如蘭花、水仙,要畫出它們玲瓏秀麗的花朵和舒展的長葉。有的花向上盛強,如玉蘭、辛夷,則要畫出它們昂首朝上的英姿。有的花下垂,如垂絲海棠、倒掛金鐘等,則要畫出它們柔嫩的花柄垂而不蔫、迎風招展、姿態(tài)翩翩。畫果樹要畫出累累壓枝水分充足(有沉重的感覺),比市面上出售的水時要鮮美,畫蔬菜、蘿卜,要畫出它才出土的鮮嫩,使人看后能引起食欲。
1.選擇入畫角度:畫花鳥畫要先選擇好入畫的花,還得要選好入畫的角度。不是花好任何角度都好(當然有的花每個角度都不錯),在花叢中要多轉,多方向看,然后才坐下來畫。此外,還要懂得欣賞花的習慣,比如下垂的花應該仰視,像倒掛金鐘、垂絲海棠;玉蘭、荷花則宜于俯視,可看見它的花蕊,倘畫荷花采取平視,則花瓣左右上下平伸不美觀,如俯視看見小蓮蓬的上面,則花瓣變化就多了。還有的花宜于正面和側面去畫,像喇叭筒狀的花,因為正面畫不出筒的深度。
2.寫生須注意的問題: ①在寫生之前要多看古今名作,學習他人的表現(xiàn)方法和構圖方法,做到心中有數(shù)。再到生活中去時,就會找入畫的的角度了。回來時再整理構圖時也比較容易,但千萬不要用他人的框框去硬套生活。 ②造型要求準確,要經(jīng)得起檢查,不要貪多求快。先看準選擇入畫的花的大輪廓是什么,然后由近及遠、由前至后,一個瓣一個瓣地細畫。畫完后再檢查每個瓣是否能結蒂連心,倘歸心不好就要擦了再改,以畫像為好,這樣既做造型練習又為創(chuàng)作搜集素材。 ③寫生要注意搜集三手材料和記錄顏色:一是先把一枝花由花到枝、葉、梗全部認真地畫下來。這樣既能認識它的生長規(guī)律又做了造型練習。二是搜集各種花頭的正面、側面、背面、花苞、葉子的不同形象,左右前后的各種不同姿態(tài),作為整理創(chuàng)作的備用資料,在構圖時根據(jù)需要采用。畫縮小的各種大勢,用速寫方法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搜集不少構圖的基本框架,再結合上述兩手材料,就可以創(chuàng)作出各種不同的構圖。畫時還要記錄顏色,可用淡彩記錄,也可用文字記錄,還可以用文字的字頭速記,如民間畫工的速記文字:紅(工)、黃(艸)、綠(彐)、赭(者)、青(■)、胭脂(因)、紫(此)、染(九)等。 寫生的方法多種多樣,常到生活中去觀察體驗,還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方法。(附圖為俞致貞所作《霜葉紅于二月花》) 臨摹要點 臨摹是學習傳統(tǒng)的有效方法之一。對于古今較好的作品,通過分析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其用筆設色及構圖的各種技法,而不是表面地模仿其面貌。臨摹可以避免走彎路。將臨摹時多吸收的技法,運用到寫生創(chuàng)作中,根據(jù)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表現(xiàn)方法。 臨摹分對對臨、摹臨、背臨三種: 對臨——就是對著臨摹品用鉛筆在白紙上起稿,力求形準,然后把此稿放在礬絹或紙下進行勾染,此法既可練習勾染技巧,又可練習造型和構圖,初學雖然畫面效果稍差,但能練出功夫來。 摹臨——主要是學習勾線和染色的技法。摹本要臨得盡量接近于臨本,但和復制不一樣。復制要盡量做到與原本絲毫不差,連破舊變色的感覺都要照樣作出來,以與原本真假難分為佳。摹臨雖說要忠實于原畫精神,但不應把殘缺陳舊感原樣作出,最好采用“還原法”,年久畫中鉛白變黑,就要畫成白的;凡別的新氣象加進鉛白變色的,也要按照新的顏色染色。臨的方法是用透明的紙蒙在臨本上勾出來,然后鋪在礬紙(或絹)底下進行勾染,這種方法畫出來接近于臨本,效果比較好,但不能練習造型和構圖。
背臨——對臨本認真背記,回來用筆默畫出來,再在此稿上鋪上礬紙(或絹)進行勾染。此臨法只能臨其精神大概,細節(jié)可省略。 臨摹的過程: 臨摹前要選擇好畫本,還要對畫面要仔細研究分析,最好找實物印證一下,分析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該物象的,又進行了怎樣的提煉、取舍、集中。把作品的表現(xiàn)方法弄明白后,再對它的構圖、用色、設色進行分析,心中有數(shù)后方可下筆臨摹。如臨本底子舊了發(fā)黃,上色時可免畫黃底色。臨摹時先要忠實于原本,全面臨摹像了,再根據(jù)優(yōu)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臨完一幅之后,把臨本和原本對比找差距,找到缺點之后再臨第二幅,如此反復定會收到好效果。如果臨本有的部分好,有的部分不好,那就選好的部分臨摹。作品的好壞如果自己分辨不清,可以請教有經(jīng)驗的人一起分析研究,千萬不要把毛病當成優(yōu)良技法來學,所謂“取法乎上得法其中”。可見選擇臨本是很重要的。(附圖為俞致貞作品《山茶落晚晴》) 整理構圖 一、整理。寫生過后要經(jīng)過一番整理過程,方能進行創(chuàng)作。 提煉取舍,概括集中:即抓住表現(xiàn)對象的特點,方能傳神。工筆畫不是有紋必錄,而應刪繁就簡。 整理步驟:寫生稿子要在記憶猶新的時候進行整理。毛筆稿不能在鉛筆稿上勾,以保留好第一手寫生資料。勾描時要勾出主要的東西,舍去次要繁瑣過多的部分,還要進行必要的藝術加工,不要自然主義地都勾出來,應注意花、葉的大小比例。 二、構圖。構圖是將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寫生搜集的素材,經(jīng)過提煉加工組織成獨立的畫幅。最好寫生時就注意“就地構圖”,這種方法既不是標本式的自然主義,也不是用框框去套生活的形式主義,而是一種較快較好的現(xiàn)實主義的寫生方法。
構圖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落幅位置。初學畫的人可以從“三七停起手式”入手,把基本的搞熟練了,再突破這一起手式,出新或走險境。“三七停起手式”,就是一張紙分成十等份,在十分之三或十分之七處作為重點,把主要的放在三停或七停上,從而向對方發(fā)展,這樣比較穩(wěn)當。倘若是從紙外向內伸枝的構圖,把紙邊分成十等份,從三停或七停處向內伸枝,比較勻稱,切忌不要對五出枝,上下或左右相等,不好布局,亦不要從一停或九停入手,一邊太多一邊太少則太偏,更忌諱從角上入手成對角線,三線歸一左右相等很是難看。無論什么樣的格式都可以用“三七停”來劃分。 2.均衡穩(wěn)定。一棵或一枝花生存在自然界,久經(jīng)風雨而不歪不倒,是具備下列四條而平衡身體。即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在折枝構圖里也同樣要注意此四條自然生長干規(guī)律,如折枝向左的枝多時,一定要有向右的枝相襯才不會倒伏,則向左的是主,向右的是從。以此法欲上先下也就是向上的枝為主,向下的枝為從,主從得體方能均衡穩(wěn)定。即使只畫一個方向,也要將矛盾雙方互相對立、互相依賴的關系畫出來,才能使畫面均衡穩(wěn)定。 3.聚散疏密。聚與散、疏與密是兩個對立面,需要應用得當,方能平衡穩(wěn)定,達到統(tǒng)一美觀。聚密與散疏二者不可太懸殊。在整個畫面中疏密是相對的,不可太絕對。聚密是由于多層次而形成,不能聚得過分緊密,出枝也不可太零散,過分強調就走極端了。一幅畫中只要做到“疏密相間”層次分明就行了。 4.呼應開合。畫中有兩枝以上的花放在一起,不能各不相干,要顧盼生情,相互呼應,方能生動活潑。畫中的花就是枝葉入出去,合就是收回來,太開則松散,太合則拘束,開合就是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把畫的主題集中于紙內。如畫兩三枝花,當然不能平行,要使這兩三枝花穿插得當,有開有合,相互呼應,才是一幅比較完整的構圖。 5.曲直粗細。這是兩個對立面,如果畫木本花卉,枝干較多,必須有粗細的變化和曲直的區(qū)別才好看。在一幅車里就有了線條曲直粗細、蒼老光潤的變化,既符合實際的自然生活,又具備了藝術條件。畫里應用粗細曲直要符合自然實際,不可隨意造作,任意彎轉,有失形神。 6.圓缺參差。所畫花朵在畫中切忌形成規(guī)則的幾何形體,既要統(tǒng)一又要有變化。要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生命力極強的花,這樣花頭變化較多,不要選擇那種殘缺落瓣的花。太圓沒有變化不美,缺口太多則又不豐滿,最好有初開、盛開的花,還有若干含苞待放的花蕾,這樣的花朵既豐富多彩,花序也有圓、缺、參差的變化。 7.構圖要完整。一幅完整的畫應當像一出戲,有序幕、有高潮、有尾聲,它們有節(jié)奏地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引導觀眾去欣賞。不論立幅、橫幅、手卷、扇面,要構成一幅構圖,除具備以上所講的各種條件外,還要注意完整性。一張畫要突出主題——最精彩的部分,倘無頭無尾地平鋪直敘,不加剪裁地如實畫出,則不成其為一張完整的構圖。 8.空白。一張畫除了所畫部分,余下來的就是空白,空白也很重要,也是畫的重要組成部分,萬萬不可忽視。空白要感覺透氣。“空白之中要有畫”,如花與花呼應之中的空白,就不光是白紙,而空白之中卻被花的精神所占領,這就是空白之吸畫了。倘構圖不當,空白再小也是空的,而感覺之中也就沒有畫了,當然這樣的空白,越大就顯得越空。 總之,整理構圖要進行一番精心的剪裁和布局。要尊重現(xiàn)實生活,不可違反客觀規(guī)律。“縱有化裁不離規(guī)矩”,構圖要得法,力求做到“多不厭煩,少不厭稀,一花一葉亦成章法”。 用筆 勾勒花卉,宜用細而尖硬的紅毛筆或紫毫描筆,用中鋒畫出的線才圓而有力,粗細自如;倘若筆桿歪斜就會出現(xiàn)側鋒,粗細不能自由控制,畫出線條也扁而不圓。拿筆要指實掌虛,拿住筆不可轉動,叫“死筆”,用中鋒一定要“挫腕”,筆才能垂直于紙面。勾線時要端坐,平心靜氣,把紙鋪平壓牢;運筆時不可運指,要用手腕扶紙面,短線運肘,長線運肩,即以肘或肩為圓心,以臂為半徑,可以畫得所想畫的長短線條,這一方法叫做“死筆挫腕運肘運肩”。 臨摹或創(chuàng)作開始時,先把稿子鋪在所畫的礬紙或絹的下面,底下要襯一張白紙。用極淡的清墨水,用葉筋筆先把形勾出來,要求形準而不求其線條流暢,然后把稿子取出放在一旁,勾好的清墨線可隱約看清(這里要注意,此墨色不能太明顯,不然上面再勾上線,此線消失不了則顯亂),然后用紅毛筆,根據(jù)形象和畫面的需要,在清墨線上勾出重或淡墨線,此法叫做“復線勾勒法”。 勾勒花卉,要注意筆墨結合形象,要仔細觀蔡體會花、葉、梗的區(qū)別,筆法的轉折頓挫,線條的粗細長短,都要結合內容的性質和特點變換運用,比如有些花朵顯得很柔嫩,葉子也有薄有厚,用筆就要有剛柔粗細的區(qū)別。勾嬌嫩的花瓣最好使用較細的線條,更便于表達其嫩氣和薄度,如畫平圓的梅花、菊花、荷花,線條要繃緊,畫皺褶的牡丹、芍藥宜用顫筆,可表現(xiàn)出花瓣薄而起皺褶的效果。常見的花木葉子,一般都比花瓣厚硬一些,勾葉子的筆道也應隨著略加粗壯些,如勾平邊的葉子時,線條也要繃緊用力勾,畫水果力量就更要繃得緊些,線條要求更要光圓有力。勾樹的老干,則用狼毫筆不要全發(fā)開,最好是用禿了的舊筆,只用筆尖,用枯毫渴墨,畫飛白線條,用筆要圓而有頓挫,所謂樹無寸直,轉彎處要圓而不可出棱角,方能畫出樹干的圓渾蒼老。表現(xiàn)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的筆法應有區(qū)別,通常是:草本宜挺拔,木本宜蒼勁,藤本宜柔韌。(附圖為俞致貞作品《扶桑》)
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線的墨色要根據(jù)不同對象而異。濃重的花朵和葉子,宜用較深的墨色,白色或淺色花朵宜用較淡的墨色,梗子也要稍淡些。勾木本的墨色,要濃淡間用,以表現(xiàn)陰陽向背。 筆法的起落、轉折、頓挫都與表現(xiàn)一切花卉的形象、性質有極密切的關系,就一片葉子來說,接近葉柄的部分比葉尖部分要厚些,葉柄連接枝梗的地方又要粗壯些。畫的時候用粗壯的線條表現(xiàn)厚和壯,用柔細的線條表現(xiàn)薄度,先從葉柄畫起,即從連接枝梗的地方下筆,下筆要頓一頓再徐徐向前進,將要到達葉子尖端的時候,預先把筆鋒收斂起,再慢慢地把筆提起來。遇有外形曲折較多的葉子,也要隨著它的形狀變換運用轉折頓挫等筆法。勾勒用筆要用寫法,不要死描,和寫字一樣一筆一畫地勾,“如錐畫沙”,力透紙背,勾出來的線條要外柔內剛,力量要含蓄內在,不要一覽無余;筆墨要飽滿不可出飛白線條,用筆的壓度和速度都要均勻。缺乏含蓄的筆墨不耐久看,鋒芒過多、力量外露的會顯霸氣,甚至還會減低某些花卉的特點和美感。 勾樹本、枝梗,下筆要照顧到整體。先把遮蓋樹本的花朵和葉子勾出,然后勾枝梗;當勾到被遮蓋的部分,則須將筆抬起,虛過這部分后再落筆繼續(xù)往下勾,如此才能筆墨銜接氣勢連貫,這能給人無筆墨處卻有筆墨之感。勾樹干中部皺裂處,要隨勾隨皴,根據(jù)不同的樹木用不同的皴法,“松龍鱗”、“柏纏身”,“桃桐橫抹柳斜擦”,就是根據(jù)不同樹木的皺裂紋理總結出來的不同的筆法。然后再渲染,才能畫出不同的樹本。畫老樹干和露在土外的根,可以畫圓而突起、形容樹的節(jié)疤,即所謂“盤根錯節(jié)不妨臃腫”。畫梗拐彎處必須有節(jié),“逢節(jié)處須空白一圍”,即節(jié)疤處畫一黑圈,周圍空白形容樹的白皮,不可皴擦。樹干左邊若有節(jié),右邊就不得再突起,老干頓挫要多,新枝要挺。勾勒要做到 “胸有成竹”、“意在筆先”、一氣呵成。還要注意錯綜交叉的筆線,要畫得輕松些,要使交叉的線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后—筆必須躲前一筆,看起來似連而實斷,這就是“意到筆不到”的筆法。 樹本畫完后,根據(jù)畫面的需要,有的樹得點上些苔蘚才好看,尤其是南方的樹木多生苔蘚,根據(jù)畫面的色調,可點墨點,也可在墨點上加石綠點或草綠點,石頭上也可以點苔點。點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禿筆蘸上濃墨,一筆把所有的墨點完再另蘸墨,這樣的點子有濃淡虛實的變化,墨點上加顏色點也不必死重在墨點上。另一種是重彩畫樹石的點苔法,用飽滿的石綠點上,等干后再用濃墨勾輪廓,一個點用兩筆勾線,或是先點墨點,然后再在墨點上點濃石綠,周圍留一圈墨。 畫草有雙勾和單線的兩種:雙勾的草用墨筆勾出輪廓來內中填綠,用色畫的草,有春天小草和夏秋長草,小草用筆蘸上草綠,筆尖蘸重綠,筆尖朝上長短參差地點下去,長草用筆蘸草綠從下往上甩筆,向一個方向說明有風,如畫荷花,為了破荷葉的整,所以畫幾筆長草(但不宜多,多了則有荒蕪感),是用濃花青從下往上拔(又名“泥里拔丁”),要剛健有力,也要注意聚散關系。 為了用筆準確、行筆穩(wěn)當,要多練書法,練篆書或行草均可。練習到“得心應手”,才能做到運用自如。(附圖為俞致貞作品《玉蘭花》)
著色方法 著色分勾填和勾勒兩種。勾填即雙勾廓填,在墨線里口著色,填色時不壓輪廓線。勾勒是齊墨線(墨色較淺)外口著染,色壓墨線,后用較深的色線勾勒輪廓蓋上墨線。不論勾填或勾勒的花頭,都要根據(jù)不同花的顏色來確定墨線的深淺,重色花如大紅、紫色等應勾重墨線,淺色花如白、黃、淺粉紅等勾淺墨線。重彩花頭宜用勾勒染法,若是金碧重彩,在輪廓色線上再用金線勾勒一遍。 勾填葉用重墨勾,梗稍淡,木本則濃淡墨兼用。勾勒葉用淺墨線勾,著色壓墨線,后用較深的綠色勾勒輪廓把墨線壓上。 一、白描墨染法 墨染白描花卉,一般是描寫白花或淺色的花卉,以淡墨勾花頭,濃墨勾葉子,重墨勾梗子。暈染是用兩支筆,一支蘸上墨或色,在畫中葉或花的暗面送上一點色,然后用一支白水筆把送上去的墨或色慢慢烘染開,白水筆要逐漸烘逐漸洗,送色筆水分要比暈染的白水筆飽滿些,才有余色暈染開來,倘白水筆水多了,送色的筆干了,不但暈不開顏色,還會把水分倒流至暗面出現(xiàn)水跡。用淡墨暈染花頭,代表白色和淺色的花,用重墨分染葉子,然后在上面罩染一層淡墨,用淡墨染梗,用淡墨提花瓣尖,再用焦墨點花蕊。點蕊是用小紅毛筆蘸飽一滴墨水珠,任其自干,則墨珠圓渾而有光澤,花蕊漆黑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附圖為俞致貞所作花卉圖例)
二、淡彩著染法 淡彩著染就是用草質和粉質的顏色著染,如花青、藤黃、洋紅、白粉、赭石、水墨等顏色。不用石色,如石綠、石青、朱砂等顏色。 染色步驟:先用濃淡墨勾好稿子,然后進行染色。先染葉子后染花頭,先染正面后染反面,后畫樹本和嫩梗,由深到淺主動自由。 具體染法: 染葉子:先將花青膏用溫水泡開,把上邊的漂倒在小杯里,此漂加上藤黃即成草綠,因膠大色細均潤好看,用來罩染葉面用。 漂出下邊的花青渣子打葉子底色最好,因為它膠少稍粗些,打好底色后罩染面子色時底色不掉。正面畫綠葉用花青打底色,先面暗面藏在底下的葉子,一片葉子分成兩半邊染,由葉根處向葉梢逐漸暈開,在朝陽面留出一道葉筋(又叫水線),除染出固有色的自身濃淡外,還畫出被遮掩的暗面色度,然后再畫上邊的葉子,這樣由深到淺可以自由掌握,倘先染上邊的葉子就容易染過頭,深了改淺就難了,所以要盡量先從最深的暗面染起。上述過程就是第一道工序——分染。第二道工序是統(tǒng)染。即用花青罩染一遍底色。第三道工序是在底色干后再罩面子色。一棵植物的葉子要有統(tǒng)一的綠色,所以要用花青加藤黃配出草綠罩染。 配色時要注意以下兩點:①藤共同是植物膠液,畫畫是用生藤黃顏色不變。用時將筆蘸上水在藤共同塊上掭下些,若用量較多,可以盤中加上冷水用藤黃塊研磨亦可,切忌用水泡或用熱水掭藤黃,這樣易便藤黃變質,年久了畫上的藤黃就要走油。②先掭下藤黃后,再徐徐加入花青比較主動,先配的稍嫩黃一點,把嫩葉先染完再略加少許花青染大部分的葉子。罩染時筆要蘸飽顏色,順著葉子的方向往下罩染,染出的葉子顯得水潤。畫完正面葉再畫反面葉,一般植物的葉子都是背面淺。先用淺草綠平涂,看所畫的背面葉發(fā)灰綠色(如牡丹、荷花)或發(fā)紅(開紅花的植物如秋海棠葉的背面就發(fā)紅),發(fā)灰綠色的葉子用四綠(孔雀石綠中最淺的顏色)從葉子尖上提一點并用水筆暈開。發(fā)紅的背葉即用胭脂從尖上提上一點,也是用水筆暈染開。 染梗子:嫩梗(草本或木本上部的嫩梗子)和畫反面葉子一樣染法,提色時要提陽面,把梗子畫圓。 畫木本,先用墨皴出陰陽面來,然后根據(jù)所畫花的樹本顏色上色,有的樹木發(fā)紅,如桃花用赭石加少許胭脂和草綠染;有的樹本發(fā)綠,如梧桐,用草綠色稍加點赭石染;一般的樹本用赭石加花青,發(fā)暖色的樹本赭石多花青少,發(fā)冷色的樹本,花青多赭石少,切不可用單一的赭石,因為活樹的樹皮都不是赭墨色,死樹皮才是赭墨色。(附圖為俞致貞花卉圖例)
染花頭:枝干和葉子都染完后再染花。 方法有暈染法、染粉法、接粉法三種: 暈染法:一般大中型花頭多用此法。 畫粉紅色花,在勾好線的花頭上,在墨線外口平涂上一層極薄的白粉,等干后再用顏色從花瓣根處順花脈向外暈染(色壓墨線),暗面較深。粉紅花用洋紅(又名曙紅或深紅)染。其它如畫深粉紅花,在白粉中摻上點洋紅打底,再用洋紅分染,黃花就用淺粉黃打底,然后用藤黃分染;有的花根黃尖紅(如大麗花和月季金背大紅)也用黃粉打底,用洋紅由尖往下暈染。 白花也先用白粉薄薄地平涂一遍,暗面用芽綠色(藤黃加花青加赭石少許)暈染。不可用綠色染白花,因為白色的花本身是不帶其它顏色的,只有暗面發(fā)芽綠色,如用綠色染暗面,白花就變成淺綠色花了,所以只能用芽綠為宜。但白花又有發(fā)青白的(如玉簪、白牡丹的昆山夜光),則芽綠要少加藤黃,花青稍許多一點;發(fā)芽黃色的暖調白花如玉蘭等,則染的芽綠中要少加花青,多加一點藤黃。染完暗面再在花瓣梢尖和陽面提染一次白粉(要在墨線里口上粉,不可壓墨線),邊上粉要厚些并向內暈開。 染粉法:在勾好線的花頭上,先暈染白粉,邊上粉厚內部粉薄并不壓墨線。等粉干后,再用顏色染暗面和花瓣根處,粉紅花用洋紅染,白花用芽綠色染,雪青色花用洋紅加花青再加少許青蓮配出的色染。 接粉法:用三支筆,一支筆蘸色,一支筆蘸白粉,另一支筆蘸白水,三支筆交替使用。如畫粉紅花即是一支筆蘸洋紅,一支筆蘸白粉,另一支筆蘸白水(水分不可過飽),染時在花頭墨線里口用白粉筆在花瓣尖端邊上送上白粉,在花瓣根處或暗面送上洋紅,中間用白水筆把兩邊顏色接染在一起,一邊是紅,一邊是白,中間有粉紅和白,但要注意過渡均勻,銜接不可生硬,這種染法對小朵花比較省事,如桃花等多用此法。染大朵花初學者則不易染勻,技法熟練者也可染大花,正面染色干后,在紙或絹的反面花頭處平涂一層白粉,正面效果更好,正面沒有粉的地方也覺有粉,花頭感覺就更滋潤水靈了。 無論哪種花的染法,染過一遍是不夠的,總要暈染一兩次,把縱深處加強重色,這樣花朵的凸凹才表現(xiàn)得充分,體積感就比較強了。 點花蕊:花朵染完后的最后工序就是點花蕊,花蕊在花中是很重要的,它好似鳥的眼睛一樣起著定向傳神之作用,故稱之為“畫龍點睛”。如畫梅、桃、杏花,花絲一定要畫成四周向內兜的碗狀,倘花絲畫成直線向外平伸,花則平板了。用白粉畫花絲,用粉黃(藤黃加濃白粉)點花粉,需用干凈的尖筆(如小紅毛筆)蘸上飽滿的粉黃在花絲尖上一滴滴地點下去,粉的膠要合適,點成一個圓珠,干后中間陷下一個坑,若膠大則平大無坑,膠小則坑小容易脫落。點蕊時要參差錯落,還要畫一根雌蕊。有的花得先畫雌蕊,如牡丹花就先畫雌蕊,再在雌蕊周圍染上一些顏色,淺粉花染紫色,再用紫色勾花絲,然后用粉黃或淺石青點花粉。花蕊要突出,方能引來蜂蝶,所以深花要點淺蕊,淺花要點深蕊。花蕊的形狀也千變萬化,還要根據(jù)不同花點不同的蕊。顏色可以照真花點,若真花蕊不夠突出。也可根據(jù)畫面需要 變換其它顏色,但要注意色彩配搭得法。(附圖為俞致貞花卉圖例)
三、重彩著染法 國畫重彩花卉是用濃重的顏色,其中多是石色著染。重彩的染法要層次多,要色薄而均勻,色不可堆得太厚。所以在著染前,要將石色研得極細,加膠少許調和之,加膠時要注意膠不能過多,多則顏色發(fā)暗,上邊再染顏色就不好上;膠少則顏色要脫落,膠則以色剛好不脫落為妙。 著染時用筆順著花或葉的方向染,上第一遍干后再上第二遍,分兩次染比一次上容易勻。有時石色上需用草色分染,為了用水暈染下面的石色不動,則需要上礬水加固。礬水的泡制方法即是將白礬用冷水泡開裝在瓶內,時間越長越好,叫陳礬水,用舌頭舔舔發(fā)酸澀時就說明濃度正合適,如太澀就太濃了,過濃的礬水干后在畫面上要起白霜。為了使染的顏色薄而均勻,一遍兩遍地染不夠時,要進行多次暈染,即成所謂“三礬九染”,此言就是形容染色和上礬水反復進行幾次的意思,直至效果滿意為止。 重彩著染分大青綠和一般重淡彩結合兩種,大青綠是完全用石色染,如仿刻絲的花頭、葉子和梗子都用石色著染,有一定的裝飾風格,但容易板刻不生動。用重彩和淡彩結合比較活潑濃艷。 重彩染葉法: 重彩染葉的方法大致可分為三種:①大青綠染葉法;②重淡彩結合畫葉法;③重彩畫紅葉法。 大青綠染葉法:用石綠中的三綠加好膠,再對上一點槐花水(中國槐樹的花和花苞采下曬干后,用時泡出濃汁,它味澀還帶一點黃綠色,加在石綠中起固定的作用,就不用再罩礬水了,并且石綠的顏色呈嫩黃綠比單純石綠更接近植物綠色),沿葉子墨線的里口平涂,染兩三遍,等干后用石青(二青)暈染暗面和葉根部分,山深到淺。干后用草綠勾葉邊,在色與墨線之間幻草綠線。用花青勾葉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