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低谷的工筆畫
6月,《美術》雜志發表曉世報道當代工筆畫創作研討會在京召開的情況。其文章題為:《走出低谷的思索》。文章說:"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二屆大展"于3月1日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隆重推出,集中展示了近年來工筆畫創作的成績。3月2日,本刊邀請部分在京美術理論家、畫家、編輯、記者近30人召開了"當代工筆畫創作研討會"。會議由本刊副主編夏碩琦同志主持,與會的同志們就當代工筆畫創作現狀、所面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展開了廣泛的討論。現將研討會部分同志的發言摘要整理如下:
走出低谷
蔣采蘋:當代工筆畫學會會長潘?茲先生講過,"中國工筆畫終于走出了低谷,看到了無比開闊的前景。"這段話的確道出了工筆畫的現狀。
我想舉出一些數目字可以說明現代工筆畫發展的狀況。1984年第6屆全國美展入選的中國畫作品中有1/ 3是工筆畫。1989年第7屆全國美展入選的460多件國畫作品有200多件是工筆畫,占1/ 2。1988年當代工筆畫學會首屆大展,全國送展作品200多件,入選110多件。今年二屆大展全國送展作品770多件,入選270件。因展廳面積所限有500來件作品未能入選,落選作品中也不乏較好的作品。
工筆畫從低谷走向目前的狀況也不過是十幾年的事情。1979年,潘?茲先生主持成立北京工筆重彩畫會。1987年成立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這些年來,畫會團結了全國各地眾多工筆畫家,以舉辦畫展、進行學術研討等方式來開拓現代工筆畫,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工筆畫作品。
工筆畫的拓展
李松:看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二屆大展的深刻印象是這個畫種在拓展,無論是題材、表現手法,還是創作隊伍都有新的拓展。以作者隊伍來說,已不限于北京、江蘇、湖南、四川、浙江等幾個工筆畫重鎮,天津、黑龍江、遼寧、河北等地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工筆畫家。
工筆畫創作中人物畫的發展很值得注意。這曾經是近代中國畫創作的一個難題,在當代工筆畫家中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人物畫家,除老一輩的潘?茲、顧生岳、黃均、陳白一等人外,徐啟雄、蔣采蘋、朱理存、葉毓中、謝振甌、何家英、戴敦邦、胡勃等也都各領風騷,始終堅持著認真地探索。
也有不足:當代工筆畫作品在創作的運思經營和藝術技巧的完善上能夠與古代如《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等具有典范意義的作品相頡頏的力作還不多見。還有一個常見的缺憾,有些畫的題目或題跋寫了錯字或文理不通,也許是出于一時疏漏,但難免令欣賞者感到作者創作態度有欠認真或文化修養不夠。
關于工筆畫的理論建設
顧生岳:一種藝術從發展到成熟,總是在一定高度的文化、理論推進和引導下完成的。近代寫意山水、花鳥畫高峰的形成,就是在歷代文人參與繪事以后,把藝術從工匠技藝中解放出來并與時代的文化成果相結合,產生和積累了大量精深的理論,從而促進了寫意山水、花鳥畫的高度發展。工筆畫長期以來受到某些文人畫家的歧視和排擠,以致在我國浩如煙海的畫論典籍中涉及工筆畫的理論很少,甚至找不到一本有關工筆畫色彩理論的專著。所以如何彌補這方面的空缺,加強工筆畫理論隊伍的建設,使之成為工筆畫發展的導向和支柱,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事。
葉毓中:工筆畫展的盛況讓人想起回歸、尋根、母體這樣一串美術理論中的概念。工筆、意筆都是中國畫,工筆產生在前,意筆萌發其后。中國美術史證明,工筆畫是中國畫的中堅。
繪畫實踐難,從繪畫實踐中總結出繪畫理論更難。品評尺度的變易,就是理論基點的變易。把應有的尺度丟掉,品評只能陷入無序。畫重要,畫畫的理論更重要。
關于工筆畫"寫意傳神"問題
肖玉田:有一種說法:"寫意是中國畫發展的高級階段。"工筆和寫意,表現形式不同,一個筆不妄下、工整嚴謹,藝術效果通過多道程序才能最終體現;一個放筆直取、如傾如注、縱橫揮灑,藝術效果立時即現。但二者殊途同歸,最終都要達到"寫意",寫意是不必以筆墨繁簡論的。工筆畫也好,寫意畫也好,都要注重意象追求,都要注重畫家本人性靈的抒發和情感的宣泄。
顧生岳:把中國畫分成意筆、工筆兩大類,是很不科學的。似乎工筆畫就不要寫意了,真是天大的誤會,因為早在魏晉南北朝顧愷之、宗炳等就提出了"遷想妙得"、"含道應物"、"萬趣融其神思"等著名論點。"寫意傳神"的美學要求下產生了不少如《女史箴圖》、《高逸圖》、《韓熙載夜宴圖》等杰作。宋元之后,工筆人物畫開始衰落,游離了"寫意傳神"的美學準則,而逐漸墮入了低谷。解放以后工筆畫雖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但卻沒有自覺的繼承"寫意傳神"的傳統,反而向刻意求似外表的肖似、刻意求全、刻意求細的方向發展。當時代賦予"寫意傳神"以新的內容,和現代心理密切結合時,必然會進一步迸發出新的生命力,為工筆人物畫的發展貢獻出巨大能量。
工筆畫的現代品格
劉曦林:工筆畫的復興熱實際上是近幾年的事,這復興正趕上一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文壇、藝壇發生了大幅度的變化。由于"工筆"本身的制約,似不易匯入新潮美術,投向西方現代派的另一極。但是,它受惠于這個信息叢雜的環境,不僅縱向地承繼了中國古代工筆畫傳統,民間美術熱又使它部分地吸收了民間美術的營養;從橫向,它空前地同時遇到了東、西洋藝術的沖擊和影響,在構成和色調的變革上呈現出較多的方便與優勢,加之一批才思敏捷的中青年畫家的參與,它一復興便顯示了一種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勢頭,這在六、七屆全國美展,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兩屆當代工筆畫學會大展上得到了集中體現。它呈現出一種現代感--不同于西方現代派藝術的中國式的現代感。
胡勃:工筆畫的振興,必須著眼于"當代"二字,"筆墨當隨時代",工筆畫只有體現時代精神、時代面貌、時代風格,才會有時代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創新,便沒有發展,更談不上振興。"創新"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藝術自身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