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旭紅
圖/邵志堅
支持單位/永康市文化館
支持媒體/永康廣電局 永康新聞綜合頻道
約翰·伯格說得好:“所有的影像都是人為的。”他還說:“影像乃是重造或復制的景觀。”
12月2日晚,在永康市文化館多功能廳舉辦了一場攝影專題活動,《中國攝影報》總編輯助理、視覺總監車萬坤老師給我們講座《怎樣拍好專題的12條軍規》。
攝影主要發揮的是見證的力量,好的專題必須進入公眾傳播,經過多次傳播深入人心,形成輿論才能真正起到見證作用。好的專題應該包括:話題性、視覺敘事的邏輯嚴謹性、視覺感染力和圖文互補性。
一部好的攝影作品必須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存在,要有主題思想、有內涵、技巧和它真正想表達的東西,讓大家明白生活的真諦,把內心深處的靈魂喚醒,給以強烈的震撼和沖擊力以及強大的能量。
車老師認為:
精神邏輯——解決心靈問題。
情感邏輯——理性與感性的區別,你是做一個“偷窺者”還是參與者。沒有情感專題哪有“感染力”。
視覺邏輯——視覺的表達方式,最后都要落在“看”這一環節,所以視覺感染力和圖文互補性就是最后的結果。
結果的表現方式就是你手中的相機與鏡頭還有你!!!
“視覺邏輯”中拍攝技術層面的十二個問題(拍好專題的十二條軍規)
專題軍規第一條,掌握速度有妙招;
速度可以光積累,移動光線成線條;
眼睛看到不可信,十秒之后更奇妙。
專題軍規第二條,掌握中度有奇招;
中速可以表現實,語言夸張才叫好;
瞬間定格為說事,準確曝光是王道。
專題軍規第三條,掌握高度有絕招;
高速可以超現實,結果絕對想不到;
超出肉眼分辨率,千分之一沒抓著。
專題軍規第四條,使用廣角要想到;
視野雖大近變形,場面遠景少不了;
巧用夸張表特寫,空間狹小必用到。
專題軍規第五條,使用中焦不可少;
局部特寫虛背景,空間層次表現好;
細節入微展中景,骨架搭起成組照。
專題軍規第六條,使用長焦很必要;
拉近壓縮可視物,遠取近看顯分毫;
遠拉不如走近好,實在不行用長焦。
專題軍規第七條,大的景深必須要;
前后景物都清楚,集體合照能用到;
使用光圈較小值,速度不夠用光找。
專題軍規第八條,中段景深可以要;
虛化背景顯主題,拍攝寫真非常妙;
光圈放在中間值,拍攝距離掌握好。
專題軍規第九條,小的景深隨處要;
完全虛化實一點,拍攝完成改不了;
開放光圈能實現,距離越近越是好。
專題軍規第十條,尋找高處向遠眺;
表現全景大不同,氣勢恢宏舍不掉;
沒有廣角用接片,專題里面少不了。
專題軍規十一條,平視拍攝似小刀;
削剜所見痛癢處,刀刀見血無法逃;
中焦表現是佳選,骨架搭建成組照。
專題軍規十二條,趴在地上學貓叫;
所拍均是高大上,正規視角看不著;
廣角表現出意料,完整選題設計好。
《中國攝影報》總編輯助理、視覺總監車萬坤老師圍繞著“視覺邏輯”中拍攝技術層面的十二個問題,對我們永康市青年攝影協會13位會員的優秀攝影作品為大家一一做了點評分享。
王若邦的《孤獨星球》 盧斌《一家人》程鴻浪《城一座座》胡征陽《故園》王家琦《城市影像》楊成棟《學芭蕾的小花朵》林建華姚鳴廓《拾影集》鐘川文《菲菲紅素輕》徐半仙《小城故事多》朱承《浮世繪》邵志堅《修造長城的人》賈錦新《草人之傷》
從專題思路設計到視覺圖式選擇,語言學以及符號學的研究,當攝影人企圖觀察和把握這樣一個無序流變的對象世界時,他的動機并不是針對他所面對的現實世界,而是基于一種急于理解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的位置、作用和再造自己的意識。用約翰·伯格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從不單純注視一件東西,我們總是在審度物我之間的關系”(《觀看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說,觀察對象世界的初始出發點,就已經與對象世界無關,而只與拍攝者自己的內心企圖有關。
作為一個攝影者,重要的已不是他看到的現實事物,重要的是他如何觀看,依循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在觀看。他在影像當中展示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作為一個攝影家對現實事物本質的認識與理解。要“將外在世界的單個事物從其變化無常的虛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來,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過這種方式,它們便在現實的流逝中尋找到了安息之所”。將他的觀察與認識聚合成為一個秩序井然的二維平面化的視覺實體。當我們觀看讀解這樣一個語言化的視覺實體時,我們感受到的不再是現象世界那些有機生動卻變化無常的東西,“而是必然律和合規律性,觀賞者在這種必然律和合規律性當中,隨著他的生命關聯而獲得心靈的慰藉”
要成就一部好的作品,還是要從專題思路設計到視覺圖式選擇,牢記并嫻熟混合搭配使用“視覺邏輯”中拍攝技術的十二條軍規。
“我們必須制造出一個更實體、更直觀的世界,以代替現有這種充滿心理的、社會的、功能的、意義的世界”(羅布-格里耶語)。
工作組:
邵志堅、應美貞、朱承、林建華、陳蓉、楊成棟、王家琦、王芳、田炳勝、盧斌、鐘川文、胡鵬豪、張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