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宋真宗詩作《勵學篇》的三句。這首御制詩,傳布天下,不知迷醉了多少文人士子!讀書改變命運,若想獲得高官厚祿、金銀美女,科舉考試成了最主要的途徑。
北宋以來,科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而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成為士子頻出的風水寶地。《宋史·地理志》云,福建人“多向學,喜講誦,好為文辭,登科第者尤多”。兩宋時期,全國共產生兩萬八千多名進士,其中福建籍進士七千余名,占了近四分之一。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戊午科,同樣也是福建人的勝利。這一年,朝廷命翰林學士朱震主管禮部貢舉,朱震廉政守道,公正主考,共選得二百九十三名進士,經再三評判,擬定前三名,其中第一名為黃公度,福建莆田人;第二名為陳俊卿,福建莆田人;第三名為陳修,福建福州人。福建人,夠牛!
當然,這只是省試的結果,最終定奪,還要看宋高宗的意思。名單報給高宗后,接下來就應該是殿試。但是,當時高宗一則忙著遷都臨安,二則忙著跟金人議和,便免了殿試,按照禮部擬定的排名,定了黃公度為狀元,陳俊卿為榜眼,陳修為探花,隨即張榜。忙歸忙,不過高宗還是抽空接見了黃、陳、陳三人。
高宗頗有文采,對莆田一下出了兩位才子之事頗感興趣,便問黃公度和陳俊卿,“卿土何奇?”說你們莆田人很牛啊,莆田有什么奇特之處?黃公度首先回答:“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說的是家鄉物產,未免俗套。陳俊卿對高宗未舉行殿試深感遺憾,便想乘機蓋過黃公度,于是回答:“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备咦诼犃T,連連稱贊說:“公度不如俊卿,陳俊卿應是狀元?!?/span>
問完了狀元和榜眼,接下來就該探花陳修出場了。陳修是個老考生了,數十年來專心讀書,家里窮得叮當響,連個老婆也沒娶上。此次科考,陳修發揮得很好,他結合宋人南渡、北土淪喪,提出了高大上的構想,諸如“四海想中興”“蔥嶺金堤,不日復廣輪之土;泰山玉牒,何時清封禪之塵”,讓人眼前一亮,信心倍增。陳修的考卷,高宗看過,覺得很受用,便命人張貼在大殿外墻上。
只知其文,未見其人,高宗也很迫切地見到陳修這個愛國熱忱高漲的大才子。陳修被傳進大殿后,高宗一看驚呆了,眼前這人分明是個窮困潦倒的老頭,頭發胡子都白了。高宗問,你就是陳修?陳修說是啊。高宗又問,你多大年紀了?陳修說我七十三了。高宗再問,你有幾個兒子?陳修回答,我還沒結婚呢。
高宗雖然是個談金色變的膽小鬼,但心里無不想著恢復中原,做一個功勛卓著、名垂青史的中興之君,更想效仿秦皇漢武揚眉吐氣地封禪泰山,昭示四海升平。陳修的考卷,高宗曾反復看過多遍,讀到“蔥嶺金堤,不日復廣輪之土;泰山玉牒,何時清封禪之塵”這句時,甚至情緒激動,“凄然出涕”。萬萬沒想到,這么好的文章竟出自這個須發皆白的落魄老頭,高宗心里很不是滋味。
陳修,用考卷的形式,道出了高宗的心里話。難得的奇才??!上天太不公平了,為何讓陳修如此潦倒?據南宋官員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六載,高宗隨即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乃詔出內人施氏嫁之,年三十,貲奩甚厚”,不僅把自己的女人送給陳修,還賞賜了大量金銀細軟作為嫁妝。新婚燕爾,自是一番熱鬧。事后,有人開陳修的玩笑,“新人若問郎年幾,五十年前二十三”。
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陳修這下全都有了。不過,陳修此后默默無聞,未有做官為政的記載,大概是年齡太大,身子骨也不太硬朗。相比于陳修,黃公度和陳俊卿均成為一代名臣。黃公度先任外職,后入朝為官,曾遭到秦檜構陷被免官,后卒于考功員外郎任上。陳俊卿累遷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院使,后又進為左相,封魏國公。(劉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