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會員朋友注意查收
歷代醫家及大量中醫藥文獻對五臟的氣、血、陰、陽、虛、實、補、瀉論及頗多。然而對于肝臟卻多認為,肝之熱證、實證者多。如丹溪“肝陽常有余,肝陰常不足。”劉完素“凡肝木風疾者,以熱為本”錢仲陽“肝為相火,有泄無補。”等之說;歷版《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教材中論及肝陽,只有肝陽上亢、肝陽化風,從未提及肝陽虛,形成一遇肝病,不辯寒熱虛實,使用苦寒通利或攻下之藥,易損傷肝的陽氣,而形成肝陽虛證,鮮有提出可用溫陽補氣之法。我在臨床上見到肝炎患者因苦寒過劑,導致肝陽虛證者屢見不鮮,便是明訓。
其實肝陽虛證在古文獻中即有記載,又被稱為肝陽不足證、肝虛寒證、肝陽虛衰證等。華佗《中藏經》:“肝虛冷則脅下堅痛,目盲臂痛,發寒如瘧狀,不欲食,婦人月水不來,氣急,其脈左關上沉而弱者是也。”指出了肝虛寒證的臨床表現。孫思邈《千金方》:“左手上關脈陰虛,足厥陰肝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女月經不利,腰腹痛,名日肝虛寒也?!逼渌纭度驑O一病證方論》《太平圣惠方》《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均有“肝虛寒”的論述,可見前人已經認識到了肝陽虛證。
臨床觀察,肝陽虛的形成原因很多,病機也較復雜,主要是由于素體陽虛,患病之后,肝用減弱,失其調達之性與升發之力,陽氣難以伸展,氣血不得條暢,由郁至虛,由虛生寒,延久而成肝陽虛證;或情志因素,它臟影響,累及肝陽。
在它臟影響中,尤以腎為突出。蓋腎為元陽,乃一身陽氣的基礎,“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腎為肝之母,腎虧能令子虧,腎陰不足可以引起肝陰不足,前人稱此為“乙癸同源”,盛則同盛,衰則同衰,腎陰虛可以至肝陰虛,腎陽虛同樣可以引起肝陽虛。
至于肝陽虛的證候,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面色青晦不澤,畏寒肢冷,頭痛麻木,筋脈攣縮,肢體怠惰,不耐疲勞,指甲枯淡,脅肋疼痛或堅脹,勞則加重,少腹冷痛,陰濕囊縮,口唇青,耳不聰,目不明,舌質多淡,苔多薄,脈沉細玄遲,左關沉弱。并可兼見精神萎靡,膽怯憂郁,恐懼易驚,優柔寡斷,悲觀消極等精神癥狀。
肝陽虛證可以單獨出現,也可與它臟陽虛并存。諸如肝脾陽虛,木失疏土,則見不思飲食,食后腹脹,大便不實,噯氣。肝腎陽虛,清陽失升,在上則諸竅失溫,而見眩暈,頭痛等證;在下“肝陽虛則精寒腎冷,滑精無夢?!保ā读浄阶C中西通解》)陰囊濕冷,陽痿不舉。在婦科方面,肝陽既虛,沖任必損,奇經失調,而至宮寒不孕,帶不清稀等證,臨證又當詳審之。
對肝病的治療,前人早已提及了必須注意的一些特點。陳士鐸《石室秘錄》中寫道:“至于肝為木臟,木生于水,其源從癸,火以木熾,其權挾丁,用熱不遠寒,用寒不得廢熱,古方治肝之藥,寒熱配用,反佐雜施,職此故也。”寒熱并用這一特點,正與肝陽不足,常表現出寒熱并見的癥狀相吻合。
肝陽虛的治療,當遵循“陽虛宜溫”為主,佐以益氣養血,以助肝之用,不宜單獨使用辛溫燥烈之品。一般來說,補肝陽多用肉蓯蓉、鎖陽、鹿角膠、淫羊藿、巴戟、葫蘆芭、菟絲子、杜仲、川斷等,溫而不燥,補肝陽較為合體。益肝氣又宜黨參、黃芪、甘草之類,甘溫補氣最為得宜。虛寒甚者,又必賴制附子、肉桂、干姜之輩,溫陽散寒。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陽氣需陰血的濡養,故于溫陽補肝方劑中,又宜加入熟地、白芍、當歸、枸杞之類,補肝體,助肝用。又因肝喜調達而惡抑郁,又當于溫補肝陽方中,酌加郁金、香櫞、綠萼梅、枳殼、柴胡、川芎等一、二味疏氣通絡。
其方如《傷寒論》的附子湯、當歸四逆湯;《博愛心鑒》的保元湯;《景岳全書》的暖肝煎;《六經方證中西通解》的天雄散;《金匱要略》的溫經湯;《證治準繩》的暖宮丸等等,都是溫補肝陽的有效方。只要辯證準確,加減得宜,均有效驗。以上見解恐有不當之處,僅供參考。
·龍家鮮藥·聚天地之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