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看曾國藩的“弄虛作假”
清朝內閣大學士曾國藩,當年在帶領部隊討伐太平天國初期,戰勢失利,使其陷入絕望,投入江中,想以自殺謝罪或者說是洗辱。所幸被隨從救起,于是在寫給皇帝的報告中提到戰況是“屢戰屢敗”。當時眾人覺得不妥,經過商議,從死亡邊緣回來的曾國藩改為“屢敗屢戰”。
“屢戰屢敗”表現出的“無能”的人;而“屢敗屢戰”表現出的是越挫越勇的人。朝廷在看到奏章后,認為其勇氣可嘉,沒有處罰,反而委以重任。原字未動,僅僅是順序的改變,也使得曾國藩從中受到鼓舞,重整士氣,最終攻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同樣的事,同樣的話,順序稍一變化,原本敗軍之將的狼狽變為英雄的百折不撓。
2小和尚問師父小和尚問師父:“師父,我念經的時候可以吸煙嗎?”
師父:“絕對不可以。”
另一個小和尚問:“師父,我吸煙的時候可以念經嗎?”
師父:“當然可以了!”
結果是一樣的,都是邊吸煙邊念經。
如果你說,一個女大學生晚上去夜總會陪酒,聽起來感覺就不太好;可如果你說,一個夜總會陪酒女孩,白天堅持去大學聽課,就滿滿的是正能量了。
說話的時候,順序是不是特別特別重要啊?
3學者開公司如果你說你是一個學者,開了個公司,會被鄙視,認為你俗,真是斯文敗類。可是如果你說,你是一個商人,還是一個學者,別人會肅然起敬,尊稱你為儒商。
所以說話的時候,順序真的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