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高,他汀降脂藥也吃了,仍然降不下來究竟是為何?”
“膽固醇達標了,但是甘油三酯(TG)仍不達標,怎么辦?”
“指南推薦,中國人他汀降脂首選中等強度,但血脂卻無法達標,到底什么才是符合國內人群的調脂策略?”
……
這是多數臨床醫生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存在的疑問,不同人群,對于他汀類藥物的耐受性、敏感度也不盡相同。
逐步提升對TG的關注
既往的國內外指南、共識中,都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作為血脂控制的主要靶目標。2019年歐洲心臟病學學會年會(ESC)中,強調了對TG的重點關注以及對不同類型血脂異常的重視,對于控制動脈粥樣硬化進程,控制心血管疾病風險至關重要。
《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甘油三酯升高的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19)》認為:LDL-C下降僅能降低22%的心血管事件風險;若在此基礎上強化他汀治療,即使LDL-C≤1.8 mmol/L,合并TG的增高仍只能使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降低一半。因此,TG升高是他汀治療后心血管殘余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汀控制高血脂,需要注意什么?
他汀類藥物通過抑制肝臟的膽固醇合成,能夠有效地降低LDL-C和總膽固醇水平,同時對于降低TG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不但能夠有效地控制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一二級預防的重要藥物。他汀類藥物在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也不容忽視,不僅與個體遺傳基因有關,還與藥物的劑量密切相關。
臨床研究和薈萃分析結果顯示,大劑量他汀導致肌酸激酶嚴重升高的風險較小劑量他汀明顯增加,引起2%~3%的患者轉氨酶升高超過3倍參考值上限。CHILLAS研究比較強化他汀與中等強度他汀的獲益,結果表明,他汀劑量加倍,膽固醇僅下降6%,稱之為他汀的“6%效應”。
綜上,由于國內LDL-C的基線水平較西方人普遍偏低,服用中等強度甚至低強度的他汀即可獲益。因此,為更好地保障用藥安全,指南中提示建議服用中等劑量他汀。
中西醫聯合用藥,可提升降脂效果
服用中等劑量的他汀類藥物,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其降脂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有些患者能夠輕松地將血脂控制達標,而有些患者卻無法達到理想范圍內。中成藥因降脂療效明顯、不良反應少等優勢,在臨床上常常聯合他汀類藥物使用以增強療效。
近期,由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牽頭開展的 “口服中成藥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血脂異常的網狀Meta分析” 發表在《中草藥》雙核心期刊,文章研究了中成藥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血脂異常的療效分析。
檢索國內外7大數據庫,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0年7月,并采用Cochrane協作網研發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進行文獻質量評價,最后采用Stata16和GeMTC14.3進行網狀Meta分析。最終納入42項研究,涉及了荷丹片、血脂康膠囊、浦參膠囊、丹田降脂丸、脂必妥膠囊、脂必泰膠囊、松齡血脈康膠囊7種口服中成藥,3718例樣本量。結果顯示:口服中成藥聯合他汀類藥物調脂療效優于單用他汀類藥物,在降低TC方面,脂必妥膠囊聯合他汀療效最佳;在降低TG、LDL-C和升高HDL-C方面,荷丹聯合他汀療效最佳,且口服中成藥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血脂異常安全性較好。
由廣州中醫藥大學聯合廣東省藥學會牽頭開展的《基于網絡藥理學分析荷丹片與他汀類藥物的協同降脂作用》中,證實了荷丹聯合他汀藥物的降脂作用。研究利用網絡藥理學的方法,篩選荷丹片組方的活性成分與血脂異常疾病相關的作用靶點,通過生物過程與通路富集預測其作用機制,從而獲得荷丹片與他汀類藥物協同作用的依據。
通過網絡藥理學分析,他汀類藥物主要的作用途徑是降低膽固醇的生物合成,而
通過網絡藥理學分析,他汀類藥物主要的作用途徑是降低膽固醇的生物合成,而荷丹片則能夠有效地參與脂肪酸生物過程、糖代謝過程和脂質代謝過程,對他汀類藥物的作用起到全面的補充。能夠通過聯用,在不影響療效的基礎上減少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為荷丹與他汀類藥物的合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文章轉自“全科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