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企業如何設計和運營社群
社群是強關系、自組織、準宗教、亞文化的族群。
社群與粉絲團和社區是不同的存在:
● 粉絲團,是弱關系組織,依賴對偶像的崇拜。
● 社區,同樣是弱關系,且社區依賴版主。百度“血友病吧事件”風波引發輿情洶涌,就是因為百度公司單方面撤除原吧主職務,空降官方吧主并撤換了吧務組成員;
● 社群,是成員在一定的規則引導下實現的自組織群體。個體的行為極具偶然性,不可預知,但是群體會呈現出趨同性和規律性,成員之間基于某種聯系形成強關系,篤信某種相同的文化或是價值觀,從而凝聚在一起,形成社群。
如何設計和運營社群?
要做好社群,就需要將社群當成產品來經營,需要全盤考慮。不僅要發揮好靈魂人物的作用,也要系統的考慮其他運營要素,如同牧場一樣,有了羊群只是一小步,需要系統的設計和運營。
1 牧羊模型
(1)牧羊模型社群設計
把社群的構建和運營想象成一個牧羊場,牧羊場里需要有:
● 牧羊人 : 魅力聯結者,核心人物、精神領袖,把大家聯系在一起。
● 羊圈 : 信仰組織體系,把大家圈在一起,防止人員流失。
● 羊群 : 用戶/潛在用戶,即所飼養的羊群是什么,是山羊還是綿羊。
● 牧場 : 社交空間,把羊群安置在哪。
● 牧羊犬 : 社交客服/鐵粉,協助牧羊人運營,即發現和培養骨干。
● 牧草 : 通過內容和社交,建立強關系。
(2)社群運營流程
按照牧羊模型,社群的運營流程如下:
其中,“社群養成“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用戶洞察
通過用戶洞察,了解社群目標人群,包括需求、用戶畫像。
第二,亞文化設計
在用戶洞察的基礎上,進行亞文化設計,包括身份體系、生活態度、儀式、鄙視鏈等。
文化的作用在于讓社群成員如何理解:
● 這個世界以及個人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
● 什么是有意義的,什么是道德的;
● 什么是值得為之奮斗的;
● 什么是應該鄙視的。
亞文化的構建,有用戶參與其中,用戶會格外認同和親近,即“參與感”:
● 一方面,企業通過設計社群成員共鳴的亞文化,走到用戶中去,和用戶交朋友;
● 另一方面,用戶對亞文化的影響會反芻產品,這種自發的打磨使產品越來越能精準的滿足這部分用戶的需求,在這類群體中打造好口碑,讓產品本身作為廣告實現傳播。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米粉節“爆米花”,是小米粉絲文化儀式之一,讓米粉有歸屬感、參與感,同時粉絲活動也是一種UGC內容。
第三,構建社群的組織體系和平臺
哥德爾定理指出,“任何一個體系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社群也是如此,用戶自組織很容易失敗,演變成烏合之眾,這就要求構建社群的組織體系和平臺時,要設計和引導。
● 社群的組織體系和架構
設計社群的組織體系和架構,可以借鑒經典的組織模式,如:
簡單的社群,可以借用部落模式,即酋長(群主) 長老制(骨干)。
學習型社群,可以參照學校模式,將成員組織成年級、班,設立班長、小組長,班組之間設置競賽等,即設計社群的組織結構、角色以及互動規則。
● 社群平臺設計
要考慮用QQ群/QQ部落,還是微信群,還是用QQ空間,需不需要有單獨的APP,與微信公眾號如何配合,等等。
第四,發現/培養骨干
● 社群需要靈魂人物示范引導,企業創始人是最好的靈魂人物,要當仁不讓的出面站臺。如小米的雷軍四處站臺,一度被嘲笑為“雷布斯”。如今,僅僅有好產品還不夠,還必須讓用戶知道產品是誰做的,有了對人的了解和信任,才有對企業和產品的信任感。
● 除了創始人之外,在社群里,骨干或是核心人物也很重要。
第五,供應內容、建立強關系和自組織
● 日常運營要遵循自組織原理
復雜系統中的自組織運動規律,可以通過“耗散結構理論”揭示:
燒開水時,最開始接觸火爐的壺底會冒小氣泡,快沸騰時,水流出現翻滾,熱水有秩序的翻滾上去,把上面的冷水帶下來,水流循環形成自組織,這就是“耗散結構”。
如果沒有爐火加熱,水壺里只會是一灘“死水”。
社群的自組織遵循同樣原理,要實現長久穩定的運營,不要期望完全由社群成員自己自發運營。
當設置社群組織和角色,以及互動規則后,社群必須是一個開放系統,要有輸入輸出,實現人/內容/利益的流動:
1、社群人員,有進有出,流動是正常的,即俗話說的“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2、內容,群主要組織內容的輸入內容,如講座、產品資訊;也要向社群成員下達任務,產生UGC內容,并編輯UGC內容,循環用于社群內容輸入。
3、利益,成員進入后會得到什么利益,社群會輸出什么利益,也需要統籌運營。
當這些自主的流動形成之后,社群才能夠像沸水一樣運營起來,而不是變成一潭死水。
● 建立強關系
設計好組織結構和自組織模式后,接下來運營團隊要花時間,來引導社群建立起強關系,讓用戶形成小圈子,自發的組織成一個個小組。(之前說的學校模式的班組,是一種強制性的小組)
要設置階層結構。階層并不意味著不平等,階層是一種上進動力,讓社群成員有梯子可爬,這個社群才會有內動力。
要有門檻和分層機制。會使成員更有身份認同感,增強社群的凝聚力。
當強關系建立起來之后,社群基本就能夠實現自我運轉了,企業只需管理輸入輸出。這個時候才能夠跟別人實現聯盟,像滴滴打車一樣,實現流量變現。
品牌企業的社群化
1、品牌企業社群化的優勢與障礙
(1)優勢
首先,最大優勢是用戶資源。品牌企業已經默默耕耘了很多年,積累了龐大的用戶量,甚至有非常發達的用戶管理體系。
其次,有完善的企業管理體系、品牌影響力和企業文化體系。
最后,聚集了大批的人才。
(2)障礙
以上優勢同時也是品牌企業社群化的障礙:
首先,大企業的科層制,流程繁瑣冗雜,與社群的自組織天然互相排斥。
第二,品牌往往是宣導式的自說自話,企業文化過于追求“高大上”,“虛頭八腦”,YY自嗨。
第三,品牌企業出來刷臉的多是企業老大,比較忌諱部門級老大露臉,這是潛規則。但是,組建產品社群,最合適的社群靈魂人物是產品事業部總經理。此外,需要全員接觸用戶,像小米提倡的人人皆客服,而且需要培養員工的社交個人魅力。
2、不同類型的品牌企業如何設置目標
(1)互聯網企業
互聯網企業有自己的用戶管理體系,甚至大數據等都非常發達。
互聯網企業所缺少的,是沒有一些人出來跟用戶交朋友,像小米那樣,跟用戶和粉絲打成一片,本質上還是弱關系,是用戶對企業的關系。
互聯網企業已經有了完善的用戶社區系統,需要做的,是去激活,或者說引爆這些用戶。
(2)快消品企業
快銷品有品牌影響力,但是沒有用戶,只有消費者。
第一步,是連接消費者,把他們變成用戶,將對你的品牌和產品有認同感的人聚集起來,從而輸出自己的價值。通過社群實現品牌和用戶的連接,這是巨大的紅利。
(3)會員制企業
傳統工業時代,會員制是企業的最高端的商業模式之一。傳統會員制的問題是,它是基于交易的弱關系,根據你的消費給你相應的回報,會員之間沒有社交,沒有建立起強關系。
會員制企業升級,關鍵在于建立強關系。
(4)企業社群化
品牌企業內部也要社群化,之前企業內部過于發達的組織性反而會成為運營用戶社群的障礙,這個時候需要扁平化、創客化。
最后,品牌企業做社群,第一步最好說服大老板親自來做教主,然后做一個小社群(種子社群或社群MVP),讓用戶參與體驗,也讓企業高管和員工觀摩體驗,再發動員工的積極性,復制裂變社群。
如何玩轉社群營銷
做網絡營銷的人都會發現,從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社群,一波一波在跑,停不下來。2016年,對于社群而言,是風口?還是變局?
我們不妨以終為始,細究一下社群的價值所在,看社群為何如此火爆?
互聯網的發展進入到社交網絡時代,互聯網上誕生了大量的“人”,社交需求增加,平臺愈加參差多元,信息和流量的不斷下放,每個人的話語權越來越大。
同時,人總是渴望歸屬感,一直在尋找基于某種連接的同類。
于是,一些自媒體,通過社群,將線下的關系和社交帶到線上的產品和營銷中,他們精準的定位了自己的受眾,使他們聚合起來,讓自己的產品在社群中實現病毒式傳播,無限降低連接與傳播的成本,社群的價值更加凸顯,社群也愈加火爆。
不同類型社群的組成
一個社群從無到有,一定是基于某種聯系,按照聯系的不同,社群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內容型:通過內容聚集人群
如邏輯思維,每天提供優秀的內容,即便在早期沒有太多互動,依然形成了社群穩定的強關系。
2、行動型:通過活動聚集人群
活動可以是線下的,例如跑步群,爬山群;也可以是線上的,比如游戲群,在線課程群等。這類社群不需要太多內容輸出,成員為了一個共同的興趣愛好,或是想要共同做一件事情聚到一起,形成社群。這類社群的特點是平時和有活動時的活躍度會有比較大的差別。
3、身份型:通過身份定位聚集人群
老鄉群、校友群、粉絲群等等,這類群無需內容和活動作為必要條件,成員們有同樣的身份,所以有不一樣的情感連接。一個人可以有N重身份,同時身份還可能增多或失效。
社群的定位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可能一個社群同時包括了其中的幾種,但是基于的關系總體是以上三類。
從無到有,社群的搭建
1、精準定位成員
一個社群能否發展起第一批成員至關重要,而社群早期的成員需要由核心人物出面吸引或是拉動。找準你想構建社群的方向,然后找到這類人中極致且有趣的人,定位越精準,成員之間越能形成凝聚力,從而為社群發展壯大打下基礎。同時,核心人物一定要作為社群的精神領袖多出心力去運營,保障社群早期的活躍性。
以我運營的STC為例,精準定位市場/品牌總監,其人群畫像為:
男性占比高于女性,約占65%;
年齡主要分布在26-35歲,26-30占37%,31-35占39%;
在觸媒習慣上,微信100%、微博90%、今日頭條使用率占20%,其次為美拍、淘寶網等平臺。
(資料來源:STC用戶畫像調研)
2、設計結構
(1)入群門檻
設置入群門檻,不但能保障社群的質量,還會使成員感受到能加入該社群來之不易,從而形成身份認同感,更加珍惜社群。
(2)會員層級
一個社群,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要將社群的組員再來進行劃分,設計會員層級。
這時候就會產生所謂的會員,或者非會員,這種身份感的認同會使一部分成員對社群更加有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讓他們與另外更大一部分的旁觀的、好奇的、投機者或隨機性成員區分開來,最后形成社群真正的力量。
同時,需要一定的管理和獎懲機制,對灌水發廣告等行為及時處理。
(3)組織關系
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當下很多成功的社群,背后都有一個核心的組織者,如羅輯思維背后的羅振宇。這些社群會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以某個人為中心的關系機制,到底能不能長久的運營和維持。
這方面做的較好的是秋葉PPT,它除了秋葉老師的單方面分享,還不斷鼓勵成員輸出內容,從而擺脫了單方面的粉絲模式,社群得到了良性發展。
3、輸入輸出
對于內容型社群來說,就是產生和分享內容,活動型社群就是設計和參與活動,這是成員們加入社區的核心目的,也是衡量一個社群質量高低的關鍵指標。成員可以輸入內容得到學習,娛樂等目的,或是輸出內容尋求認同感。
社群特殊的地方在于,通過前期定位和結構的篩選,剩下的都是最核心、相似點最高的群體,他們可以實現輸入和輸出轉化,活動的參與率和質量也有保障。
社群中,普通成員也能有輸出,這也是社群與偶像模式的粉絲團的區別。
(4)商業化
一個好的社群,如果沒有商業模式最后很難堅持下去。現在經過幾年互聯網的發展,大家對商業化的接受程度已經有了一定的提高。
社群在有一定規模之后,組織者需要思考如何給你的會員帶來更好的體驗,如身份感、認同感、更優質的內容和活動等。社群本身有議價空間的是那一部分,怎么能夠撬動更多資源加入到活動中,這都需要商業化的支持。
有了資本得到支持,才能有更好的運作空間,提供更優質的內容和服務,加深社群內成員的凝聚力和參與度,從而反哺品牌。
2016社群營銷的趨勢
1、社群走向專業化運營
2015年,是社群的元年,比較草根的人在做社群,如微商、自媒體等。
2016年,是社群走向專業化運營的年份。越來越多的品牌企業加入到社群的行列中,出現更多的運營思路、更多有所側重的方法等。
2、企業內部社群化
2015年,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內部社群化,如海爾、韓都衣舍就是細胞化管理,內部社群化,或小組制運作模式,實現扁、平、快。
2016年,外界已經實現社群化,當把用戶圈進來時,如果內部還采用冗雜繁瑣的部門制,就會困難重重,所以,企業內部也要強調快速、極致和專注。
3、社群的信任營銷
社群營銷的核心是信任,這個機制也許會顛覆營銷。
以前營銷,是一批專業人士,利用信息不對稱去忽悠小白。但是,社群營銷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是相互了解之后,再交付產品,不是利用信息不對稱,而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委托,比如金融,我把錢給你,你幫我把錢增值。
這就是信任營銷,也是社群在營銷上最大的力量所在。
技術如何影響社群營銷
1、技術可以提供很好的互動性
如可以把紅包跟游戲結合起來,產生各種新奇有趣的玩法。而且發出來之后,誰玩過、誰點擊過、誰分享過,都是可以被記錄和分析,這樣在群里就可以做簡單管理。
2、技術可以找到關鍵的傳播節點
通過技術找到關鍵的傳播節點,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投入資源去傳播。對于B端的產品而言,知道意見領袖是誰后,可以做更好的渠道投放。
另外,經常會辦各種會議的B端品牌或者企業,可以通過技術讓線上線下的產品相結合,去產生互動,收集信息,最后形成關系,并進行維護。
3、數據的跟蹤和傳播
來源:SocialTalent(ID:SocialT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