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DS的發病機理
PNDS是一種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聲門或氣管,導致以咳嗽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
目前多數觀點認為,鼻腔、鼻竇發生的炎性病變可刺激分布于鼻、鼻竇、咽喉等處的咳嗽感受器,使其產生類似于下呼吸道的炎癥反應;同時感覺神經末梢所含神經肽和神經遞質可刺激氣道感覺神經,從而提高咳嗽反射的敏感性;另外,PNDS時由鼻或鼻竇的過多分泌物向后滴入咽喉部,對咽喉部咳嗽傳入神經產生物理性刺激而促發咳嗽。多種疾病均可導致PNDS,如普通感冒、變應性鼻炎、非變應性鼻炎、血管舒縮性鼻炎、感染性鼻炎等。
PNDS的診斷
PNDS是慢性咳嗽最常見的病因之一,因此,凡慢性咳嗽的患者都應考慮PNDS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PNDS涉及多種基礎疾病,其診斷主要根據病史、相關檢查和對特異性治療反應的綜合判斷,因而,我們在確定PNDS診斷以前還應排除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常見原因。
我國《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推薦的PNDS診斷標準如下:(1)發作性或持續性咳嗽,以白天咳嗽為主,入睡后較少咳嗽;(2)鼻后滴流和(或)咽后壁黏液附著感;(3)有鼻炎、鼻竇炎﹑鼻息肉或慢性咽喉炎等病史;(4)檢查發現咽后壁有黏液附著、鵝卵石樣觀;(5)經針對性治療后咳嗽緩解。
對PNDS不同的基礎疾病可以采取相應的檢查。需要注意的是,PNDS的診斷缺乏特異性,并且當患者不符合這些診斷標準時也不能完全排除PNDS診斷,因為相當一部分慢性咳嗽患者屬于“隱匿”的PNDS,只有根據PNDS特異性治療的效果才能確診。
PNDS的治療
對疑為PNDS的患者應該基于其可能的基礎疾病采取特異性治療。
1:由普通感冒、非變應性鼻炎、血管舒縮性鼻炎、全年性鼻炎等引起的PNDS,首選第1代抗組胺劑(如馬來酸氯苯那敏)和減充血劑(鹽酸偽麻黃堿)。多數患者在初始治療后數天至2周內產生療效。
2:變應性鼻炎引起的PNDS采用各種抗組胺藥均有效果首選無鎮靜作用的第2代抗組胺藥,常用藥物為氯雷他定或阿斯米唑等。鼻腔吸入糖皮質激素是變應性鼻炎的首選藥物,吸入劑量通常為丙酸倍氯米松50μg/次/鼻孔或等同劑量的其他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每天1~2次。色甘酸鈉吸入對變應性鼻炎亦具有良好的預防作用,應用劑量為20mg/次,每天3~4次。改善環境、避免變應原刺激是控制變應性鼻炎的有效措施。變應原免疫治療可能有效,但起效時間較長。
3: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的主要治療為應用抗菌藥物,效果欠佳或分泌物多時可采用鼻腔吸入糖皮質激素及減充血劑減輕炎癥。
在PNDS治療中應注意,并非所有的抗組胺藥有相同療效。目前研究認為,第1代抗組胺藥和減充血劑是對大部分PNDS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案,由非過敏性原因引起的PNDS并非由組胺介導,選用第2代抗組胺藥治療很可能無效。
結論
PNDS在臨床上容易漏診和誤診,主要原因為醫師缺乏對PNDS的認識,只注意扁桃體、咽和肺的表現,看到胸片紋理粗深即診斷間質性肺炎,而忽略了患者的病史和其他體征。實際上,PNDS是最常見的慢性咳嗽病因,慢性咳嗽患者未能確定病因前都可給予PNDS的特異性經驗治療,并且根據療效確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