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原創】血尿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血尿的診斷
血尿在泌尿系統疾病中常見,常無其他癥狀。而在體檢或偶然中發現血尿。國外統計,通過每年的健康檢查,血尿的檢出率約為2.5%一13%。結合基層醫院的實際情況為這些病人選擇合適的檢查,不誤診,漏診,至關重要。判斷是否為真實性血尿應放在首位。
1.        真性血尿的確立
某些食物(如甜菜,辣椒,番茄和含人造色素的食品等)、藥物及代謝物(如利福平、大侖丁、酚噻嗪等)、血管內溶血、肌細胞損傷等,尿液均可呈紅色(醬油樣),易誤為血尿。鑒別點為尿沉渣鏡檢如無紅細胞則為假性血尿。婦女月經期、痔瘡引起的污染性血尿及血液滴入正常尿造成的偽裝性血尿,可在留取標本時加以注意。劇烈運動后的血尿系一過性。病人多次尿檢查排除上述因素,尿紅細胞≥3個/高倍視野和〔或〕≥8000個/ml,即可診斷真性血尿。真性血尿分類如下:按含血量分為肉眼血尿、鏡下血尿;按排尿過程分為初始血尿、終末血尿、全程血尿;按持續時間分為暫時性血尿、反復發作性血尿、持續性血尿;按臨床意義分為生理性血尿、病理性血尿。
1.1  血尿的發病機制
1.1.1  直接因素  感染、腫瘤、結石、外傷等直接損傷泌尿器官
1.1.2  免疫損傷  免疫復合物型、抗基底膜抗體型、補體沉積型等機制造成免疫損傷。
1.1.3  心臟因素  左心衰竭——心博出量下降——腎血流量下降和〔或)右心衰竭——回心血流量下降——腎臟瘀血,二者共同造成腎臟缺血、缺氧——腎基底膜(GBM)損傷——通透性增加——形成血尿。
1.1.4  血容量不足  由于重度脫水、大出血——血容量下降——腎臟血流量急劇下降——腎小動脈痙攣——腎皮質缺血——腎小管壞死——血尿。
1.1.5  血管因素  腎小動脈硬化造成動脈管腔狹窄以致腎單位缺血,腎小球GBM通透性改變;系統性紅斑狠瘡(SLE)炎栓,腎小動脈栓塞,血管壁破壞;血栓形成后脫落,腎組織梗死等諸因素造成血尿o
1.1.6  凝血機制障礙  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肝病變凝血因子合成減少,凝血功能障礙以致皮膚粘膜出血;抗凝藥物應用等因素導致血尿。
1.1.7  先天性疾病  常見的為多囊腎,由于囊腫對腎組織的直按壓迫致腎實質壞死、囊膿內感染、囊腫對血管的牽拉作用致血尿形成。另外遺傳性腎炎、薄基底膜腎病存在腎小球GBM的斷裂、分層、變薄,GBM機械屏障破壞,血尿形成。
1.2  血尿常見原因
1.2.1血液病、結締組織病、感染性疾病、變態反應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內分泌代謝病等全身性疾病常影響泌尿系器官產生血尿。
1.2.2  泌尿系鄰近器官如闌尾、前列腺、盆腔、子宮、輸卵管、結腸的炎癥改變,腫瘤的壓迫及直接侵蝕泌尿系統形成血尿。
1.2.3  泌尿系本身病變如各型腎炎、胡桃夾現象、畸形、感染、藥物、結石、腫瘤、梗死、重金屬、創傷等產生血尿。
真性血尿確定后,要區分是腎小球性或非腎小球性血尿。
2.        腎小球性或非腎小球性血尿的鑒別
血尿分為腎小球性和非腎小球性血尿,區分二者是病因診斷的關鍵,臨床可以選擇下述方法來區分腎小球性和非腎小球性血尿。
(1)  尿紅細胞形態檢查的方法及其在血尿定位診斷上的意義
(1.1 ) 尿紅細胞形態學  正常形態的尿紅細胞具有未梢血涂片所見的紅細胞同樣的形態,雙面中央凹陷、圓盤狀,呈淡黃色。尿紅細胞呈現環形(炸面包圈樣)、棘形、鋸齒(皺縮)形、靶形、影形、口形、裂形、小型、球狀等異常形態稱為尿畸形紅細胞。
(1.2)  尿畸形紅細胞產生的機制  目前認為尿畸形紅細胞的產生主要是由于:①尿紅細胞通過病變的腎小球濾過膜時受到物理性損傷.②尿紅細胞在流經腎小管時受到尿pH、滲透壓及尿酶、尿素等化學因素的影響。-
(1.3)  腎小球性血尿和非腎小球性血尿的診斷標準  尿中多樣畸形紅細胞占紅細胞總數的80%以上、可診斷為腎小球性血尿;尿紅細胞表面光滑、大小和形態均一,且畸形紅細胞20%以下提示非腎小球性血尿;若尿中畸形紅細胞占紅細胞總數20%以上,但小于80%則為混合性血尿。
(1.4 ) 尿紅細胞形態檢查的方法
(1.4.1)  相差顯微鏡  是尿紅細胞檢查的經典方法。取清潔晨尿10mL,1500r/min離心5分鐘、棄上清混勻后取沉渣1滴置于載玻片上,加蓋玻片后相差顯微鏡觀察100個紅細胞形態,研究結果表明:腎小球性血尿時尿中多樣畸形紅細胞占紅細胞總數的80%以上,且畸形紅細胞數大于8xl06/L;非腎小球性血尿時尿紅細胞絕大多數形態、大小正常;正常人尿中雖有畸形紅細胞,但其數目不超過5x106/L。為進一步提高相差顯微鏡檢查對腎小球性血尿診斷的準確性,減少檢測者主觀性所造成的誤差,Tomita等將尿紅細胞分為5種腎小球性紅細胞(G1-G5)、5種非腎小球性紅細胞(N1-N5)和未能分類的紅細胞。G類細胞的共同特點是紅細胞內血紅蛋白逸出、形成芽胞或細胞膜皺縮、細胞變小。Gl細胞為帶一個以上芽胞的炸面包圈樣紅細胞,G2細胞為帶一個以上芽胞的球形紅細胞,G3細胞為表面凸凹不平的炸面包圈樣紅細胞,G4細胞為酵母樣紅細胞、G5細胞為明顯縮小的紅細胞。N類細胞的共同特點是細胞正常或偏大、血紅蛋白豐富,無芽胞形成。N1細胞為正常大小的雙凹圓盤狀紅細胞,N2細胞為正常大小的球形紅細胞,N3細胞為扁平腫脹的紅細胞,N4細胞為深凹陷的雙凹圓盤狀紅細胞.N5細胞為多棘突的扁平或球形紅細胞。不能歸入上述10類細胞的紅細胞為未能分類的紅細胞。腎小球性血尿G類細胞出現率明顯高于非腎小球性血尿,尤其是G1細胞;而非腎小球性血尿以N1細胞最多見。以總的G類細胞大于15%為標準,對腎小球性血尿診斷的敏感性為90.4%、特異性為97.5%;以G1類細胞大于1%為標準,對腎小球性血尿診斷的敏感性為89.0%、特異性為95.0%。我們用同樣的研究方法結果是:以總的G類細胞大于20%為標準,對腎小球性血尿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可達95.9%;以G1類細胞大于1%為標準.對腎小球性血尿的診斷敏感性為75.7%、待異性為96.5%;如G1類細胞大于5%,特異性可達100%;以總的N類細胞大于60%為標推、對非腎小球性血尿診斷的敏感性為98.3%、特異性為90.6%.并且,G1細胞和總的G類細胞不受膀胱尿滲透壓的影響,G1細胞形態相對固定、便于檢查者識別和掌握,是診斷腎小球性血尿的良好指標.作為類似的研究,Kohler等認為尿中棘形紅細胞具有特殊意義,在腎單位環境中,尿中棘形紅細胞僅于發生溶血時才出現。而健康人或非腎小球性疾病中幾乎不出現。并且棘形紅細胞形態特殊、易于觀測。以棘形紅細胞大于5%作為標準。腎小球腎炎診斷的特異性可達98%、但敏感性僅為52%, 因此尿中無棘形紅細胞并不能排除腎小球疾病。
(1.4.2 ) 普通光鏡  由于基層醫院常常不具備相差顯微鏡。并且使用相差顯微鏡需要一定的技術,為了普及應用,我們曾應用普通光鏡、將尿紅繃胞活體染色后,分辨尿畸形紅細胞。但由于尿紅細胞染液配制復雜,我們近來又對該法實施了改良:取清潔晨尿10ml,充分攪勻后1500r/min離心5min,棄去上清液9.5mL。取沉渣o.5mL,直接滴人血球計數池中,靜置1min,調節光學顯微鏡聚光鏡強度,在暗視野中觀察尿畸形紅細胞形態。可獲得與相差顯微鏡相似的清晰效果。該法對腎小球性血尿的診斷率.以尿畸形紅細胞大于80%為標準,敏感性為69%.特異性為100%;而以尿畸形紅細胞大于70%為標準,敏感性為92%、特異性為100%。該方法所需設備簡單。操作方便.易于基層醫院推廣、但需要檢測者有較為豐富的尿形態學知識,并受檢測者主觀性的影響。觀察過程中要注意與尿脂肪球。酵母樣真菌及草酸鹽結晶相鑒別。
(1.5) 尿紅細胞形態檢查時應注意的問題
(1.5.1 ) 尿中畸形紅細胞增多、但形態單一不能診斷腎小球性血尿  單純尿PH、滲透壓的變化也可引起尿紅細胞畸形。但此時尿畸形紅細胞為單一形態。尿紅細胞在酸性尿液中腫脹呈現球狀、口形;在堿性尿液中血紅蛋白溶解丟失呈現鋸齒性、影形;尿紅細胞在高滲環境下細胞漿粘滯性增加、順應性下降、呈皺縮形;在低滲環境中細胞表面積與體積比上升,濾過阻力下降。稀釋的血紅蛋白漏出細胞外而呈現環形、戒形。  因此,尿中畸形紅細胞增多、但形態單一不能診斷腎小球性血尿;腎小球性血尿的特征是尿中出現多種形態的畸形紅細胞,且畸形紅細胞數目明顯增多。
(1.5.2 ) 尿畸形紅細胞并非腎小球性疾病所特有  尿畸形紅細胞不只出現于腎小球性疾病,健康人尿中的紅細胞均為畸形紅細胞,但其數量小于5xl06/L。因此.腎小球性血尿診斷的前提條件是尿紅細胞數量大于8x106/L。此外,尿路感染患者尿紅細胞體積分布曲線也可呈現腎小球性分布。
(1.5.3)  腎小球性疾病也可是非畸形紅細胞性血尿  在嚴重的腎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腎小管內滲透壓梯度的喪失和腎小球基底膜的嚴重破壞,尿紅細胞可為正常形態。
(1.5.4)  尿中紅細胞數量要充足  尿中紅細胞每高倍(400倍)視野少于30—40個,將影響尿紅細胞形態檢測對血尿定位診斷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尿紅細胞形態檢測在血尿的定位診斷上具有重要臨床意義。但任何一種撿測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非100%。在我們的資料中,如為畸形紅細胞尿、且G 1細胞大于5%,即使在多次尿檢中有一次如此,則其腎活檢絕大多數為腎小球腎炎;但非畸形紅細胞血尿并不能排除腎小球腎炎,需做多次檢查。畸形紅細胞尿對診斷腎小球性血尿雖有重要意義,然而,血尿的定位診斷不能完全依賴尿紅細胞形態檢測,應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尿蛋白情況和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折、判斷。
(2)  尿紅細胞體積分布曲線(EVDC)和尿紅細胞平均體積(MCV)  尿紅細胞形態學檢查受檢查者經驗及尿中化學成分的影響,對診斷腎小球性血尿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有較大差異。應用血細胞自動分析儀檢測血尿病人尿EDVC和尿紅細胞MCV可避免上述因素帶來的影響。如尿EDVC的峰值小于外周紅細胞平均體積,稱為腎小球性分布,峰值位于正常范圍或更大者,稱非腎小球性分布,雙峰型者稱混合性分布。腎小球性血尿者尿紅細胞MCV為583+16.3fl,非腎小球性分布者為112.5+14.4f1,混合性為108.1 +l6.3fl。肉眼血尿者用本法診斷正確率大于相差顯微鏡檢查,而輕微鏡下血原則反之。兩種檢查應相互配合,相輔相承。
(3)流式尿沉渣自動分析儀檢測  用血液分析儀測量尿紅細胞體積來鑒別血尿來源,容易將比紅細胞體積相等或小的成分(如細菌和結晶)誤認為紅細胞;1995年Hyodo使用流式尿沉渣自動分析儀來鑒別血尿部位,此法簡單,快速,不受主觀出素影響。將80%紅細胞前向散射強度(FSC)≤84ch稱為均—性紅細胞,即非腎小球性血尿,80%紅細胞FSC≤126ch稱為變異紅細胞.即腎小球性血尿,FSC介于兩者之間稱為混合性紅細胞。Hyodo報道以此為依據診斷腎小球性血尿敏感性l00%,特異性92.5%。國內馬駿龍等報道敏感性100%,特異性僅78.5%;張穎等認為,流式尿沉渣自動分析儀還可檢測病理管型,若結合病理管型的檢出,本法與腎活檢比較,它對腎小球性血尿總隊診斷符合率為96%。
(4)尿蛋白的測定  血尿伴較明顯的蛋白尿常是腎小球性血尿,肉眼血尿者,尿蛋白>1g或定性>++,提示腎小球疾病。重度血尿時,低滲尿會使尿紅細胞溶解,血紅蛋白逸出,增加尿內蛋白量,此時可行尿蛋白電泳加以排除,因血紅蛋白是β球蛋白.
(5)  尿紅細胞顯微電泳  其原理為紅細胞通過GBM和腎小管后,紅細胞表面負電荷減少.其電泳時間變短。腎小球性血尿時尿紅細胞電泳時間為〔20.54+1.72)s.非腎小球性血尿其紅細胞電泳時間為〔27.27t1. 66〕s.其特異性高,但操作費時.
(6) 紅細胞直徑直接測定法  尿標本離心10m,取沉渣顯微鏡下計數,并直接測50—100個紅細胞直徑.計算平均直徑,腎小球性血尿其平均直徑<7.0um.
(7)紅細胞Tamm—Horsfall蛋白(THP)免疫化學染色  其原理為紅細胞途經腎小管可能被THP覆蓋,免疫標記技術可識別,著色紅細胞>70%為腎小球性血尿,著色紅細胞<30%為非腎小球性血尿。

3        腎小球性血尿的進一步檢查
確立血尿為腎小球性后,應作腎活檢明確病理類型,并作相應免疫學等方面的檢查,如抗核抗體,抗雙鏈脫氧核糖核酸抗體,抗中性脫氧核糖核酸,抗脫氧核糖核酸酶,抗基底抗體,抗“O”,補體系統,免疫球蛋白水平,冷球蛋白等檢查;并作血培養,聽力圖,尿嗜酸細胞檢查。進—步確定是原發性腎小球疾病還是繼發性腎小球疾病。在一組特發性腎性血尿伴正常血壓和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中,IgA腎病占34%,薄基底膜性腎病占23%,說明表現為無癥狀性血尿的原發性腎臟病中,IgA腎病和薄基底膜腎病較為常見。
4        非腎小球性血尿的下一步檢查   
如果排除腎實質性血尿(無畸形紅細胞、無明顯蛋白尿和紅細胞管型等),可繼續進行下列檢查。
4.1  腹部平片  是診斷非腎小球性血尿不可缺少的檢查,90%的腎結石不透X線,對診斷有較大幫助。還可了解腎形態,大小和位置。
4. 2  IVP        任何血尿病人不能確診為腎實質性血尿時均應考慮本檢查。若同時作CT則更佳,IVP能較好反映尿路解剖學結構,如腎盞的形態,腎盂,輸尿管和膀胱情況等。
4.3  腎臟B超  對機體無損害,對腎功能不全或各種原因不能作IVP者較為適用。超聲對腎腫塊的診斷很有用,對集合系統移行細胞癌,膀胱癌和輸尿管癌的診斷也有一定幫助。它發現腫塊的最小限度為2.5cm,可區分腎的單純性囊腫或實質性腫塊,并據此進一步考慮是否宜作試驗穿刺和腎動脈造影。對多囊腎,B超較之腎體層照片和CT,其診斷準確率更高。據報道,囊腫直徑在11m時己可發現.技術熟練者,尚可檢出X線未發現的結石。
4.4  腎CT  比IVP和超聲有更高的診斷價值,可檢出和確定腫塊范圍,鑒別腎囊腫和腎腫瘤,可發現小于2cm的腫塊,還能了解腎孟,腎盞情況,有否積水和擴張,扭搭以及梗阻的部位,還可用于診斷多囊腎.辨認腎血管,測出腎動脈瘤或主動脈瘤及腎靜脈血檢形成。
4.5  膀胱鏡  特別有功于明確下尿路出血原因及診斷單側腎和輸尿管的血尿。后者只有在出血尚未停止時檢出率才高,行膀胱鏡時,應細觀察有無異物,腫瘤,腺管異常,潰瘍等,并盡可能不損傷地收集每側輸尿管的尿液以明確血尿來源。由于膀胱鏡為損害性檢查,尿路感染和敗血癥并發率分別為2%和0.1%,所以一定要嚴格掌握適應證。腎小球性血尿不宜作此檢查;40歲以下者,膀胱癌可能極小,不必作膀胱鏡。只有病人>40歲,各項檢查不能明確診斷而有持續性血尿者,才應盡快送行此檢查。
4.6  其他  有人認為,懷疑為膀胱,尿道或腎盂腫瘤時,應作尿細胞學檢查,特別是老年血尿病人。還有人認為3次全程尿標本檢查,可使70%泌尿道腫瘤獲得診斷。兒童血尿病人要特別重視特發性高尿鈣癥,即尿鈣排泄大于4mg/(kg·24h)、尿鈣/肌酐(單位mg/mg)比值大于0.21。在—般普查中,特發性高尿鈣癥占單純性血尿的28%。
5        原因不明的血尿
經過上述檢查仍不能明確病因的血尿,可能由腎小球或腎間質微小局灶病變,微小動靜脈發育不良畸形,早期多囊腎、小的透X線的結石、遺傳性補體缺陷癥或腎的微小腫瘤引起。對這些病人,宜定期追蹤復查。
附:胡桃夾現象
胡桃夾現象首次由日本的伊滕克已于1988年報道的。是指左腎靜脈(left RenaI Vein簡稱LRV)受到擠壓而產生的臨床現象。解剖上起自腹主動脈的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間構成40—60度的夾角,LRV通過此夾角。當各種原因致此夾角變小時,通過此夾角的LRV受到壓迫,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癥狀。臨床上表現為肉眼血尿或者鏡下血尿或者蛋白尿。左側睪丸靜脈和左輸尿管周圍靜脈是LRV的兩個主要屬支,胡桃夾現象可導致其擴張和功能不全,臨床上出現精索靜脈曲張等癥狀。   
   胡桃夾現象發病年齡分布在4歲—17歲之間,以13歲—16歲為多發年齡段,以男性多見。男:女約為24:5。胡桃夾現象的診斷標準為①尿紅細胞形態為非腎性。②尿鈣/肌酐小于0.2。③膀胱鏡檢查為左側上尿路出血。④腎活檢正常或者輕微病變。⑥腹部B超或CT顯示左腎靜脈擴張。⑥左腎靜脈與下腔靜脈壓力差在0.49KPa以上。其中①②⑤為主要檢查及標準,③④⑥視具體情況而定。
    胡桃夾現象一經確診,不需治療,隨著生長發育絕大部分病例可以自行緩解,部分病例曾被臨床醫生誤診誤治,按急性腎炎或者其它腎臟疾患予以治療,給家長和患兒造成不必要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因此提高對胡桃夾現象的認識很有必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尿中畸形紅細胞的檢測與臨床
尿紅細胞形態檢查及意義
霉菌or紅細胞?
腎病泄密者之:尿紅細胞形態之“辨尿識病”
淺析尿紅細胞形態變化及臨床意義
尿相差是個什么檢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白县| 旬阳县| 通化县| 遂川县| 南阳市| 将乐县| 台山市| 沾化县| 延吉市| 大连市| 江川县| 白城市| 沅陵县| 紫云| 廉江市| 宝坻区| 汤阴县| 麻栗坡县| 崇仁县| 轮台县| 五台县| 淅川县| 江永县| 郓城县| 广东省| 伊宁市| 库车县| 凤翔县| 延庆县| 固阳县| 瑞昌市| 阿坝县| 云南省| 凤山市| 娱乐| 澜沧| 沁源县| 运城市| 庄浪县| 长阳| 石河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