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腫
一 概述
水腫是腎病的常見癥狀,輕者僅出現于眼瞼、足跗部,嚴重者出現在頭皮、四肢、全身、漿膜腔、腹水、胸水、心包積液等等。產生水腫的原因,主要由于腎小球濾過膜損害,尿蛋白丟失,引起低蛋白血癥,膠體滲透壓降低,致全身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液體進入組織間隙。祖國醫學以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內徑》稱為水,曾按征候分為風水、石水、涌水。《金匱要略》稱為“水氣”,按病因脈證而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按五臟分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腎水。朱丹溪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根據水腫出現的部位不同,中醫學上的描述非常確切,如“目巢上微腫”、“目下腫”為眼瞼部水腫;“脛腫’’、“跗腫”、“足跗腫”為下肢腫;“面跗旁然腫”、“通身腫”、“一身悉腫”為全身浮腫;并有“腰以上腫’’、“腰以下腫’’等等之描述。
臨床診斷應根據病史、體征及實驗室檢查,分清是腎性水腫、肝性水腫、心源性水腫、內分泌失調致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靜脈栓塞或淋巴管阻塞而致的水腫,或藥物引起的過敏性水腫。
水腫又稱“水氣”。水腫是指癥狀而言,水氣是指病機。風水、皮水病皆在表,以身腫為主證,兩者區別在于風水由風邪侵襲肌表,故有惡風表證。皮水為里水外溢所致,故無惡風表證。正水、石水由脾腎陽虛氣化不及所致,病皆在里,以腹滿為主證。正水身腫,上逆而喘;石水則不喘,延久則四肢腫。朱丹溪把水腫分為陽水、陰水兩大類:由外感引起的新病,病在肺系,屬表屬實,能攻能泄為陽水;內傷而致的久病,病在脾腎,屬里屬虛、宜溫宜補為陰水。
究其致病之因,由外感風邪、雨濕浸淫致水腫,病在肺衛,屬表,屬實,屬陽水;因內飲食,勞倦,房室過度致脾腎虧虛而成水腫者多為陰水。以上的分類對臨床辨證用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 病因病機
病因 :外因 (1)由外邪侵襲,肺氣不宣。(2) 居處萆濕,或涉水冒雨,水濕之氣內侵。(3)平素飲食不節,饑飽不調,或勞倦傷脾。(4)勞室不節,腎氣內傷。
病機:張景岳說:“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之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能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確切地說明肺虛、脾虛、腎虛使水津不得正常運化而成水腫。
肺主氣,水化于氣,肺氣宣通,則氣化行,水道通利,水精四布。若肺為外邪侵襲,氣不宣通,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于是風水相搏,泛濫于肌膚而成水腫。脾為中焦,喜燥惡濕,《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病源候論》也說:“水腫無不由脾虛所為,脾腎虛則水濕妄行,盈溢皮膚而周身腫滿”。沈金鰲說:“轉輸兩臟,利水生金,悉屬于脾,因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上可輸精以養肺,下可助腎以制水。”可見水腫之為病,無不由脾土虛弱,不能制水所致。腎為水臟,賴腎氣之溫化,宣行水液,而司開闔。故張景岳說:“水為至陰,其本在腎”。《醫門法律·水腫論》“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陽太盛則關門大開,水直下而為消;腎氣從陰則闔,陰太盛則關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沈金鰲說:“凡五氣所化液,悉屬于腎,因腎主五液而行。若腎氣虛弱,腎陽虧損致氣化不足,開闔不利,則水無所主,泛濫橫溢而成水腫。”
水腫的病機與三焦的氣機疏暢有密切關系。《圣濟總錄》認為:“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也,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若三焦氣塞,脈道壅閉,則水飲停積,不得宣行。”《丹溪心法》說:“凡腎水泛濫僅得以侵漬脾土,于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于皮膚,注于肌肉而發腫矣。”強調了三焦主持全身得氣化,氣化則水行。
水腫之病與氣血密不可分。張景岳說:“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氣血,但其為邪為正,總在化與不化耳。”又說:“陽旺則氣化,而水即為精;陽衰則氣不化,而精即化為水。”《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說:“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病兼水也”。《仁齋直指方》說:“浮腫有氣分血分之分。”《醫學入門》說:“水腫有'風氣血因’。”《金匱要略》“水不利則為水”。喻嘉言說:“瘀血化水,赤縷外觀,其水不去,勢必變瘀之血,亦化為水。”
三 辨證論治:
治療水腫當辨陰陽、虛實,定其治標治本之緩急,不可見水即利。《內經》治療水腫提出“開鬼門、潔凈腑”、“去宛陳莝”。開鬼門,即開腠理以發汗,潔凈腑,即通瀉清利以通膀胱,去宛陳莝,即排除陳腐瘀積以疏通水道。《金匱要略》認為“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因為水氣在上,常于表相聯,故用發汗的方法,宣通水液,亦即開鬼門的方法。“腰以下腫,當利小便”,因為水氣在下與里氣相通,膀胱氣化不及,小便不利,故當利小便,亦即潔凈腑的方法。《內徑》治療水腫有法無方;仲景治用越婢湯、五苓散以發汗為主;丹溪以健脾、滋腎、清肺為治;景岳主張治腫先治水,治水先治氣,重在下焦之氣化宣行,并指出:“溫化即所以氣化,氣化而愈者,愈出自然;消伐即所以逐邪,逐邪而暫愈者,愈出勉強”,推崇用金匱腎氣丸加減。張景岳說:“水氣本為同類,故治水者當兼理氣,蓋氣化水自化也;治氣者亦當兼水,以水行氣也行。”徐老認為治療水腫,不論補虛或瀉實,其目的是“宣布五陽”,氣化水行。并總結出:
(1)《內經》通過開鬼門,潔凈腑的方法,疏滌五臟,去宛陳莝,以達到“五陽已布,精自生,形自盛”。此為“形歸氣,氣歸精也。也是“水行則氣也行。”
(2)后賢運用調補脾腎、溫化三焦的方法,使”五陽已布”,水道通調,水津四布、精生而氣平,即“氣化而水自化”。也是根治水腫的方法。
治療水腫的方劑組成根據臨床癥狀的變化,可以表里兼施、上下同治、虛實兼顧、寒熱并用等方法。
(一) 清肺利水法 適用于風水泛濫,面目及四肢水腫,發熱惡風,頭痛鼻塞,咽喉腫痛,小便不利,舌質尖紅,舌苔薄白、脈浮帶數、。臨床上多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發作。
[方藥] 清利方 (自擬方) 合五皮飲加減
蛇舌草30克 蟬衣9克 七葉一枝花5克 蒲公英30克
板藍根30克 陳皮9克 茯苓皮30克 桑白皮30克
大腹皮15克 赤小豆30克 鮮茅根30克
[方義] 蛇舌草、蒲公英、七葉一枝花、蟬衣、板藍根等清熱消炎解毒,控制呼吸道炎癥,茯苓皮、陳皮、大腹皮、桑白皮,即為五皮飲方中去生姜皮之辛,合赤小豆、鮮茅根之甘涼,以利水消中,其中桑白皮之清瀉肺氣,陳皮、大腹皮之破氣行滯,促使氣機疏通、氣化宣行,則水道通調,小便利而水腫消退。
[加減法] (1 ) 發熱身痛骨楚者,加羌活12克。
( 2 ) 伴血尿者,加生地榆30克、地錦草30克、馬鞭草30克。
( 3 ) 蛋白尿流失者,加生米仁30克、田字草30克、玉米須30克、火魚草30克。
(二) 宣肺行水法 適用于全身水腫,胸悶氣急,腹部脹滿,小便不利或澀痛,大便干結,舌苔薄白而干,脈弦滑帶數。臨床上多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
[方藥]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清肺飲,己椒藶黃丸加減。
麻黃9克 黃芩9克 葶藶子15-30克 連翹15克
麥冬12克 山梔12克 椒目6克 炙甘草6克
通草9克 防己12克 赤小豆30克 車前子(包煎)15克
[方義]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宣肺清熱、導水下行,黃芩、山梔、木通等苦寒瀉火、泄熱利水,配有麥冬養肺生津、滋氣化之源,防己、椒目、葶藶子、大黃能使內停水液從二便排出,是前后分消的典范。方中葶藶子瀉肺行水,與麻黃配伍,作用更佳,因肺為水之上源,水在上者,宣通水道當由上而下,從而符合”上竅開,下竅泄”的機理。
[加減法] ( 1 )有嘔惡者,加半夏12克、生姜2片。
( 2 ) 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黃(后煎)6克。
( 3 ) 胸悶不適、氣急腹脹伴有胸水、腹水者,加檳榔15克,白芥子9克,沉香粉(分吞)3克。
(三) 表里分消法 適用于水濕浸漬,遍身水腫,皮膚光澤,身重困倦,胸腹滿悶,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苔膩或黃膩而干,脈沉弦、。臨床上多見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小球腎炎。
[方藥] 疏鑿飲子
羌活12克 秦艽12克 椒目6克 生姜皮6克
木通9克 茯苓皮30克 澤瀉12克 檳榔15克
大腹皮15克 商陸12克 赤小豆30克
[方義]羌活、秦艽、生姜皮宣通表衛,開鬼門以發汗,商陸、澤瀉、椒目、木通、茯苓皮、赤小豆行水治里,利小便以潔凈腑,大腹皮、檳榔破氣滯、消除胸腹脹滿,氣行則水亦行。本方是表里分消的典范,適用于體壯邪實者。
[加減法] ( 1 ) 小便不利者,加麻黃9克,或蘇葉9-15克。
( 2 ) 胸悶氣急不能平臥者,去羌活、秦艽,加麻黃9克,葶藶子30克,或沉香粉(分吞)3克。
(四)健脾行水法 適應于四肢皆腫,按之凹陷不起,面色不華,胸悶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或身重倦怠,汗出惡風,舌苔薄膩,脈象浮弱。臨床上多見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腎病型,營養不良性水腫以及早期肝硬化腹水。
[方藥] 黃芪補中湯,五苓散合防己茯苓湯加減
黃芪15-30克 白術15克 茯苓皮30克 生姜皮6克
豬苓15克 澤瀉12克 防風己(各)15克 炙甘草6克
陳皮9克
[方義]此證為里水外溢、表衛不固、水濕潴留、陽氣不展,證屬脾虛氣化不宣,故用健脾行水的之法。方中黃芪、白術益氣健脾,陳皮理氣健脾,炙甘草益氣和中,茯苓皮、豬苓、澤瀉合防風、防己、生姜皮宣行表衛肌膚之水濕,在健脾行水中又加強了宣行表衛的作用。
[加減法] (1) 頭面腫而胸悶氣急者,加蘇葉15克、桑白皮或葶藶子15-30克。
(2) 腰以下腫,小便不暢利者,加桂枝9克;腹脹滿者,加川樸白芥子9克、帶皮檳榔20克。
(五) 燥濕健脾法 適應于神倦肢冷,面色萎黃,胸痞脘悶,納呆便溏,氣滯腹脹,下半身腫甚,舌苔膩,脈濡滑。臨床上多見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腎病型,早期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
[方藥] 胃苓湯加減
紫蘇15—30克 白術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