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名非常有意思。
以省份論,河南、河北以河分,河南大部分地區位于黃河中下游以南,河北位于黃河下游以北;山東、山西以山分,山東在太行山以東,山西在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以湖分,湖南在洞庭湖之南,湖北在洞庭湖之北……
那么,問題來了,那廣東廣西到底是以什么來劃分呢?
而且,廣東廣西的“廣”有什么深刻含義呢?
說起來,這里面是有故事的。
在古代,即秦漢以前,廣東和廣西屬同一地區,擁有共同的名稱——嶺南。
之所以稱為嶺南,是因為它地處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的五嶺之南。
嶺南原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
由于五嶺峻險的阻隔,嶺南屬“化外之地”、“瘴癘之鄉”、與中原溝通困難而開發的較晚。
春秋戰國時代,嶺南才與吳、越、楚等國開始交往。
公元前203年,秦朝瀕臨滅亡,南海郡尉趙佗趁勢而起,建立了南越國,定國都于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疆域以嶺南為主,也包括了今天中國的福建、湖南、貴州、云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在中國歷史上,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歷史上,則稱為趙朝或前趙朝。
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后兩次臣屬于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藩”。
公元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發生戰爭。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發兵滅了南越國。
為了鞏固已有的成果,安撫民心,漢武帝將南越國分成九個郡,并下詔:“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意思是要用朝廷的恩惠來治理嶺南地區,讓當地百姓安居落業。
管理南越的官員根據旨意將嶺南的治地命名為“廣信縣”,縣址就設在現在的梧州市。廣東廣西的“廣”字就此而來。
到了宋朝,廣東廣西都屬于廣南路,但為了方便管理,宋朝以廣信縣為界,廣信縣以東,為廣南東路,廣信縣以西,則為廣南西路。廣東和廣西,即由“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的簡稱而得來。
也就是說,廣東廣西兩省同宗同源同根,是真正的孿生兄弟,一起依存發展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不過,隨著航海業的發展,在明清時期,廣東有著近海之便(在清朝,廣州有過曾是唯一通商口岸的歷史),不但商業發展迅速,也接觸到了來自西方的文化。到了近代,廣東更是得開風氣之先,涌現出了諸如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等一大批志士仁人,政治、文化發展很快。而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被劃為經濟特區,經濟發展躍居全國前列,成為了舉國矚目的經濟大省。
廣西地理環境閉塞,但因其民風剽悍,廣西兵向來是中國作戰力最強悍的兵員之一,在明朝,廣西狼兵最為著名。在中國歷史上,由廣西兵擔主角、挑大梁上演的鐵血戰爭大戲不計其數,其中又以明末和抗日戰爭的兩次“桂林保衛戰”最為慘烈。解放后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廣西兵的英勇壯烈之舉更是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