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后縱韌帶骨化(OPLL)在國人中發生率相對較高,相關基礎和臨床研究均有很多報告,當OPLL發展至引起顯著脊髓或神經根損害癥狀時,手術治療的必要性也已經在脊柱外科醫生中得到普遍認可。然而,手術以何種入路進行,亦即從前方還是后方入路進行脊髓和神經根的減壓則一直存在較大爭論,尤其對那些非連續發生的節段型OPLL,面對相似病例,不同醫生可能選擇不同的手術入路或方式。主張選擇前路手術的學者認為,后縱韌帶所形成的骨性致壓物位于脊髓和神經根的前方,只有將其切除才能最直接、最有效地使受壓神經組織獲得真正減壓;主張選擇后路手術的學者則認為,經后路擴大椎管矢狀徑同樣可使神經組織獲得充分減壓,與前路手術相比,后路手術技術上相對簡單,風險較小,考慮到有些OPLL具有繼續發展的潛在趨勢,并且有些病例同時還伴有椎管狹窄或黃韌帶骨化,因此后路手術更為合理,遠期療效更為可靠。無論采用前路還是后路手術治療OPLL癥的作者均報告了優良的臨床療效,使得兩種入路手術的優劣令人難以分辨。
鑒于目前國內頸椎OPLL癥的研究和治療狀況,也根據自己在過去二十幾年里手術治療OPLL癥的臨床體會,將個人對該病癥的認識簡要歸納為以下幾點,與同道進行探討。
(1)頸椎OPLL癥手術治療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是脊髓和神經根的減壓,以及頸椎的穩定。因此在考慮具體病例手術治療的策略時不宜先主觀地或習慣性地認定前路或后路手術為優,而應當客觀地分析OPLL對神經組織壓迫的范圍、程度,是否同時存在頸椎管狹窄、黃韌帶骨化(OLF)、頸椎后凸畸形或非骨化節段的不穩定,然后再確定應用何種入路進行減壓和穩定最充分、最有效。如果前路和后路方式均同樣有效,則應選擇風險性較低和創傷較小的手術方式。
(2)對于多節段脊髓受壓而頸椎尚有一定生理性前凸的OPLL癥患者,建議采用后路頸椎椎管擴大椎板成形手術,通過擴大頸椎管的矢狀徑達到脊髓減壓的目的。該術式的優越之處在于:
①減壓范圍充分;
②技術相對簡單;
③手術安全性相對較高。
相比之下,從前路切除OPLL骨化塊的手術操作難度和風險性均相應增加,一旦前路手術中出現硬膜損傷、腦脊液漏等并發癥時,處理起來非常棘手。有人提出后路減壓容易引起神經根牽拉傷等并發癥,事實上,該并發癥發生率并不高,一旦發生,只要及時采用脫水和激素等相應藥物進行治療,大多能完全恢復。也有人質疑后路減壓的效果,認為“間接性”減壓不能很好地解除脊髓前方的壓迫。其實不然,后路擴大頸椎椎管后,脊髓前方的壓迫同樣能獲得滿意解除,這一點無論從術后神經功能評分還是從影像學所見均可得到佐證(圖1a~f)。
(3)對于骨化范圍比較局限、受累節段較少,且不伴有頸椎管狹窄或黃韌帶骨化的OPLL癥病例,尤其是失去正常頸椎生理前凸的病例,或許前路手術更具優勢。與后路手術相比,該種情形下,前路手術范圍和創傷相對較小,并且可以有效地恢復頸椎的生理曲度,有利于減少因頸椎曲度不良而引起的頸部軸性癥狀。但施行前路手術,尤其切除骨化塊的手術,需要足夠的臨床經驗和較高的手術操作技術,在經驗不足或對手術技術無把握時仍不建議輕易采用。
(4)客觀地說,頸椎OPLL癥究竟采用前路或者后路手術為宜目前很難依據現有的臨床研究結果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各家報告大多為經驗性,所報告的臨床結果一般注重神經功能的恢復或改善情況,缺少對手術風險、手術創傷、手術成本、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評估以及術后長期隨訪結果等指標的橫向比較。鑒于此種情況,國內亟需針對頸椎OPLL癥前路和后路手術方式,進行較大樣本量的前瞻性、對比性研究,以在循證醫學研究的基礎上加深對頸椎OPLL癥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手術治療的客觀認識,并由此達成共識。否則,再過若干年,關于前路和后路手術治療頸椎OPLL癥的爭論也不會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