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曉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
伴隨著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通用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中廣泛而深入的滲透,數字經濟正從消費互聯網的初級階段發展到產業互聯網的高級階段。尤其是自2020年以來,面臨新冠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劇烈沖擊,產業互聯網及時補位,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社會治理和增加經濟韌性方面均發揮出巨大效能。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經濟增速目標定在6%以上,同時指出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作為通用數字技術賦能的主戰場,產業互聯網可以通過數字流串聯貫通起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部環節,有效提高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適配性,加速促進城鄉與區域之間的連通性,對推動我國經濟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和構筑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一、產業互聯網充分拓展生產、流通與消費的可能性邊界
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多個重要環節共同構成國內大循環的完整鏈路。其中,生產環節不僅是國民經濟循環的起點,而且居于支配性和決定性的地位。經濟學家用生產可能性邊界來描述經濟社會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在經典的國民經濟坐標軸上則可用生產可能性曲線來刻畫。在生產層面,產業互聯網不僅通過智能制造、共享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等新型生產方式促進了產品產量的增加,而且通過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加強了產品種類的創新與質量的提升,推動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向外移動,深度助力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實際上,除了生產可能性邊界,流通和消費理論上也存在可能性邊界,產業互聯網在推動其外移方面同樣可以發揮巨大作用。在流通層面,產業互聯網可以充分發揮其智慧賦能與精準觸達的能力,推動傳統交通運輸與物流配送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發展出智慧物流、無接觸配送、社區電商等新型流通方式,解決運輸行業的“最后一公里”難題,進一步擴大社會商品與服務的觸達范圍與流通可能性邊界。在這一方面,騰訊推出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針對物流行業倉儲與運輸等場景,提供物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能力,助力物流行業快速發展。
在消費層面,產業互聯網不僅通過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創新了食品、服裝、家電等有形消費品的新型消費模式,而且通過數字技術創造了數字內容、數字文創等新的無形消費品的種類,并使得傳統的需要面對面交易的無形服務變得可以遠程交易,如遠程醫療、數字政務、智慧文旅等,從而推動消費可能性邊界的快速外移。
二、產業互聯網有效提高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適配性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工作重點之一是要緊緊圍繞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進消費與投資有效結合,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當前,我國國民經濟循環的主要矛盾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產業互聯網則通過數字技術助力我國門類齊全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優勢相連接,成為促進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力量。
在微觀層面,產業互聯網通過推動企業組織持續的數字化轉型,降低供需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有助實現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精準匹配。在疫情期間,深圳天虹商場借助騰訊智慧零售的數字化能力,在“線上購物節”開展一周后,實現銷售額環比增長92%,單日線上銷售超過3000萬元的成績。
在中觀層面,產業園區內部及園區之間的供需適配也是產業互聯網助力構筑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場景。例如騰訊通過推出“星·園計劃”,從云資源補貼、生態資源助力、技術護航等維度,為園區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與資源支持。
在宏觀層面,產業互聯網通過將分散在微觀組織和個體中的信息進行整合與共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促進產業集群之間相互適配,在更大規模和更大范圍上以高質量供給滿足多樣化需求。例如騰訊云通過服務汽車整車制造、零部件及汽車電子、大數據及高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助力長三角制造業集群轉型升級。
三、產業互聯網加速促進城鄉與區域之間的連通性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區域之間與城鄉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也是造成國內經濟循環堵點的重要原因。產業互聯網通過數字技術推動區域之間與城鄉之間的有效連通,不僅通過智慧零售、直播電商等新型消費模式推動了有形商品在區域與城鄉間的循環流動,而且還通過智慧教育、遠程醫療、智慧養老、數字文化等方式,推動傳統的公共服務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從城市向鄉村的循環流動和“涓流效應”,從而促進區域和城鄉間的均等、普惠與包容性發展。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基于過去一年的調研和實踐,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提出利用數字科技促進鄉村振興和推動共享發展的建議案,建議引導互聯網科技與智慧農業“同頻共振”,加快推動農業生產數字化。此外,微信支付作為首選支付方式在縣鄉用戶中的使用比例已高于城市用戶,正在政府與民生事務、人與公共服務之間搭建新的橋梁。據《2020微信縣域鄉村數字經濟報告》顯示,“三區三州”等國家深度貧困地區的微信支付小商家數量累計增長91%。這也進一步表明,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我國區域和城鄉之間的內循環動能正在被持續激發。
四、加快發展產業互聯網,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十四五”時期,國家要“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新發展格局下,我們更加需要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建議制定系統推進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國家戰略,加強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政策體系頂層設計,綜合施策,統籌推動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深度融合,提升國家數字競爭力和全球市場競爭力。
一是提升數字引領能力。強化前沿技術布局,加速核心技術攻關,推進集成應用創新,做大做強軟件產業,提升數字技術競爭力。加快云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筑牢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戰略基石。推動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打造數字供應鏈閉環,以數據流驅動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加快構建統一的產業互聯網標準化體系,推動兩化融合、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統一標準化體系建設,著力化解產業互聯網標準缺失的矛盾。加強數字技術高端人才培養,提升全民數字素養,提升數字研發能力和使用能力,消解數字鴻溝。
二是加快融合創新步伐。系統構建區域性、行業性、企業級產業互聯網平臺,加快數字技術與一二三產業的全面融合,推動產業基礎的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結合國家鄉村振興、制造強國戰略,促進鄉村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包容審慎推動新模式新業態健康發展,全面提升供給體系質量。
三是推動平臺載體建設。以產業互聯網國家戰略為突破口和著力點,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推進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互聯網化和數字化進程。加強智慧城市、智慧鄉村、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校園、智慧醫院規劃建設,通過數字投資帶動經濟發展,助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和優質基礎醫療教育資源普惠。培育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運用數字化手段,通過開源、設計及服務共享等方式為行業和企業賦能,拓展生產空間,提升流通效率,優化分配結構。
四是實施數字消費促進行動。通過政府采購、云量貸、用云券等方式,拓展數字消費市場。擴大消費券在數字產品、數字服務等領域應用范圍,激發消費市場活力。加強制度創新,進一步為網絡直播、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和新就業形態等松綁,推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更好發揮消費在新格局中的基礎性作用。
五是提高數字絲路建設水平。以REC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簽署為契機,在智慧城市、跨境電商、數字服務貿易、數據跨境流動等領域加強國際合作,探索跨國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暢通數字經濟國際循環。以國際市場為牽引,帶動我國關鍵技術、生產、產品及標準的全面升級,推動我國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在消費互聯網蓬勃發展大約20年之后,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前景最近兩年才受到越來越高的關注。這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到了新的階段,也反映了結構變化的趨勢。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將為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機會和動能。
細讀一下十四五規劃的文本,不難發現其中對產業互聯網發展的重要性和發展戰略有明確表述,其中寫到:“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規劃中還說到:“在重點行業和區域建設若干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培育發展個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