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第5471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5k ·
· 悟00000空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最近中東局勢令人擔憂,大家討論得很多,爭論得很多。中東問題十分復雜,不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看,觀點就難免偏頗。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此前五次中東戰爭的情況,以便更好地看清現狀,判斷未來。
1947年2月,英國政府宣布放棄對巴勒斯坦的統治,一年后結束托管,撤回所有駐軍,將其交給聯合國處理。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了第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一個阿拉伯人的國家,一個猶太人的國家。
當時阿拉伯11國都投了反對票,既反對建立猶太人的國家,也反對建立阿拉伯人的國家。反對得最激烈的是約旦,因為巴勒斯坦的版圖在歷史上和約旦完全連在一起。
1921年,托管該地的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西部仍稱為巴勒斯坦,把東部稱為外約旦酋長國。英國宣布結束對約旦的統治后,1946年3月22日,外約旦獨立,成立君主立憲制國家。
1922年2月28日,英國宣布埃及為獨立國家。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國成立。1943年,法國宣布結束對黎巴嫩的統治,隨后黎巴嫩共和國建立。1946年,法國宣布結束對敘利亞的統治,敘利亞共和國隨后建立。
這些新成立的國家的計劃是瓜分巴勒斯坦這塊土地,而不是再建立一個阿拉伯人的獨立的國家,更不要說還要再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
聯合國第181號決議通過之后,1948年5月14日英國宣布退出的當天,猶太人宣布在聯合國劃給他們的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國家——以色列。
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1948年5月15日,埃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五國加上“阿拉伯解放軍”和“阿拉伯拯救軍”,合計4.3萬人向以色列發起進攻。
以色列剛建立,沒什么軍隊,主要是當年針對英國人鬧獨立的一些民兵,武器更是少得可憐,一開始被打得措手不及,節節敗退,但不久反敗為勝。
1949年2-4月,在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調停下,埃及、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先后與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以約停戰后,伊拉克軍隊撤出巴勒斯坦。
這次戰爭也被稱為以色列的獨立戰爭。戰后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70%多的土地,計2萬多平方公里。埃及和約旦盡管戰敗,也分去了一些巴勒斯坦的土地。埃及吞并了加沙地帶,約旦吞并了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
戰后,6萬阿拉伯人離開以色列成為難民,也有不少阿拉伯人留在了以色列,這就是最早的阿拉伯裔以色列國民(目前以色列有200多萬阿拉伯人安居樂業),也有離開阿拉伯國家的30多萬猶太人難民進入以色列。
第二次中東戰爭發生于1956年。當時,埃及政府單方面宣布將英國經營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認為這是一條至關重要的國際通道,不能拱手相讓,于是出兵干預。
埃及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時明確表示,收回后禁止以色列的船只經過,并封鎖西奈半島最南端的蒂朗海峽。也就是說,以色列兩個出海口都要封掉。以色列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扼殺,等于宣戰。10月29日,以色列攻入西奈半島,埃及軍隊節節敗退。
作為英法以三國盟友的美國對這次秘密行動很不滿,要求三國尊重埃及民族獨立,馬上撤軍。以色列同意撤軍,但要求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后,不得對其封鎖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埃及表示同意。
第二次中東戰爭打了一個多星期就結束了。英法是戰勝國,但是向美國屈服,同意埃及收回運河;以色列是戰勝國,但是沒有擴大領土,只是保住了蘇伊士運河與蒂朗海峽的出海權。
第一次中東戰爭與第二次中東戰爭的勝利讓以色列信心大增。阿拉伯國家雖然兩次失敗,但在國際社會(主要是美國)的調停下并沒有多少實際損失,特別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后,他們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持,各種新式武器,無所不備。
1964年5月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在耶路撒冷建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PLO),10月成立正規軍,即巴勒斯坦解放軍。巴解組織一經建立就得到所有阿拉伯國家的承認,并開始對以色列進行持續襲擊。
特別是1966年春以后,以色列不斷遭到來自約旦和黎巴嫩的襲擊。10月,以色列向聯合國提出控訴,但無果。
1967年,埃及總統納賽爾下令接管了位于埃及和以色列兩國之間的聯合國緊急部隊的陣地,5月23日又下令封閉了以色列的重要出海口蒂朗海峽,說要徹底封鎖以色列,這也撕毀了上一次中東戰爭1956年雙方簽訂的協議。
以色列認為這是宣戰。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
阿拉伯國家的計劃是后發制人,以堅固的防御擊退以色列的進攻。納賽爾認為,這場戰爭還會像第二次中東戰爭那樣,國際輿論倒向阿拉伯國家,蘇聯大力支持阿拉伯國家,美國要求以色列撤軍。結果,這三點都落空了。
戰爭只用了六天結束,埃及、約旦、敘利亞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余人,以色列僅死亡983人。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加沙地帶、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徹底改善了戰略劣勢。
戰爭結束后,阿拉伯聯盟峰會制定了“三不”政策:不與以色列和平相處、不承認以色列、不與以色列談判。納賽爾更是認為,只有軍事行動才能迫使以色列或國際社會促成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因此很快就在蘇伊士運河沿線恢復了敵對行動。
1973年10月6日,埃及學習六年前的以色列,對西奈半島發起突襲,敘利亞對戈蘭高地發起進攻。以色列空軍損失慘重,但是其地面裝甲部隊沒有正面對抗埃及軍隊,而是繞過埃軍一下子打過蘇伊士運河,打到了埃及本土,很快就包圍了埃及第三大城市蘇伊士港,并向離此不遠的開羅進軍。
蘇伊士港的埃及軍隊差點斷糧。如果蘇伊士港被占領,那么當時在西奈半島的埃及主力就面臨被全殲的危險。
美國等國又出面調停,以色列接受調停,撤軍。接下來在美國的主持下,埃及與以色列進行了三年多的談判,1978年9月9日,美國、埃及、以色列三方在美國總統休養地戴維營舉行最高級會議。9月17日埃以雙方簽署了《戴維營協議》,為雙方在1979年3月正式簽訂和平條約(埃以和約)、結束戰爭狀態打開了通道。
埃以和約的主要內容就是兩條,以色列將上一次中東戰爭(1967年)獲得的西奈半島歸還埃及,以色列船只可以在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自由航行;埃及承認以色列,與其建立正常外交關系。
埃以和約簽訂后,埃及成了第一個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系的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保持正常關系。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經過這四次戰爭后,阿拉伯國家再也沒有以國家形式對以色列發動戰爭,也就是說,國與國之間的“阿以沖突”實際上從1973年以后就結束了。
之后,阿拉伯國家轉而支持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斗爭,阿以沖突變成了巴以沖突。
第四次中東戰爭后,巴解組織成了巴以沖突的主角。
巴解組織有兩大宗旨,一是統一阿拉伯世界,二是解放巴勒斯坦。
實際上,在英國結束托管后,這塊地方曾有一個阿拉伯首領,即參加第一次中東戰爭的“阿拉伯解放軍”領導人法齊·卡伍吉,他想搞獨立,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阿拉伯人的國家。但周邊阿拉伯國家非但不支持他,還打壓他,說明這些國家并不愿意在當地找代理人,他們要直接瓜分這塊土地。
冷戰期間,巴解組織得到蘇聯的大力支持,主要活動是革命,要推翻周邊阿拉伯國家的舊政權。他們先是在約旦鬧革命,被趕了出去,黎巴嫩收留了他們。當時黎巴嫩政府建議讓40萬難民自己選擇是否加入黎巴嫩國籍,或者前往別的國家。但是巴解組織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堅決不同意,他帶著40萬人參與黎巴嫩國內斗爭,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并構筑軍事設施,成為“國中之國”。
黎巴嫩政府和親以勢力奮力抵抗,巴解組織立刻反擊,沖突不斷擴大,黎巴嫩內戰全面爆發。不少阿拉伯國家先后出兵黎巴嫩。
巴解組織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游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心腹之患。1981年10月,埃及總統薩達特被極端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刺殺,他們認為薩達特對以色列的妥協、承認以色列的存在,是對阿拉伯人的背叛。
以色列國防部長沙龍判斷:“薩達特的死是一個信號,證明阿拉伯極端民族主義已經不滿足于現狀,不惜以恐怖主義達成目的。以色列要更加積極地主動出擊,以保衛中東脆弱的和平。”
1982年6月6日,以軍空襲黎巴嫩。6天之內占領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領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大部分基地。在國際社會的調停下,9月29日,以軍單方面撤軍,那時其實它已經占領了黎巴嫩一半的土地。
這就是第五次中東戰爭,也稱黎巴嫩戰爭。這次戰爭后,阿拉伯世界徹底明白,不可能趕走以色列、瓜分巴勒斯坦,既然如此,不如在那兒建一個阿拉伯人的國家。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通過《獨立宣言》,阿拉法特在阿爾及利亞首都宣布“遵守”聯大第181號決議,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
阿拉法特在海外單方面宣布建國后,美國于1991年召開了馬德里國際和平會議,邀請了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中東地區的代表參加。會議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不過確定了阿以談判的基本原則,即“土地換和平”,以色列歸還它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占領的領土,換取阿拉伯人與其和平相處。
此后一些秘密的后門外交開始進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進行的談判。經過歷時數月的14次秘密談判,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總理拉賓和阿拉法特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的見證下,在白宮草坪正式簽署了《奧斯陸第一協議》,并進行了歷史性的握手。阿拉法特結束27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勒斯坦建國。
1994年5月4日,拉賓和阿拉法特在埃及開羅簽署了《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則宣言》,開始實施《奧斯陸第一協議》。根據這份宣言,以色列從加沙地帶和杰里科城撤軍,并將這些地區交給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管理。同年10月,以色列總理拉賓、外交部長佩雷斯、巴勒斯坦總理阿拉法特因為他們在《奧斯陸協議》中所做的努力而共同獲得和平獎諾貝爾。
拉賓代表以色列人民發言說:“曾經與你們——巴勒斯坦人——作對的我們,今天對你們大聲、清楚地說,流血、眼淚,夠了,夠了!”1995年11月4日,拉賓在參加一場支持《奧斯陸協議》的集會時,被一名猶太極右翼分子刺殺。
《奧斯陸協議》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第一份正式的和平協議,也是雙方首次相互承認的標志。
此后,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有很多權力和責任從以色列轉移到巴勒斯坦人手中。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的主要城市和全部加沙地帶實現了完全自治。出于安全考慮,以色列仍然在約旦河西岸設有定居點。此后,巴勒斯坦激進組織的自殺式襲擊和以色列軍隊隨后的報復行動使得和談化為泡影。
2000年9月,因阿克薩清真寺事件,巴以雙方陷入長達7年的報復與反報復循環。2007年11月在美國的斡旋下,巴以和談得以重啟。不久和談又遭破壞,后又重啟,再糟破壞,如此循環反復。
1948年到1982年的五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通過各種排列組合,先是埃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然后是埃及,然后是埃及、敘利亞、約旦,然后是埃及、敘利亞,然后是巴解組織、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間的一次次戰爭,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屢敗屢戰。
然后美國等西方國家以及聯合國所代表的國際社會出面調停,以色列撤軍,退出絕大部分占領的土地。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時以色列占領的土地最多,埃及的西奈半島、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等,共65,000平方公里。它退還了絕大多數土地,比如西奈半島,但沒有完全退回1948年建國時的國界,比如它保留了戈蘭高地的一部分(1,200平方公里),這塊高地俯瞰以色列和敘利亞,戰略意義重大,占領這塊高地對防御敘利亞的進攻十分重要。
五次戰爭后,阿拉伯世界終于放棄了瓜分這塊土地的想法,阿拉法特在海外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美國等張羅和談,巴以終于互相承認,和談取得一定的成果,巴勒斯坦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建立了統治。
但是,一直到今天,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還是太大,無法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在這個復雜的過程,很多問題都似是而非,幾乎無解,比如戈蘭高地的歸還問題。如果敘利亞和以色利是兩個正常國家,互相承認,和平相處,以色列侵占了戈蘭高地的一部分,應該歸還。但歷史上敘利亞、埃及、約旦等國幾次欲置以色利于死地,以色列為保護自己,堅持保留戈蘭高地,而把最大的一塊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并退出了曾經占領的黎巴嫩的半壁江山。
從二戰一直往前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的人,不管是阿拉伯人,還是猶太人,還是別的什么人,都是在各種帝國和王國的統治下,大英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亞述帝國、希伯來王國等等,中間有過阿拉伯人的統治,也有過猶太人的統治。
以色列有以色列的問題,比如擴大在加沙地帶的定居點,就是很精分的做法。如果這么在乎領土,那么當年奧斯陸協議何必那樣大方;如果認為防御定居點可以遏制恐怖襲擊與暴力行動,事實證明,這招顯然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美國在這件事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特朗普總統就職后,以色列迅速批準在東耶路撒冷地區興建數百個猶太人定居住房。為了感謝特朗普在定居點問題上的支持,以色列甚至將戈蘭高地的一處定居點命名為“特朗普”。拜登政府基本上沿襲了特朗普的路線,沒有采取任何有意義的措施來阻止以色列日益極右化的政府支持猶太極端主義定居者的行動。
但愿以色列和美國處理好這次哈以沖突,不要變成第六次中東戰爭。